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评,废名或者卞之林的一首诗歌

檐外闻鸟唤 虚空含深心———读废名《飞尘》

不是想说着空山灵雨/也不是想着虚空足音/又是一番意中糟粕/依然是宇宙的尘土/———檐外一声麻雀叫唤/是的,诗稿请纸灰飞扬了/虚空是一点爱惜的深心/宇宙是一颗不损坏的飞尘。

废名,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诗创作多推崇老庄禅宗的思想,又尝试着将中国古典意象诗和西方意象主义相融合,并加入禅宗式的顿悟思维,故诗颇有深玄难解的地方。

《飞尘》一诗是借写诗一事来言说虚空与宇宙的关系,也是表达人生的尴尬与矛盾以及人生追寻的内心痛苦。

诗的一、二句以否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探寻。诗人面对着充实而丰富的现实世界,是有诗的创作冲动的,他想去关注现实人生并作了努力,创作时并非都去“说着空山灵雨”、“想着虚空足音”的。然而,等到诗创作出来时,却每每达不到自己追寻的境界。三、四句则借庄、佛的思想表达了他对言与意、诗的行为与尘土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看法。“意中糟粕”用的是《庄子·天道》篇桓公读书于堂上与轮扁对话的故事,轮扁直指桓公所读古书不过是古人之“糟粕”而已,庄子借此故事表达以文字形式存在的“书”只是古人的糟粕,而先哲的真正本意早已随着他形体的毁灭而带走了。废名此处将这一故事随手引来,也是说自己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做成若干诗作,但却往往言不逮意,在无限的宇宙之中,它还不过是一粒飞扬的尘土。前四句连起来看,诗人运用的是否定之否定的表达法,从而将现实与虚空等同,将诗的创作行为与渺小的尘土等同。

第四句之后,诗人用了一个破折号,又将他的思维荡开去,“檐外一声麻雀叫唤”有如天外一声洪钟,惊醒陶醉于诗作中的诗人。鸟叫之声在佛教那里亦是虚空的象征,正如《五灯会元》中记载僧人在锄地时碰击瓦缶发出响声而顿然开悟一样,鸟叫的声音也唤起了诗人的顿悟;诗稿不仅是糟粕,而且还是虚空,理应让它随纸灰飞扬而去。

诗的最后两句是言理,但仍然是以具体的意象去言说深奥的玄理,使理变成可感知的形象。诗人虽然陷入虚空之中,但对虚空并不做消极的呼应,而从人在现实与虚空的转换中间悟出了一个真理:无论是积极入世也好还是遁入空门也好,实际上都深藏着一颗深爱之心。这正如乔达摩·悉答多作为王子在阅尽人间苦难(佛教中所说的“四苦”或“八苦”)之后才离家出走,在菩提树下苦修终于悟出大慈悲的佛理成为释迦牟尼一样,也如李叔同在残酷现实面前苦无出路愤然削发为僧一样,故虚空并不是无爱,而是深爱与大爱。而从宇宙的宏阔视野上看,不仅诗稿是飞尘,人也是渺小的飞尘,而且连宇宙亦不过一粒飞尘———一粒相对于人将逝去成为尘土而它又不会损坏的飞尘。此时的诗人已然超越了虚空而进入了永恒,获得了一体之心的顿悟。

