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遵宪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黄遵宪其实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21岁所作《杂感》,对“俗儒好尊古” 提出批评,宣称“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不过这只是他的泛泛之论。
在《人 境庐诗草自序》中,他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作了为更详尽的说明。其要旨大概是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追求绝对的自由, 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
其中最具特色的两点是:其一,提出“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这表明他重视以诗反映日益扩大和不断变化的生活内容;其二,提 出要“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表明 他的诗歌有散文化倾向,这一倾向同他多以诗叙事写物有关。
2.黄遵宪诗歌题材和其特点
这一时期诗歌中重要的现象,是以黄遵宪为代表的“新派诗”的兴起,和梁启超对“诗界革命”的提倡。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今梅县)人。光绪举人,曾任驻日、英使馆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回国后积极参加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去职家居,老死乡里。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二十一岁所作《杂感》,对“俗儒好尊古”提出批评,宣称“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不过这还是泛泛之论。戊戌变法前夕,他提出了“新派诗”的名目,《酬曾重伯编修并示兰史》云:“废君一月官书力,读我连篇新派诗。”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诗中他是以“文章巨蟹横行日”(指横写的西洋文)和“世变群龙见首时”为其“新派诗”的背景。换言之,这是对西学日兴的形势的反应,并有着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用意。后来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他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作出了更详尽的说明。其要旨大体是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尤具特色的有两点:
一是提出“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这表明他重视以诗反映不断变化和日益扩大的生活内容;
一是提出要“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表明他的诗歌爱好有散文化倾向,这一倾向同他多以诗叙事写物有关。
在具体创作方面,多记时事是黄遵宪诗的一大特点。如《冯将军歌》、《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度辽将军歌》等均反映了中法、中日战争中的大事件,对国家的衰危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和悲愤。另外,《拔自贼中述所闻》、《天津纪乱》、《聂将军歌》等则记述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中的事件,并表示强烈的反对。今人对上述两类作品的评价不同,但在作者本身而言,却是同样性质的。黄氏以诗为史的意识很强,这些诗也确有史料价值。
黄遵宪诗以五、七言古体长篇最具代表性。五古擅于铺陈,七古纵横变化,而均有笔力雄健、富于气势之长。不过,他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自称五古“凌跨千古”,七古“不过比白香山、吴梅村略高一筹”(《与任公书》),其言甚夸。黄氏的诗常写得张扬外露,力求新异,但思想并不深刻,也缺乏能够表现独特人生感受的意象。他的时事诗篇有意为史,因此叙述和议论多,抒情则流于简单的夸张;反映国外风情的诗,偏重于介绍新事物,“差能说西洋制度名物,掎摭声光电化诸学,以为点缀、而于西人风雅之妙、性理之微,实少解会。故其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钱钟书《谈艺录》),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把西方文化中深切的东西引入到诗歌中来。
但黄遵宪在诗史上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他清楚地意识到古典诗歌传统不足以充分表现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要求诗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诸方面打破一切忌讳,对于推进诗歌的变革有重要意义;他的创作有力地扩充了中国诗歌的内容,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接受世界的姿态。
3.黄遵宪诗歌题材和其特点
这一时期诗歌中重要的现象,是以黄遵宪为代表的“新派诗”的兴起,和梁启超对“诗界革命”的提倡。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今梅县)人。光绪举人,曾任驻日、英使馆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回国后积极参加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去职家居,老死乡里。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二十一岁所作《杂感》,对“俗儒好尊古”提出批评,宣称“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不过这还是泛泛之论。戊戌变法前夕,他提出了“新派诗”的名目,《酬曾重伯编修并示兰史》云:“废君一月官书力,读我连篇新派诗。”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诗中他是以“文章巨蟹横行日”(指横写的西洋文)和“世变群龙见首时”为其“新派诗”的背景。换言之,这是对西学日兴的形势的反应,并有着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用意。
后来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他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作出了更详尽的说明。其要旨大体是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
尤具特色的有两点: 一是提出“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这表明他重视以诗反映不断变化和日益扩大的生活内容; 一是提出要“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表明他的诗歌爱好有散文化倾向,这一倾向同他多以诗叙事写物有关。 在具体创作方面,多记时事是黄遵宪诗的一大特点。
