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插秧的诗句有哪些

1.《插秧诗》 作者:契此和尚 朝代:后梁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2.《广陵别郑处士》 作者:高适 朝代:唐

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3.《初夏怀故山》 作者:陆游年 朝代:宋

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

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谁谓吾庐六千里,眼中历历见渔蓑。

4.《冷田村》 作者:蔡正孙 朝代:宋

蓑下清风笠下烟,一篙三板插秧船。

田家午馌行厨薄,尽在青裙两担肩。

5.《和别驾喜雨四绝》 作者: 魏了翁 朝代:宋

山北山南遍插秧,天时较似去年强。

从今无事闲风月,分作屏星一半凉。

6.《适武林入延平界作》 作者: 陈藻 朝代:宋

人烟随山窟,家家自生理。木杪插秧青,泉流仙杵起。

开边忆汉皇,航海通南鄙。黄昏更不愁,客舍连甍美。

2.乡村四月古诗插秧的句子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词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诗句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3.描写插秧的诗句

《广陵别郑处士》年代: 唐 作者: 高适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

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

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年代: 唐 作者: 杜甫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

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

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

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

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初夏怀故山》年代: 宋 作者: 陆游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

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

谁谓吾庐六千里,眼中历历见渔蓑。《时雨》年代: 宋 作者: 陆游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东屯行》年代: 宋 作者: 白巽雨足稻畦春水满,插秧未半青短短。

马尘追逐下关头,北望东屯转山坂。一川洗尽峡中想,远浦疏林分气象。

沟塍漫漫堰源低,滩濑泠泠石矶响。中田筑场亦有庐,翚飞夏屋何渠渠。

李氏之子今地主,少陵祠堂疑故居。《冷田村》年代: 宋 作者: 蔡正孙蓑下清风笠下烟,一篙三板插秧船。

田家午馌行厨薄,尽在青裙两担肩。《适武林入延平界作》年代: 宋 作者: 陈藻人烟随山窟,家家自生理。

木杪插秧青,泉流仙杵起。开边忆汉皇,航海通南鄙。

黄昏更不愁,客舍连甍美。《次韵酬李通江》年代: 宋 作者: 冯伯规和茕祷雨储精诚,便觉丰年遍远垧。

缫茧齐头丝卷白,插秧随手稻翻青。行篘秫酒酣天禄,益长香芽发地灵。

守令爱民须表里,君其为纬我为经。《和别驾喜雨四绝》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山北山南遍插秧,天时较似去年强。

从今无事闲风月,分作屏星一半凉。《自安仁至豫章途中杂兴十九首》年代: 宋 作者: 赵蕃农事催人未遽央,种秧未了插秧忙。

田家作苦吾常逸,所愧饥寒趋路旁。

4.插秧诗全文

一、全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二、释义

手里拿着秧苗把水田全都插满了,低头就可以看到田里的水倒映着天空。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插秧时看上去是边插边后退,但却一直是在向前。

三、作者

作者是契此和尚,这首《插秧诗》是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在游化民间的时候所作。布袋和尚名契此,五代后梁时人,姓氏和籍贯不详。他早年在岳林寺出家,经常以杖荷一布袋四出行走,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或者干脆称他为“布袋”。

扩展资料:

诗中最后一句“退步原来是向前”中的“退步”比喻将平时关注外境的注意力扭转过来,觉照自己的身心。凡夫不能觉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投注在外境上。

到外境上去攀缘妄想,而对内心所起的种种错误心念也从来不去观察,对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参究。任何一个人只要肯“低头”、肯“退步”,就一定能渐渐了悟诸法的真相,所以诗中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插秧诗

5.古代有位诗人写的首插秧诗是

据说是布袋和尚 写的……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中的农活——插秧来象征心田的趣味诗。

意思是说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灵中见到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静(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达道通途。 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别致的插秧农忙图。

农民插秧,双腿下泥,看似在后退,实则是向前。辛勤劳作,不经意间,满田新绿,正是一步一步后退的真实杰作,更是一步一步向前的形象写照。

在这幅诗人描摹的图景里,诗人用不同常人的眼光,不同常人的思维,悟道阐理,生发遐思。“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这是诗人长期修炼悟出的哲理。

假若在欲望的追求中,灵性没有得到提高,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在挫折里,心性有所觉悟(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在这里,有必要对六根清静作点解析。

佛门中常讲六根,六根即是人的眼、耳、鼻、舌、口、意。一般来说,眼贪色,耳闻声,鼻趋香,舌辨味,口嗜好,意生思。

意思就是说,人从降生来到这个世界,本是凡夫俗子,那么贪欲必与身俱来。所以,佛家讲究修行,讲究修为。

出家人一定要六根清静,断绝尘念,一心皈依佛门。然而,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真正皈依佛门的究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要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中度过。

因而也就会生出众生相,就会生发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人官做大了还想做大,有的人财富多了还想要多;有的家有娇妻不自足,还要人养小蜜、包二奶;有的大字不识几个,却在做着大明星、大作家的美梦;还有的一夜之间从农民坐上了公务员的交椅,却硬要尝尝当“一把手”的瘾……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殊不知,这些非分之想,原本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也许是一场黄粱美梦,徒劳无功,给世人留下笑柄。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达观,要通透,要节制,要适度。我们有的人往往不能把握适度,结果适得其反,最终落得个两手空空,甚或身陷囹圄,仰空长叹。

我常想,低调做人方为高人,六根清净方可悟道;后退亦是为了前进,后退中包含了大智若愚的智慧,饱含了藏而不露的哲理。

6.插秧诗全文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殊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我们看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从事事业,把稳正确的方向,不能一味蛮干下去,也要有勇于回头的气魄。

7.插秧诗,是怎么写的

插秧诗

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六根:佛教语,指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此处亦指秧苗的根须。

译文: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 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 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这首《插秧诗》是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在游化民间的时候,曾经和一些插秧的农人在一起,为了度化他们而作。

契此和尚:五代梁时明州(今浙江宁波)的游方僧人,号长汀子。他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因此又被称为布袋和尚。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