2.叶千华的诗歌

叶千华诗词作品选 世纪之春 花开鲜又美,鸟语脆也亮。

阳光浴身心,日月织情网。 知己遇知音,海风掀海浪。

爱做快乐人,扬帆荡双桨。 为师者题 仁爱平易人,义举奉献身。

礼教德与道,智育谋和能。 信用守然诺,情感塑灵魂。

孝心敬尊长,忠言留子孙。 “陆台三通”有感 处处风光处处景,口口玉音口口声。

夜来双星伴月笑,人在两岸洗耳听。 文章多半是谎话,诗语全部系真情。

山海难隔通天道,民心好做指路灯。 快乐中国 老恋岁月少恋情,花爱春天我爱人。

佛男行善身心好,神女赞美面目真。 欣逢盛世传圣火,喜看全球递祥云。

精彩不断连夜雨,快乐中国万象新。 为新时代题 阳光明媚春温暖,社会和谐家平安。

人人健康心情好,个个快乐日子甜。 科技创新是出路,教育改革着先鞭。

发展经济国民富,繁荣文艺天地宽。 如此仕途 集资建设几贪官,拆除学校一句言。

百姓血汗都白费,三个代表又空谈。 嘴上全是为人好,心里哪知使民艰。

借此升迁并不妙,逍遥尽时自埋单。 客 叹 花落鸟飞月已眠,日残夜雨水连天。

世风腐化民风恶,社情堪忧心情寒。 卖淫嫖娼寻常事,赌博吸毒诡怪圈。

想通容易谁看透,说好简单人做难。 网 友 生活美好吃喝玩,做罢交易就聊天。

浪费时间君何忍,欺骗自己心怎甘。 网上难辨男女客,话里出没云雾山。

都为寻情找真爱,换来换去不新鲜。 无 题 人生本该少犯愁,为图利益各自谋。

不是公主相驸马,哪有标准做王侯。 富贵荣华心向往,高官厚禄梦以求。

若无亲友同志爱,感情能留也能丢。 题升迁者 不做学问爱做官,兴趣皆系谋钱权。

追求利益成疾症,丢失健康增负担。 黄金易得情感慨,清官难寻眼望穿。

江海翻船心伤透,世事遇霜自嘘寒。 题某“公务员” 人事没趣打哈欠,身心快乐沐温泉。

闭目养神去疲惫,关机谢客弃纷繁。 时间不会开玩笑,岁月无言听闲谈。

情生惊奇出意外,喜怒哀愁也枉然。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岁月美好又逢春,阳光灿烂倍兼程。

世界和平谋发展,社会民主弃斗争。 三个文明党建设,四项原则国振兴。

科学致富改革路,经济腾飞变化人。 [编辑本段]叶千华诗歌代表作品 夜幕 ◇叶千华 黑暗中只要能看见星星 明天就一定是晴朗的 不管是春 还是秋 岁月大于世界 这夜的山被统治着 这夜的水被统治着 迷茫中 人置于黑深深的海 失途中 人把恨搬上舞台 谁都知晓黑暗的可怕 谁都感觉夜幕是罪犯的同谋 都说春天的花比什么都好看 都说春夜比什么都黑都寒 走进去了 总提着自己的胆 当过去的忧郁重叠与脑海 沉睡的大地让我独醒 猛然间我砸破了胆 抖落受寒后的一身冷汗 抱着一颗还热的心 滚出黑暗 鸡鸣撕开最后一幕 太阳把我追赶 有些人 ◇叶千华 有些人 一辈子没有学会 不知道忍耐 不晓得后悔 长了身体 少了思维 让人难以理解 使人感到惭愧 一辈子还未交足学费 有些人 一辈子为了糊嘴 不愿意动脑 不懂得作为 卖了力气 受了活罪 做事只图利益 为人没有情味 一辈子忙碌高喊为谁 有些人 一辈子无私无畏 不怕路坎坷 不信有魔鬼 为了理想 没了怨怼 生活再苦也美 工作再忙不累 一辈子乐观豁达无愧 有些人 忙碌了却没有收获 收获了却没有忙碌 拈一辈子便宜 吃了一辈子亏 有些人 长大了却没有成人 成人了却没有长大 做一辈子孩子 跑了一辈子腿 有些人 应说错的却说了对 本说是的却说了非 当一辈子奴才 下了一辈子跪 唱起山歌 ◎叶千华 孩童的时候 就跟着母亲唱起山歌 而今在远离乡土的地方 唱起山歌 乡音未改 乡情纷纷返青 歌声如归的鸟群 栖在苍翠的回忆之林 喊一声母亲 我唱起山歌 望乡的心情随一枚松果而落 不忘自己是黄土地中出生的 黄皮肤的子孙 山歌唱起 母亲听 母亲盼儿 子思归 山歌是一根血脉 一根温暖的脐带 缚系着世代黑发山民 在这片生命的瘠土上唱着山歌 山歌青青黄黄 山歌举起镰月 山歌握紧铁锤 山歌唱亮了山村 而游子的双脚 却怎也走不出 那条山歌般苍凉幽曲的山道 收获的季节天亮了 再唱起山歌 乡人们在黑夜里已磨好了 那把金黄的月牙镰刀 躬身劳作的形影 就是一曲感人至深的 风情民谣 在山村季节的边缘 广为传唱 犹如家乡的小河 流进我灵魂的深处 绵延不绝 不是所有 ◎ 叶千华 一 不是所有的天都晴朗温暖 也不是所有的天都寒冷阴暗 不是所有的地都可以耕作播种 也不是所有的地都能够成为良田 不是所有的人都愚昧无知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聪慧和善 不是所有的物都可以尽其所用 也梗激盾刻墉灸堕熏乏抹不是所有的物都能够买卖赚钱 二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幸福蜜甜 也不是所有的爱情都喜结姻缘 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白头偕老 也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恩爱无怨 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人人和睦 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个个勤俭 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惬意如愿 也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自由浪漫 三 不是所有的道路都平平坦坦 也不是所有的道路都曲曲弯弯 不是所有的事业都顺顺利利 也不是所有的事业都坷坷坎坎 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虚虚假假 也不是所有的感情都缠缠绵绵 不是所有的人生都真真实实 也不是所有的人生都平平安安 四 不是所有的开头都是良好的开端 也不是所有的结局都能划上圆满 不是所有的成功都历经艰险 也不是所有的失败都遭遇凄惨 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值得骄傲称赞 也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要流血流汗 不是所有的。