如《冯将军歌》、《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度辽将军歌》等均反映了中法、中日战争中的大事件,对国家的衰危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和悲愤。另外,《拔自贼中述所闻》、《天津纪乱》、《聂将军歌》等则记述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中的事件,并表示强烈的反对。
今人对上述两类作品的评价不同,但在作者本身而言,却是同样性质的。黄氏以诗为史的意识很强,这些诗也确有史料价值。
黄遵宪诗以五、七言古体长篇最具代表性。五古擅于铺陈,七古纵横变化,而均有笔力雄健、富于气势之长。
不过,他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自称五古“凌跨千古”,七古“不过比白香山、吴梅村略高一筹”(《与任公书》),其言甚夸。黄氏的诗常写得张扬外露,力求新异,但思想并不深刻,也缺乏能够表现独特人生感受的意象。
他的时事诗篇有意为史,因此叙述和议论多,抒情则流于简单的夸张;反映国外风情的诗,偏重于介绍新事物,“差能说西洋制度名物,掎摭声光电化诸学,以为点缀、而于西人风雅之妙、性理之微,实少解会。故其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钱钟书《谈艺录》),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把西方文化中深切的东西引入到诗歌中来。
但黄遵宪在诗史上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他清楚地意识到古典诗歌传统不足以充分表现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要求诗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诸方面打破一切忌讳,对于推进诗歌的变革有重要意义;他的创作有力地扩充了中国诗歌的内容,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接受世界的姿态。
4.简单述黄遵宪诗歌的近代特征
近代后期,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文学宣传其维新思想与革命主张,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构架和走向,并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导。黄遵宪大大拓宽了诗歌的审美范围,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是“诗界革命”实绩的体现者。
1. 诗界革命是近代诗歌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它是与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相呼应、相配合的。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主将和旗帜,创作成就最为突出。诗界革命在实践中的成绩,是创作了一批“新派诗”,这些诗在内容上以表现新事物、新境界、新思想为主要特征,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服务,既有呼吁救亡图存、以诗写史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反映当时国际风云、海外风情的优秀篇什,大大扩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令人耳目一新。新派诗在形式上虽然固守旧风格,但也力图在意境、语句诸方面突破陈陈相因的传统规范,以流俗语、新名词入诗,积极探索通俗化的新途径,形式也比较活泼自由,表现出解放诗体的努力和要求。
2. 作为一个放开眼光看世界的维新志士,黄遵宪较早地走出国门,熟悉西方文化,关注现实政治,其诗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新的理致、新的意境,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突破了古诗的传统天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革新意义。黄诗有以下内容值得重视:第一,反映甲午战争前后四十年的历史风云,歌颂中国人民反帝卫国的崇高精神,是黄遵宪诗歌中最光辉的部分,也是他诗歌中的主旋律。诗人生当大乱之年,边关烽火,家国兴亡,皆系之于诗,举凡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庚子事变,以及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史实,诗中均有反映,他的诗集不愧是一部近代中国的编年史。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写下的系列诗作,反帝爱国思想尤为突出。如代表作《冯将军歌》、《度辽将军歌》、《哀旅顺》、《台湾行》等。第二,鼓吹维新,宣传变法,是黄遵宪诗歌中的另一重要主题。他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出发,对封建社会中的陈腐事物进行批判,为变法摇旗呐喊;新政失败后,一面谴责顽固派破坏变法的罪行,痛惜维新事业的夭折,一面忧虞国家前途,更坚定了变法图强的信念。第三,描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吟咏西方社会的科学文明。黄遵宪“足遍五洲多异想”,“吟到中华以外天”,其域外生活经历不仅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五彩缤纷的新内容,而且也使他的诗带有更多的近代色彩。此类诗歌多写新事物、新科学、新景观,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写出了“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开拓了全新的题材。代表作品有《今别离》四首、《日本杂事诗》二百首、《纪事》等。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3. 黄遵宪在广泛学习、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突破旧境界,创造新诗国,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首先,黄诗虽然常有一种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是方面是真切的写实。其诗凡描写时代风云者,多为宏篇巨制,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这些诗叙事成分增多,描写因素加强,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一种五光十色,博大弘深的感觉。其次,黄诗吸取古人以文入诗的手法,力求“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打破诗歌固定的句式、格律,纵横变化,伸缩自如,为近代诗体的解放迈出了新的一步。再次,黄诗的语言广采博收,不拘一格,不仅古的、雅的、中国的资源运用自如,今的、俗的、外国的资源也同样吸收熔铸于诗中。这样就形成了其多维的语言特色,有的典雅,有的清新,有的晓畅。总的看来,黄诗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体现了近代诗歌由旧向新的过渡,同时也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给“ 诗界革命”开辟了道路。
不知道我回答的字数如何?恐怕超过500字了?您贴到word上面,查一下,要是多了就自己删一些吧?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就好。祝好!
