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古诗句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求

更持红烛赏残花

人们常在盛唐的诗歌中流连忘返,怀想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辉煌,曾经有过的奔放与自由。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章。

繁花落尽,一派萧索,茫然四顾,没了主张。精神上的失落,与社会的整体衰落成正比。中唐之后,诗歌再无盛唐之流畅洒脱,没有了滚滚而来,没有了浩荡而去。自盛唐之后,是否再无诗歌之美,艺术之魂了呢?

盛唐,诗人总是直抒胸臆,无论各自景况如何不堪,也都是心志坚强,神态自若。中唐之后,犹到晚唐,更多的诗人则是俯首低视,近距离地审视自身,拉近自己和外界的距离。人性的回归在这种低调的色彩中有了新生,一些属于自我的文学美开始被发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辞藻华丽、音韵悠扬的词句若从李白杜甫口中,断然是脱落不出来的,隐晦艰涩不是盛唐之风,而在晚唐就有了和谐之美,与社会整体的调子达到了统一。亮丽的流彩逐渐归于平和、柔美、含蓄,视野变小了,心灵的空间更大了,客观事物的陈述往往被虚化,性灵凸显出来了。即便有长剑当歌,起舞弄影,也是孤单和清寡的,是一种不胜寒风的苍凉与落魄,凄婉与愁怨在字里行间渗透,在情绪的渲染中扩散。

把这种低冷色调的美发展成熟并到极致的,当推晚唐诗人李商隐。盛唐的铺陈与挥霍,饱满与激昂在晚唐之后已鲜见踪迹,从阳刚到阴柔,诗人的审美情趣也逐渐回归到了一种自然状态,“身无彩霞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完全由心象所构筑的形象,看似匪夷所思,实则相当精妙地把内心情感表露出来,达到与读者内心强烈共鸣的艺术效果。这些用内心幻象寄于客观事物的艺术表达,把中国文字的意境美推向了高峰,文字更有了多角度展现客观与主观之间相互替换、相互映衬的表达手法,在心象与外物之间构筑了一道互通的桥梁。人的内心情感和体验用朦胧凄艳的语言表达出雾里看花般更为悠远的情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诗歌如含泪的美女,哀而不伤,艳而不靡。在缠绵与清幽中让人顾盼回首,低眉浅语,有万般风情万种情思,你可以任由心象在诗句中幻化飞舞,在内心情感的跌宕中起伏无定。

李商隐的诗歌在阴柔之美中不乏病态,但是这些丝毫不减损其诗歌的温润而成熟,绚目而沉郁,回味绵长,意象万千。“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若断若续中,把人引向遐想,引向对自身世界的感悟。他的诗歌无须去读懂,而是体会,是真正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在他所营造的情境中感悟自身世界,回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绪与心象,才能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受到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2.根据诗句或诗歌内容自拟题目写作文

读《沁园春.雪》有感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发的光辉诗篇,对鼓舞亿万人民的革命斗志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诗词气势磅礴,意境广阔,显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读来令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便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首先,让我们随诗人的意境来到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在这里,你心胸广阔,心潮澎湃。一眼望穿长城、黄河,一目了然,一片普通而又不寻常的雪,在诗人的笔下活了起来,让你有一番别有滋味的想像,然后我们又展开双臂拥抱被白雪覆盖的群山,与秦晋高原狂奔,释放自己的豪情壮志,想要撑破天空,冲出宇宙,自由翱翔 。

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后,让我们翻开沉睡的历史书,打开自己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了解中国的风云人物,重新体会人世沧桑,我们要以十分的自信来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风云人物,正如诗人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我们要超越古人,成为后人的历史人物,被载入历史课本。这当然需要一段艰辛的路程,也许比长征还辛苦,但我坚信:信心+汗水=成功。

让我们高呼:“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请把你熟悉的一首古诗词改写成一篇记述文题目自拟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有感

提起清明,人们马上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是24节气之一,又是一个祭扫先辈,缅怀先烈的节日.