3.张继蕊:诗意渐逝,诗人何为

是这样的冬虹鸟的翼翅缠满乌云的水草浑身漆黑如夜如一块凝固的冷石虹的园呢?那些花潮 青草 蓝海 河流?几粒狼的眼睛 飘着明明灭灭的血腥虹鸟打点诗的白骨 向上飞腾为幽幽魂魄担当天堂之路死去的诗人从午夜复出遗世而独立 冷而不朽复活之夜整个天空滴血之心冲刷弥漫的阴霾腾飞的火舌卷溶乌云放飞的牧歌让天地辽阔星星的泪水滴成天河——冰虹的诗《复活之夜》这是一个诗意渐逝走向消亡的时代。

继尼采提出“上帝死了”后,罗兰·巴特提出“作者死了”,而后米歇尔·福柯又喊出“人死了”,艺坛上“文学死了”“诗歌死了”等等话语相继被提出、被拥护或被批驳。诗歌有没有死?我是一名喜欢读诗的人,比较喜欢读现代诗,尤其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的诗歌,比如北岛、顾城、舒婷,当代诗歌却读得少而且不会反复读,但是冰虹的诗歌却是一个例外。

初读冰虹的诗,便为她诗歌中的真诚、善良与美好所打动,喜欢到她的虹园中安歇,观赏她的九色彩虹,向往她的绿色小筑。从她的《时间的芭蕾》《手握一束光》到《海的牧歌》再到新作《夏水九叠》,这几部诗集不仅展现了诗人冰虹个人成长历程,也是一个人从天真到沧桑,从懵懂无知到历尽沧桑,从热血澎湃到成熟稳重的历程的展现。

她的诗歌有异于同时代的诗人,这里的特色不是指冰虹那充满张力的诗歌语言、天马行空的想象、高超绝妙的修辞手法等,而是她的每一首诗都蕴藏着诗歌的力量——对真善美的永恒不懈追求,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复活之夜》这首诗是冰虹的新作,初读心里很是震撼,我想如果读者不了解作者,一定会吃惊竟然是一个如此美丽柔弱的女子创作了它,难以想象一个女子竟然有如此肆意横行的想象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而震撼我的则是诗中的生命关怀与悲世悯人情怀。

“是这样的冬/虹鸟的翼翅缠满乌云的水草/浑身漆黑如夜/如一块凝固的冷石/虹的园呢?/那些花潮 青草 蓝海 河流?/几粒狼的眼睛/飘着明明灭灭的血腥 ”。“乌云的水草”“凝固的冷石”“血腥的狼眼”无不揭示着污淖世界中人(包括诗人自身)的生存困境、诗歌的生存困厄处境。