5.简单述黄遵宪诗歌的近代特征
近代后期,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文学宣传其维新思想与革命主张,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构架和走向,并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导。
黄遵宪大大拓宽了诗歌的审美范围,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是“诗界革命”实绩的体现者。1. 诗界革命是近代诗歌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它是与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相呼应、相配合的。
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主将和旗帜,创作成就最为突出。诗界革命在实践中的成绩,是创作了一批“新派诗”,这些诗在内容上以表现新事物、新境界、新思想为主要特征,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服务,既有呼吁救亡图存、以诗写史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反映当时国际风云、海外风情的优秀篇什,大大扩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令人耳目一新。
新派诗在形式上虽然固守旧风格,但也力图在意境、语句诸方面突破陈陈相因的传统规范,以流俗语、新名词入诗,积极探索通俗化的新途径,形式也比较活泼自由,表现出解放诗体的努力和要求。2. 作为一个放开眼光看世界的维新志士,黄遵宪较早地走出国门,熟悉西方文化,关注现实政治,其诗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新的理致、新的意境,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突破了古诗的传统天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革新意义。
黄诗有以下内容值得重视:第一,反映甲午战争前后四十年的历史风云,歌颂中国人民反帝卫国的崇高精神,是黄遵宪诗歌中最光辉的部分,也是他诗歌中的主旋律。诗人生当大乱之年,边关烽火,家国兴亡,皆系之于诗,举凡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庚子事变,以及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史实,诗中均有反映,他的诗集不愧是一部近代中国的编年史。
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写下的系列诗作,反帝爱国思想尤为突出。如代表作《冯将军歌》、《度辽将军歌》、《哀旅顺》、《台湾行》等。
第二,鼓吹维新,宣传变法,是黄遵宪诗歌中的另一重要主题。他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出发,对封建社会中的陈腐事物进行批判,为变法摇旗呐喊;新政失败后,一面谴责顽固派破坏变法的罪行,痛惜维新事业的夭折,一面忧虞国家前途,更坚定了变法图强的信念。
第三,描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吟咏西方社会的科学文明。黄遵宪“足遍五洲多异想”,“吟到中华以外天”,其域外生活经历不仅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五彩缤纷的新内容,而且也使他的诗带有更多的近代色彩。
此类诗歌多写新事物、新科学、新景观,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写出了“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开拓了全新的题材。代表作品有《今别离》四首、《日本杂事诗》二百首、《纪事》等。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3. 黄遵宪在广泛学习、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突破旧境界,创造新诗国,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
首先,黄诗虽然常有一种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是方面是真切的写实。其诗凡描写时代风云者,多为宏篇巨制,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这些诗叙事成分增多,描写因素加强,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一种五光十色,博大弘深的感觉。
其次,黄诗吸取古人以文入诗的手法,力求“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打破诗歌固定的句式、格律,纵横变化,伸缩自如,为近代诗体的解放迈出了新的一步。再次,黄诗的语言广采博收,不拘一格,不仅古的、雅的、中国的资源运用自如,今的、俗的、外国的资源也同样吸收熔铸于诗中。
这样就形成了其多维的语言特色,有的典雅,有的清新,有的晓畅。总的看来,黄诗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体现了近代诗歌由旧向新的过渡,同时也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给“ 诗界革命”开辟了道路。
不知道我回答的字数如何?恐怕超过500字了?您贴到word上面,查一下,要是多了就自己删一些吧?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就好。祝好。
6.乐府诗歌的艺术特点
1.语言朴实自然
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 诗句虽参差不齐, 而情与境会, 孤儿口状心计之状, 活现笔端。诗句句式长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 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 灵活自由.有继承《诗经》四言体的:如《公无渡河》,《善哉行》;有杂言体的, 句法自由多变, 整散不拘:如《鼓吹曲辞》里《铙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变化极为自由。汉乐府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如《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比四言诗多了一个音节, 适应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 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则数句。汉乐府民歌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如《孔雀东南飞》, 便长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如《杂曲·枯鱼过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莲》便是只有七句。
2.押韵灵活
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有句句押韵的, 如《平陵东》:“平陵东, 松柏桐, 不知何人劫义公”,“心中恻, 血出漉, 归告我家卖黄犊”便是;有隔句押韵的, 如《东门行》、《燕歌行》、《梁甫吟》等;也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和“自名为罗敷”相隔两句押韵, 又“照我秦氏楼”和“桂枝为笼钩”更隔五句押韵。这都显出押韵的变化多端。
3.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
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虽多抒写现实, 但亦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乌生》中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枯鱼过河泣》中腐臭了的鱼会哭泣, 会写信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 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5.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说是汉乐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头上倭角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罗为上襦”便是。
6.回环往复,音韵和谐
在当日的民歌中有不少优美小诗, 如《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此诗回环往复, 形象鲜明, 音韵和谐, 文字活泼, 正是民歌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