记得我上小学及刚当老师时,几乎每年清明前后都要带领学生去祭扫烈士墓、春游.我们全班同学甚至全校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认真地聆听陵园的工作人员介绍某位烈士的英雄事迹,然后大家手捧着自己亲手用纸做成的白花,一个个的给自己敬仰的烈士们献花、鞠躬,扫墓后还每人写一篇作文,那种形式和场景,让我们很受教育.事后,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附近的公园、风景名胜等地春游,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昂.现在由于安全问题,学校不敢再组织此类活动,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只能留于口头.

纪念革命先烈,就是要永远不忘他们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卓著功勋,永远不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精神,永远不忘他们的遗志和追求,我们面前这座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将永远铭记着我们乃至世世代代对革命先烈的思念和缅怀.现在,我们的整个社会并没有很好地形成一种敬仰先烈、拜祭先烈的氛围.

不可否认,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一些事情逐渐被遗忘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每年清明,很多学校组织学生们去烈士陵园祭拜先烈,加强革命先烈事迹的宣传,可以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认识.如果把那些凝聚“国魂”、“民魂”的东西忘掉或根本就不曾记忆,这却是十分悲哀的事情.然而,要真正让国人时刻不忘革命先烈,就必须让国人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让下一代知道,正是烈士付出了生命,我们才拥有了今天幸福,进而从中发掘拜祭革命烈士的真正内涵,教育我们的国人、激励我们的民族.

“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革命先烈们,你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们的死重于泰山,你们与青山同在,你们与大地永存.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做一个积极向上、身体健康、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情趣高尚的好青年.从现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练就一身本领,长大后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中华民族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题目自拟,运用古诗词超过五句的作文700

遇见最美古诗词题目作文700字精选

唐诗宋词风光旖旎,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影……

唐宋是我们诗词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高峰。孟浩然、王维的宁静淡泊,岑参、高适的边塞长吟,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乱世悲歌……星光灿烂的诗坛是唐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誓言给我鼓励;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让我向往;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乡愁让我心酸;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给我启迪……

宋代词人们高奏过悲壮威武的慷慨悲歌,低吟过委婉动人的缠绵情话,悲叹过心疲气短的穷途末路……

我渴望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悲叹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向往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感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唐诗短而精炼,掷地有声;宋词长而有韵,回味无穷。

迷人皎洁的汉宫秋月令我心驰神往,倾国倾城的燕瘦环肥使我魂牵梦绕……

唐诗宋词那或雄壮或惆怅的意境是否让你身临其境?唐诗宋词那或勉励或警示的言语是否让你有所感悟?

唐诗宋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程,更是一个传奇!它所代表的是一个个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每次读到唐诗宋词,我都会有一种全部

5.求作文一篇,主题:我与诗的故事

推荐参考:1、《我与诗的故事》小时候,当爸爸一字一字教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时,我也会跟着念几句,那时只是觉得好玩。“古人怎么用那么短的句子就能说好一句话,写好一篇文章呢?”我不解地问爸爸,爸爸却笑而不答。

渐渐地,我长大了,知道且会背的诗也越来越多了,当别人说出上句,我会迅速地对出下句,“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其实那时候,我只会背诗,却并不明白诗的意思,还曾闹过笑话呢。那是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记得有一天,我在家里正饶有风趣地念着《从军行》,妈妈递给一个枇杷,说:“先吃个枇杷吧,挺甜的。”

我接过枇杷,看了又看,说:“妈妈,它真的会跳舞吗?”妈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说:“不是说‘琵琶起舞换新声’吗?”妈妈恍然大悟,笑得前俯后仰。

上小学后,在老师的指点下,我只要多读几遍就能了解诗的意思了,还可以把诗运用到生活中云呢。比如当春雨来临时,我会不假思索支吟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当我遇到难题,经爸爸一点拨,明白了,我脱口而出:“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渐渐地,我不满足于读诗、背诗和填诗了,我还学会了写诗。

通过这学期对“轻扣诗歌的大门”的学习,我对诗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喜欢诗了。 这就是我,一个与诗为伴,以读诗为乐的孩子。