世人的困境在于诗意渐逝甚至死亡,信仰的崩塌、精神的不可寄托、对名利物质的急功近利的追求,熙熙攘攘间世人如动物般混混噩噩地活着。这个世界仿佛遍处是诗句,街角的咖啡店、个性的广告牌、精美的服饰妆容,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好像都用诗句做广告,就算吃饭的碗、喝水的杯子都会有。

而实际上这个世界最最缺乏的就是诗意,因为消费时代下的庸庸大众已经没有了“慢慢走慢慢赏”的心境。在闲暇时间不打开电脑看综艺节目或者电视电影,而品一杯茶看一本书的白领有几个,大学的中文系中能读完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有几人?世人看到美或者美的东西,再无欣赏之心,而是想着怎样才能占有美,怎样才能尽快的占有那些跑车、美女、名宅……现代化进程中的诟病被冰虹展示的淋漓尽致,就如何勇在其作品《垃圾场》中唱到的“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人们在这里你争我抢”。

中国的当代诗歌是在1986年深圳诗歌大展之后从最高点跌落,从辉煌走向衰退,第三代诗歌、身体写作诗派、梨花体、咆哮体等等各种打着现代或后现代主义名义的诗歌流派将诗歌一步步地推向死亡的祭坛,宏大叙事与有着生命终极关怀的诗歌先后被语言解构,诗歌的意义被身体写作消解,被日常具体的细节所分裂。诗人们也迷失了自己,在尘世中开始追名逐利、沽名钓誉,以身体写作诗派最为突出,他们的写作目的仅仅是为了最快的出名。

而优秀的诗人都关注人的生存,既有屈原的“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生存状态,又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世情怀,也有鲁迅“冷眼看世界”的观察方式,“遗世而独立/冷而不朽”。所以不凡的诗人都有一颗敏感而不妥协的心,敏感是因为诗人总是比常人提前体会到并且更能体会到痛苦,不妥协则是因为诗人心中的入世心态,总是抑制不住自己去观照世人的痛苦,所以有了对生存困境的感知与预见。

有人说,诗人总是喜欢夸大困境,实际没有那么严重。而说这些话的人恰恰忘记了优秀诗人的特点,对于人类未来困境的预见,当世人沉醉于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便利的时候,哲学家和诗人已经看到了现代化的另一面影响,于是开始彷徨为世人焦灼地寻求出路,于是才有了海德格尔的“诗意的生存”,有了金斯堡的嚎叫,有了北岛的《这也是一切》……当世人品尝到痛苦时,因悲世悯人情怀而更加痛苦的诗人则一边鞭辟入里地鞭挞黑暗,以便给世人点起希望的明灯,指引世人走出迷茫走向光明。

所以冰虹在《复活之夜》的第二段则是点起了明灯——用死去诗人的骸骨铺就天堂之路,来拯救精神无处皈依的“幽幽魂魂”。诗人之死是为生而死,诗人的生就是向死而生。

死去的诗人其实一直没有死,我认为这句话有三种意思,一是诗人的悲世悯人情怀不死;二是诗歌的力量不死,相对于小说、散文等文体来讲,诗歌是更加能够抒情和传播的文体;三是诗人所作的经典诗歌不死,譬如《相信未来》等作品。《复活之夜》的最后部分则是诗人冰虹对于世人摆脱困境、诗歌走出困厄处境的。

4.诗歌剖析 朱永良的四月的下午

这首诗作表达了作者想从寂静无聊的现状中摆脱出来的思想

可以这样理解,这只苍蝇是作者的一个替身,代表了作者自己的思绪和理想 屋子代表了作者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地点也能理解为时间–即”四月” 屋子里的”我”又是谁了呢? 那是作者内心的存在,一种在现实中的挣扎 “想用嗡嗡声离开这里的宁静 和四月的遭遇” 是本诗的中心内涵,但作者并不局限于对自己理想和现实两种思维简单的碰撞进行阐述,”敞开的那扇窗子”指明了出路,并积极提出了发展的路线”把声音带向了别处”, 别处在哪里? 其实,作者早就积极的做出了暗示:远处是盖房子的人们和发了芽的树 ———不知道作者是谁,更不知道诗的背景,指手画脚啦 忘情五月 5-31

