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反映哪些儒家思想

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的政治标准。

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再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堪称中国边塞诗的源头,写战争,回避刀光剑影,恐怖血腥,其主要意义就是回避战争,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弃,对和平统一的渴望,正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大一统思想。如《秦风·无衣》里所描绘的战争前的情景,就要求大敌当前,所有的臣民都应该“修我戈矛,与子同仇”(6)。

如果说,《采薇》等通过兴、观而有“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微微怨悱的话,那么《秦风·无衣》则可以看成是教育群臣民,号召臣民同仇敌忾的“群”。孔子所谓的“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的论述,即无邪就是要合理。礼即理,就是在儒家道德规范,儒家思想文化原则下,诗歌观念取向和诗歌创作的原则,就是要体现仁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参考

?si=1

2.诗经为什么是儒家经典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写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copy草木之名。”

一。诗经是春秋时期的民歌与宫廷伴乐的歌体,诗的内容大体反映了那个时代,周朝自文王、武王开国,周公定制度典籍,风俗、习惯、制度、文化受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影响较大,大体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概貌。当时的儒家,以孔子为代表,远追百周公为该学说的鼻祖,所以诗经是在文学上对这一学说的集中反映。

二。诗经涉及当时流传的民歌与宫廷雅乐很多,大概几千首,至少也有上千首,孔子选择篇目,把其中符合儒家学说的篇章摘录其中,删减其中的错字,和不妥的地方,相当于整理并编录,所以诗经从始至终都符合孔子这位真正儒家鼻祖的儒家思想与理念。

三。诗经是孔子编录的集子,其它度几部是《书》《礼》《乐》《易》《春秋》,称六经,后《乐》失传,从宋代朱熹注释定篇后,始称五经,所以诗经不仅是儒家经典,而且是比较重要的儒家经典.并且,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3.孟子和孔子的思想区别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以下只注篇名)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本文着重就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从孔子解诗到孟子解诗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重要的文献典籍,相传孔子曾对《诗经》做了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他是把《诗经》作为教材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的.把《诗经》作为教材来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体现出孔子对《诗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一般说来,后世学者把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当作孔子论诗的纲领,但对这句话的理解,事实上是存在分歧的.近人匡亚明说:“‘思无邪’,本是《鲁颂·駉》一诗中形容牧马人吆喝着叫马不要乱跑的意思(‘思’系虚词,吆喝声,‘邪’同斜,合起来即‘呕唷!不要乱跑!’)却被用为比喻思想正派.”[1]而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想感情的诚正”,也只能看作是后来的学者用自己的观念去对孔子的话作符合自己思想观念的解释,这里姑不详论.在《论语》中,多处专门论述到《诗》,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诗》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作综合地论述;另一种是对《诗》里的具体诗句的理解和阐述.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社会政治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说,他是把《诗经》当作立身之本来看待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学诗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仁人君子的必备条件或先决条件,从学《诗》起步(即“兴”),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礼”和“乐”.他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就是对学《诗》的具体作用的阐述.朱熹对“兴”的解释是“感发志意”,也是从《诗》对人的正确健康的情感和思想的形成,产生启发、诱导、陶冶等作用来加以解说的.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教诲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他还对儿子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孔子是从维护“礼”的目的出发,来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儿子的,在他看来,用《诗经》里的诗句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其对个人的素养而言,是“不学《诗》,无以言”,即可以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时说话有所依据,显示出符合“礼”的修养;而学习《诗》里面所提供的经验、原则,又可以作为政治活动中的决策依据,增加自己的施政经验,增强自己的施政能力,否则,“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所以,在孔子的理论中,《诗经》的价值是很具体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也就是说,他把《诗经》里的诗歌,当作“仁”的教本和“礼”的规范,让它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孔子从这一原则出发,可以把《诗》里的许多诗句都往“礼”与“仁”的思想观念上去解说,对那些借《诗》里的诗句,能够举一反三地加以理解的学生,也就倍加赞赏.“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

4.《诗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吗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你提到的《诗经》在儒家的四书、五经之列。是儒家经典著作。

注:上文中的《易》为《易经》、《诗》为《诗经》、《书》为《尚书》、《礼》为《礼记》。

5.诗经《关雎》中有哪些元素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我觉得这首诗包含着这样一些信息:

1.儒家的礼仪思想。男子追求女子一定要文明,不要粗暴的、野蛮的去追求。原始社会和早期的奴隶社会,人们都是抢婚,这样是不利于人类的文明发zhidao展的。需要“琴瑟友之”、“钟鼓专乐之”;

2.不能始乱终弃的思想。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时的激情,一时的兴趣。这首诗说表现的感情有辗转反侧,有日思夜想,已经是对对方有了深深的感情了。而且“钟鼓乐之”,说明是以结婚为目的的。

3.儒家的积极追求的思想。男子追求女子,有一个艰属辛的过程,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

4.男尊女卑的思想。作为一个女子,要自尊、自重、自爱,要处在被动的位置上,不要主动。

6.请问:诗经发展与儒学发展的关系

不炕龊,说这个问题。

很繁琐,很麻烦。鄙人水平所限只能简单的来说。

据个人浅见。诗经的存在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原生的生长环境。

后妃之德或是朴拙的情感都不能概括这样一个整体意境所表达出的思想。就像不能简单的说《道·德经》是清静无为。

孔先生的删诗说,正说明了他也是拿来主义。一个长期形成的文艺体式非要跟后来产生的文学流派扯关系,那也 只能 看 谁先谁后了。

这样才仅仅解决的次序问题。而这发展的关系,也才是重点,这才到您的问题上。

我想我们不妨换个方向来看这个问题。我小小的说个类比,就如《红楼梦》和红学一样,其实 这差不多。

只是儒学并不仅仅是研究诗经的学说,而道理相识。许许多多的问题被后世学者在自己有意无意间的自我角度中提了出来,而这些无论好或是不好,也都大大的丰满了这样一部巨著。

曹先生想来也无憾了,只是当时他或许从没有这样想过。诗经也许仅仅为儒学的启蒙开了一个要不怎么小的方向。

而之后的,那诗经就管不了了。端木先生,颜先生也许并不那么敢于走出来。

之后的孟先生,让方向有了些许的改变。十圣,我们也仅能将其看为一个体系内的不同阶段。

简单来说,那时的儒学也只是一门学说。董先生,应该这样理解,他把一个学说用内衣箍成了一个能经天纬地,传之万世的理论体系。

【这样说,我是冒风险的。但丝毫没有亵渎或是贬低董先生的意义和伟大之处。

我也瞻仰他的风范,仰慕他的风流】不能说运用现代词汇就是对先贤的不尊重,这个比喻我只能说意会吧。就像把民歌板上华丽的大舞台,其基础和未来的方向以及大众的认知都无可避免的改变。

吸取,去除,掩饰,装饰。很多的东西都可能也只是可能改变当初摸样。

这一切我们都不可知,就如许多数学猜想答案只能是 不知道 。 合理的并具有说服力的答案。

这样说下去,可能很长,很缠。说到这里,如果您有兴趣,咱们慢慢细说。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