2、《我与诗的故事》 从小到大,诗伴随着我走过春夏秋冬,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今天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我与诗相遇在南山脚下。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身影。 那么随意,那么放荡不羁,采一朵路边的野菊,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没有被困难挡住他的步伐,终于悠然的看到了南山的身影。 二 我于是相遇在草原上。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梵高正挥舞着手中的画笔,构筑那幅美丽的向日葵。 也许只有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中,他才会挥舞着手中的画笔,画出他的梦想。

于是,我看到了向日葵一花独秀的风采。 三 我于是相遇在海边。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昔日一统北方的领袖曹操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吟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也许,只有大海才能懂得他的雄心壮志,用诗歌才能咏出他的志气。

于是便有了“千里走单骑”的英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风采,才有了那华容道上一抹决然而去的身影。 我与诗的故事,有了陶渊明的步伐,有了梵高的画影,有了曹操的雄心壮志。

于是,我与诗的故事不再单调无味。 我与诗的故事,乐哉!悲哉!壮哉!3、《我与诗的故事.六月是冰淇淋 六月是泡泡糖 六月被我们嚼得甜甜的 六月是花裙子 六月是太阳镜 六月被我们打扮得漂漂亮的 … 我很喜欢这首《我们的六月》,是钟代华写的,我非常喜欢诗,于是,我也决定写一首诗。

我看见了汽水,决定以“汽水”为题。我想:诗应该可爱点才对。

我知道,汽水摇一摇就会产生气体,可这种语句也太僵硬了,应该——对,应该改成握握手呀!汽水一打开,瓶盖会“哧”地一声冒出气来。我想,如果把瓶盖比作帽子,然后——我知道怎样写了!经过几分钟的奋笔疾书,《汽水》终于完成了:和你握握手 你就要冒气 请你脱脱帽 你便要生气 不如就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还 神不神气 创作了一首诗后,我更对诗有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考试,XXX(为了不让他/她失去尊严)在看同桌的答案,我便突然想写一首诗提醒他/她一下,便写下了《长颈鹿》:草地上的长颈鹿,你的脖子好长啊!我想问问你,你的脖子怎么会这么长,是不是偷看别人的试卷,因而将脖子拉长了? 轻叩诗歌的大门, 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让我们徜徉诗歌的百花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4、《我与诗的故事》 诗伴随着我成长。

我最早接触的古诗是《咏鹅》。记得那时我才三四岁,妈妈手里捧着《古诗三百首》,一字一句地教我:“鹅,鹅,鹅……”妈妈教我一句,我就奶声奶气地跟一句,读音不准的字,妈妈就帮我纠正。

不过五分钟,我就会背了。我还学着古人的样子,一边背一边摇头晃脑。

我不知道“项”是什么意思,就问妈妈:“妈妈,‘项’是什么?”妈妈耐心地告诉我:“‘项’是脖子的意思。”我想:既然是脖子的意思,为什么不念“曲脖向天歌”? 上了小学后,我接触了更多的古诗,如《小池》《春晓》,虽然还不能一眼就看出诗的意思,但通过老师的讲解,诗的意境就慢慢呈现出来了。

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的眼前自然展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大片绿油油的荷叶,荷叶上停歇着蜻蜓,真有意思!我喜欢古诗,不仅因为古诗的意境很美,还因为它押韵,好记,朗朗上口。每次老师让大家背古诗,不管是谁,都能流利地背诵,因此同学们都很喜欢它。

现在,我与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还开始做诗了。去年六一儿童节我写了一首诗《抓住童年的尾巴》,其中有一句“我想朝天空大喊:‘童年等等我’”,抒发了我对童年的依恋。

其实,不论是现代诗。

6.一篇以遇见最美古诗词为主题的作文

斑斑驳驳的墙砖上因为潮湿而而长出了青黑的青苔,一块光滑的墙砖上用飘扬而有力的文字刻上了一句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时间在周围虽都留下了烙印,但是这首诗的光辉却丝毫都没褪色。如同我爱的诗词,无论经过了多久,诗词中包含的感情也不会消失,如一坛美酒,越酿越纯。

