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的音乐美指什么

诗歌zhidao的音乐美如何表现?及诗歌中的音乐元素有哪些?应当掌握以下十三中“音乐美”的构成元素。

一、节奏:音步长短的交错美。

二、轻重:高低错落,抑扬顿挫美。

三、句读:相当于休止、延长。

四、韵脚:押韵,跳转均可。

五、虚实:虚词、诗词的轻重高低发声,造成类似音乐的倚音效果。

六、声调平仄:一句当中的平仄变化及由平仄导致的高、低、轻、重、长、短回。

七、字句整散:句子音律长短变化的美:整句,整齐美;长短句,参差美。

八、双声叠韵:同声连用、同韵连用、连绵词。

九、循环往复:连续或者间杂、呼应。

十、对答偶排比:在现代诗歌中常用排比,律诗则强调对偶。

十一、顶针回还:

十二、平仄粘对:上下句之间相同位置字词的平仄相对。

十三、拟声描摹:拟声词的运用或者对音乐美、乐音进行情景描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诗歌文体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节奏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动,担物时扁担的颤悠,打务时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节奏。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这是语言的自然节奏,未经加工的,不很鲜明的。此外,语言还有另一种节奏即音乐的节奏,这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造成的。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定型化,节奏感更加鲜明。诗歌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

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只有那既人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首先要明白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

二、音调

色有色调,音有音调,一幅图画往往用各种色相组成,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色调。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违背规律的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合音程。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音程协合与否,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仄的搭配。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调的和谐。

除了平厌之外,大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成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者调的和谐。

双声调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调。韵母相同时叫叠韵词,叠音词是声音完全相同的词。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同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把人和客观胜齐的距离缩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三、声情

写诗也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并茂的地步。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

崔颢的《黄鹤楼》,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但没有讲出道理。这首诗的好处还可以从声情上去分析。诗所押的韵(楼、悠、洲、愁)读起来也是徐缓而悠长的。再看前四句中的“黄鹤”,竟重复出现了三次:“昔人已乘黄鹤立,此地空徐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这个双声问连续出现,造成一种新的节奏感,恰当地表现了团登黄鹤楼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以七言为主,间以三言,在整饬中求变化。“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句式的错落,节奏的变换,造成感情的高潮一个又一个地迭起。而频繁地换韵,又造成感情的曲折与回荡,的确是一首声情并茂的佳作。

3.再别康桥徐志摩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就像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节奏舒缓流畅,和谐自然,伴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跳跃,旋律优美柔和,轻盈委婉而略带忧伤,拨动着广大读者的心弦,呈现出音乐美的特征。

一、旋律优美。旋律是音乐外在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就像时间维度上的一条美的曲线,付诸人的听觉,给人以美的享受。旋律在本质上是人类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诗歌从外在来看不是乐曲,没有旋律,但诗歌却以文字形式来表达人类的情绪,这种情绪与音乐旋律所表达的人类情绪是一致的,这是音乐和诗歌两种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欣赏诗歌必然要体味诗人的情感,这时你就会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跳跃清晰地捕捉到一个美的旋律。欣赏《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曲旋律优美的音乐。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的首节奏响了全诗的主旋律,乐曲舒缓、轻盈、柔和而略带忧伤,表达了诗人留恋惜别的情绪。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乐曲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拓展开去,呈现出亲切如歌、明亮、优美而带有多处颤音的旋律,表达诗人对康桥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逐步解开诗人的留恋别情,诗人此时沉浸在幸福回忆的喜悦之中。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乐曲继续在明亮、优美而亲切的旋律中展开,在时而奏出优美的颤音之后,出现一个较强的乐句,表达诗人深深地留恋之情。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一个较强的乐句之后,乐典略有低徊,但旋即高起。在几个高亢的乐句之后,乐曲顿入低沉。表达诗人复杂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草一木纵然很美,然而它就像一个美梦一样,这个美梦深深触痛了诗人的心,乐曲变得哀怨忧伤。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自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一阵低沉之后,乐曲迅即高亢热烈,清晰而嘹亮,舒展而放纵。表达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随着诗人情绪的高涨,至此乐曲奏出了全诗的最强音。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是康桥。”随着“但”字一出,乐曲嘎然而止,此节是无乐曲的独白,诗人的情绪一下子跌入最低谷,诗人的留恋之情至此也达到了最高点,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来形容诗人此时的情绪是最恰当不过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主旋律飘忽而来,仍然轻盈柔和,但乐曲没有了忧伤而是更加坚定和明亮。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一番自我洗礼后的洒脱情怀。

二、节奏和谐。节奏也是音乐美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纵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分明严谨,和谐自然;韵式上每小节严守二四诗行押韵,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徐铺展开来,形成涟漪般优美的节奏。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很好地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快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