1.哪些人为诗经作过注解

朱熹很好啊,提出“就诗论诗”,主张废除毛序,开创一代风气。

他的《诗集传》是官定教科书,一直沿用到清朝。虽然在一些看法上开一些歧途,并且具有时代局限性,但还是功大于过的。

恩,说到为诗经做过注解的,那是数都数不过来的。我例举几个有名的。

第一本当然就是《毛诗故训传》,作者不确定,一般称为“毛公”,有毛亨,毛苌大小毛公之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都是“毛诗”其它三家诗已经失传了。

这本书为诗经做传,而我们后世的“为诗经作释”,其实都是在“为毛诗作释”。 然后就是郑玄的《毛诗传笺》,现在我们称为“郑笺”,郑笺一出,毛诗便为尊,三家诗废。

朱熹的《诗集传》,上面说过了,不赘述。 范处义《诗补传》 严粲《诗缉》 孔颖达《毛诗正义》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胡承珙《毛诗后笺》 陈奂《诗毛氏传疏》。

2.诗经是孔子编成集子的吗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这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可靠材料,至今在许多方面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孔子是否删过《诗》就是一个悬案.

汉代时,司马迁通过对《诗经》及孔子的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主张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我们怎么能不相信汉代的司马迁,而相信唐宋以后的说法

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一千八百多,一国献一诗,也有一千八百多篇,而现存的《国风》,有的经历十个,二十个国君才采录一首,可见古诗本来是很多的,根本不止三千.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三千多篇诗中选取三百零五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可能的.

第三,所谓删诗并不一定全篇都删掉,或者是删掉篇中的某些章节,或者是删掉章节中的某些句子,或者是删掉句中的某些字.我们对照书传中所引的,《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也有录而章句不用的,可见这种情况是与删《诗》相吻合的.

诗经 (为后代课本)

持不同意见的人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孔子没有删过《诗》的理由.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中的编排顺序与今天的《诗经》大体相同.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八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诗经》的编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

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虽然当时的诗是配乐的,但诗,乐毕竟还是有区别的,诗主要指文字,而乐主要指乐曲.再说孔子返鲁“正乐”时已经六十九岁,如果删《诗》该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说“《诗》三百”呢?

第三,《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想的诗,为什么没有删掉?

第四,先秦各种史籍所引的诗,大多数见于今天的《诗经》,不过五十首,这说明《诗》在当时只有三百篇.即使孔子删过诗,由于他在当时只是诸子中的一家,影响不是很大,也不大可能影响到同时期的其他著作,更不可能影响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两种观点,唇枪舌剑,至今还争论不休.从表面上看,似乎后者证据更有力一些,但我们研究古代文学不能硬扣一,二条死材料,而应该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一些合理的推测.当然问题并不会如此简单,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搞清楚这个问题对研究《诗经》,尤其是研究孔子的思想都会有很大帮助的.

3.《诗经》中的赋比兴怎么理解

赋比兴的手法 后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

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

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粗犷尚武的《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其他如用癞蛤蟆比喻荒淫好色的卫庄公(《新台》)、用美丽的蕣华比喻女子的容颜(《有女同车》)等,也同样贴切逼真。

《国风》民歌中还经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 未见君子,惄如朝饥。

《周南·汝坟》)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卫风·淇奥》)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

(《魏风·汾沮洳》) 这些新颖活泼的比喻,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回环复沓的章法 《诗经》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组成,每章之间常常只更换一两个字,例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三章之间只变换了六个字,其他的语言全都一样。这就是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

这种形式是民歌中独有的。民歌大多是即兴抒情之作,它全部的目的只在抒情。

而《诗经》民歌的语言是洗练的,往往寥寥几句就能表明主题 追问: 以《蒹葭》或 《关雎》 做具体分析,是? 回答: 看汉儒对它的解释。《 毛诗序 》曰:“ 《关雎》 ,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 进贤 ,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里所谓后妃指 周文王 妃太姒。

《毛诗序》认为《关雎》的主题是颂美后妃之德,她见到 窈窕淑女 便寤寐思求,以配文王,毫不纵恣己色以求专宠。如此说来,这是一首美诗了。

而申培《鲁诗故》的解释正相反,他说:“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 周康 后不然,诗人叹而伤之。”

认为这首诗讽刺康后不遵礼法,以致康王晚起误了朝政。薛汉《韩诗章句》也认为“诗人言 关雎 贞洁 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于无人之处。

……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也。”毛、鲁、韩三家对此诗的解释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与王、妃有关,是一首关乎政治教化的作品。

这种解释一直被承袭下来,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固然是如此,宋 朱熹 的《诗集传》也是如此。《诗集传》曰:“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

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关关然之 雎鸠 ,则相与和鸣于 河洲 之上矣。

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朱熹以淑女指文王之妃太姒,认为《关雎》是宫中之人颂美她和文王相与和乐而恭敬的关系,这与毛诗的讲法 大同 小异,仍然是一脉相承的。

汉儒解诗有很大的弊病,他们主观地认为 《诗经》 都是为圣道王功而作,是先 王用 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所以对诗的解释多有穿凿附会之处,而且常常往政治教化的大题目上牵扯,。

4.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流传至今的是( )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流传至今的是《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授的诗经。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毛诗故训传》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章句训诂,大抵采用先秦学者的意见,取自先秦群籍。如释《既醉》、《昊天有成命》等篇,取自《国语》;释《葛覃》、《草虫》等篇,义见《礼记》;释《行露》篇言“淄帛五两”,释《野有死麕》篇谓“凶荒杀礼”,都取自《周礼》。此外,还有不少说法,出于《论语》、《孟子》等书。这些都足以证明《毛传》释诗,渊源有自,是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

《毛诗故训传》在训诂体例方面,或统释全篇于首章,或统释全篇于末章,或明假借,或释虚词,或以今语通古语,或以今义通古义。在“赋、比、兴”三体之中,独标“兴”体,用以阐明诗篇的语言特点,帮助读者领会诗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使它的地位得以提高。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进一步详细疏解《毛传》、《郑笺》,使它更显重要。清代陈奂作《诗毛氏传疏》,疏解更为完备。但毛亨解诗,往往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对一些诗篇的主旨有所歪曲,是其缺陷。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毛传

5.《诗经》全文及注释和译文

【原文】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 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 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读解】

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

时代在变,莫非人性也真地在变?男的不男,不长胡子,不骑马打枪,浑身奶油,手无缚鸡之力,不称“男人”而称“男孩”。女的不女,粗声大气,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说的敢说,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会唱会说的不会唱不会说。工业化不仅把人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把男欢女爱的真情实感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罐头、方便面、巧克力、化妆品、洗发香波、泡泡糖。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