诗鼎盛于唐,词则是宋,固有称号唐诗宋词。唐宋都是发展极好的朝代,经济的发达才会有一群群文人墨客、奇人志士感叹社会、感叹美景、感叹历史,或愤世嫉俗,抨击时弊,或慷慨激昂,激扬文字。也许有人是在朝代极盛时留下诗词,在盛世繁华、熙熙攘攘中留下对美好生活得赞美。望着“绝胜烟柳”的皇都,坐在酒馆的二楼,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许有人是在朝代日渐衰败时留下诗词,在一片破落的废墟前留下对流离生活得无可奈何,终得“人比黄花瘦”,不得圆满。病重的父母、待哺的婴儿、破旧摇坠的茅屋、时时吹响的战火,叹出对亡国的悲愤与无奈。也许有人是在伤情离别中留下诗句,孜然一身游荡在他乡,节日来临,却总少了一份欢乐,多了一份孤寂与落寞。”遍插茱萸少一人”,何时才能“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能把满目的思乡与思亲的泪水融入到笔下的文字。远古而来的文字,仿佛穿越时空,将诗人、词人的感情传递给我们,我爱淡淡的忧愁,,也爱繁华盛世下的艳丽,更爱这让人感动,让人流泪的古诗词。徜徉在古诗词之中,感觉是在和诗人、词人们进行一场心灵的聚会。

7.根据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赏析]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人间词话》

8.以古诗为话题的作文

多少个夜里,她渴望走进梦的故乡,因为,她太累了。然而,多少个夜里,她又从梦中醒来,独自体验着夜的凄清。

她叫李清照,自从和丈夫分离后,她常常夜不能寐。这不,今晚,她又从梦中惊醒,是那样地失落,那样地憔悴!起床点起油灯,想驱走内心的黑暗。借着灯光,她仔细打量着房里的每一件器具。忽然,目光又停留在桌上那只很旧的杯子——那只她为丈夫饯行喝酒用的杯子上!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酒杯,两只鸳鸯安详地停留在水面。看着这两只相亲相爱的小鸟,她有些心酸,又有无尽的失落。看着孤单的自己,不觉心里空荡荡的。轻叹一声,拿出那天为丈夫饯行喝剩的半瓶菊花酒,自斟自饮起来,不觉潸然泪水……

喝吧,等吧!也许,天明,他就会回来。她期待着,苦守着。终于盼到一丝光线从窗户跃进小屋。天亮了,她似乎有些高兴,门吱嘎一声打开了。站了许久,她才习惯性地抬起昏沉的头来,大雁又飞回来了,可是,她分明感到云中锦书还未寄到。天空已不再美丽,白云已不再白皙,大雁已不再动人!终于,她发出了一声长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继续等待吧!白云戏弄自己不要紧,大雁欺骗自己也算不了什么。

兰舟停泊在岸边,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恬静。告别天空,她轻解绸带,霓裳顺着臂膀缓缓落下,是那么妩媚动人。她知道对丈夫的想念始终笼罩着自己。

唉,划船去散散心吧!也许可以排解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她踏上小船。秋风吹来,她打了个寒战。坐在船头,眺望岸边那不知名的花朵,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曳、挣扎,终于花瓣被风无情地扯进水里。被卷进水中,从船下淌过,发出哗哗的响声……看着这一切,她鼻子一酸,不禁发出:“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叹息。

划船吗?不!她不忍心看着花被水卷的影子。去找丈夫吗?不!自己走了,丈夫又到哪里来找自己呢?放弃等待吗?不!她不想放弃,因为她知道,丈夫也在不知名的地方思念着自己呢!所以,她只好选择执著地等待。想着这一切,她不禁道出了内心的情愫:“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她回到岸边,踏进院子,虽然菊花满院,可却无心采摘。举起艰难的步履,无精打采地向自己的小屋走去,继续着无尽地等待、折磨……

【教师评析】

文章成功地对古诗词进行改写,使文章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对李清照《一剪梅》一词的内容、词人写作时的心情、背景进行想象,感情真挚、合情合理。穿插《一剪梅》的语句,使文章转接自然、不留痕迹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