5.现代诗歌出路何在

史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于是 有了 徐志摩,有了闻一多,有了郭沫若,有了冯志 。.而如今太平盛世

现代诗歌创作遭遇了更大的一个困惑,那就是诗歌的核心要素——语言的嬗变所带来的巨大麻烦。有人说:中国之所以能拥有“诗歌王国”的美誉,那是因为她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单音节词汇。的确,单音节词汇在构词、造句方面的自由灵活可以任诗人腾挪有致、得心应手,但可惜这都是过去的荣光了。如今,以双音节为主体的现代汉语词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构词、造句功能,因此,留给诗人腾挪的语言空间自然就窄了许多。再加上近百年白话文运动所形成的负面影响,让一些人错误的认为:“文言”都是“旧的”,“旧的”都是“不好的”。殊不知许多文言词语凝炼含蓄、以一当十,直到今天仍然充满生命力。前面提到,现代社会受西方文明主导——这是事实,但请不要忘了:我们有独立、完整的文明历史和活力无穷的语言文字(这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罕见的)。作为现代中国人应该有信心和能力延续我们的先人曾经拥有过的辉煌。

虽然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古代回到田园回到“在河之洲”,但“在水一方”的柔情,“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亲情,“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友情,“在天愿为比翼鸟”的爱情,“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别情,“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闲情……无不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液,化为我们的精、气、神。因此,就算我们再现代再西化,我们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抛弃传统。就像我们有的人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金黄色,但你能将自己的皮肤弄成白色、将眼睛弄成蓝色吗?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为例,他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同时对欧美文学有深入研究,视野开阔,创新意识极强的诗人。余先生早年受欧美现代思潮影响极深,并吸取了许多养份,写出了很现代的诗作,表现出反传统的创作取向。但多年的国外生活经历告诉他:完全用西方人的话语方式同西方人交流并不能讨好人家,只能让自己的内心情感失去依托。于是开始反西化,自觉地回归传统。从他的大量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西方现代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是怎样在碰撞中融合而创造出新的语言、意韵和节奏的。总体说来,余光中的现代诗歌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我们很容易在余先生的诗作里感受到被唐诗宋词的意境、句法、情韵所包围所笼罩而形成的那种或许只有中国人才能意会的莫名的幸福。

当代诗人中,北岛、顾城、海子等人都有可贵的探索及佳作。

回首历史,我们足以自豪;注目今天,我们无须自愧;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有丰厚的诗歌传统,有精彩的现实生活,有勤奋的创作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诗歌一定会迎来辉煌的明天。

6.现代诗歌的出路在哪

现在国人中的所谓诗人,往往都流于一种浮华而躁动的感觉。

往往人们注重的不再是诗歌本身的神韵,而是格式、华丽的辞藻、暴力的宣泄和一种哗众取宠的嘲弄。诗歌最根本的地方其实在于其神韵,这也是中国的诗歌的精神传承。

看那些古时的绝句、律诗、古风、词曲,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心情,在那字里行间,即使你对文言完全不懂,你也依然可以看出其中有一种深深的让人无需细究的韵味。如果无法将那种精神、韵味找回来,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诗歌,还有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那些从不曾用文字写到却又埋藏于字里行间的精髓,那才是诗歌的根本!我们现在的人们往往提出一些论调或是一些说法还是将格式、韵脚以及字句的工整或文字使用的自由为主,却始终不曾提到中国诗歌的真正意义。

不要把灵感挂在嘴边,那是真正的诗歌的精髓,在我看来,顾城海子的离开代表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一次低谷的开始,仅有的两个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真正的诗人离开,只有等待下一个可以真正写出诗歌的人了……。

7.唐朝诗人李白有没有当过官

翰林供奉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