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描写汉服的诗句

【名称由来】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基本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男装的式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古汉服的鞋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绘画和戏曲中体现出,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了民族融合。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2.描写潘安的诗句

1、小校潘安白发生

唐白居易 《不准拟二首》

2、已过潘安三十年

唐白居易 《凉风叹》

3、恐是潘安县

唐杜甫 《花底》

4、潘安秋兴动

唐李端 《同苗员外宿荐福寺僧舍》

5、闻说潘安方寓直

唐李端 《山中寄苗员外》

6、美貌说潘安

宋葛长庚 《促拍满路花》

7、鬓云似潘安

宋刘克庄 《水调歌头·落日几呼渡》

8、潘安寄新咏

唐元稹 《城外回,谢子蒙见谕》

9、潘安过今夕

唐元稹 《赋得九月尽》

10、曾不问潘安

唐李商隐 《拟沈下贤》

11、潘安惆怅满头霜

唐沈彬 《秋日》

12、搔首忆潘安

唐齐己 《溪斋二首》

13、子羽潘安

元丘处机 《金莲出玉花 自述》

14、潘安容貌心蒙庄

宋陈藻 《吾乡有李明府其伯子襟怀夐然世表甘早知敬慕》

3.描写草鞋的诗句

《草鞋歌》

年代: 宋 作者: 释梵琮

村里人,有意知,就手织成最容易。

长短大小在目前,密用工夫多快利。

草窠里面跳出来,结却绳头有巴鼻。

牢束跟,紧在耳。

掷地作金声,举步离泥水。

著入千山与万山,把定脚头并脚尾。

赵州尽力载不起,玄沙吃绊耀著指。

拖来拖去底头穿,轻轻飏在粪里。

《谢云居山人草鞋》

年代: 宋 作者: 张咏

云居山客草为鞋,路转千峰此寄来。

昨日公余偷步蹑,万端心绪忆天台。

4.描写并蒂莲的诗句

鹧鸪天 作者不详

烟雨江南五月天,远山泼墨水如蓝。秦淮两岸临池柳,袅袅依依挽画船。

波似霰,醉红颜,棹摇慵影倚阑干。藕花深处田田叶,叶上初生并蒂莲。

《自苦》

年代: 近代 作者: 汪精卫

恰一似这鸳鸯分散那同时伴,恰一似这比目鱼捅残了一只眼,恰一似那大风卷走了同心扇,恰一似那冰雹打碎了并蒂莲。

前本不着村,后本不着店,直揣就情字匆匆急路上赶。

《再见双头莲》

年代: 宋 作者: 吴芾

我来才见月初圆,两度池开并蒂莲。

嘉瑞还来非偶尔,悬知连岁有丰年。

《夜行船·碧甃清漪方镜小》

年代: 宋 作者: 吴文英

碧甃清漪方镜小。绮疏净、半尘不到。古鬲香深,宫壶花换,留取四时春好。楼上眉山云窈窕。香衾梦、镇疏清晓。并蒂莲开,合欢屏暖,玉漏又催朝早。

《和施德远双莲韵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袁说友

政拙才疏只具员,也应和气到吴边。

乡来偶尔双岐麦,今复申之并蒂莲。

颇觉园丁惊创见,正须骚客赋新联。

天休要是传消息,得得装成大有年。

《悼甥女叶昭齐二首》

年代: 明 作者: 沈倩君

无赖衔哀诉上天,愿儿世世绝情缘。

香魂莫作催花使,恐见牵愁并蒂莲。

5.描写簪子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簪子的诗句有

1. 黄花满泛渊明酒,白发仍簪子夏冠。《九日和杜子美韵》年代: 宋 作者: 章至谦

2. 身闲不束休文带,发短聊簪子夏冠。《山人》年代: 宋 作者: 郑刚中

3. 斜梢待得人来后,簪向乌云仔细看。《鹧鸪天·春入江梅破晚寒》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4. 珍重此时祝,何日盍朋簪。《水调歌头·何以作公寿》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5. 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年代: 近代 作者: 王国维

6.关于“静好”的诗句

1.莫不静好——先秦 诗经 《女曰鸡鸣》

2、晚年惟好静——唐 王维 《酬张少府》

3、吾生好清净(一作静)——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

4、欲得身心俱静好——唐 白居易 《听幽兰》

5、好静心迹素——唐 杜甫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6、好静无冬春——唐 高适 《同卫八题陆少府书斋》

7、月明江静好沈钩——宋 李纲 《望江南/忆江南》

8、老人好静——宋 洪适 《满庭芳·旧日盘洲》

9、帘卷春风琴静好——宋 魏了翁 《满江红·见说新来》

10、依旧静中好——宋 张炎 《祝英台近·水空流》

11、天静秋山好——唐 白居易 《窗中列远岫》

12、应缘静好禅唐 刘得仁 《初夏题段郎中修竹里南园》

13、言心俱好静——唐 贾岛 《题长江》

14、静境林麓好——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包山祠》

15、松醪酒好昭潭静——唐 罗隐 《湘南春日怀古》

16、我独关门好静眠——唐 李建勋 《清明日》

17、静念园林好——魏晋 陶渊明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其二》

18、好静从古始——宋 陈傅良 《送丘宗卿帅蜀》

19、深衣静对山逾好——宋 方岳 《过李季子丈》

20、文房好静嘉——宋 高斯得 《奏院豫七弟挽诗

7.古代描写禅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

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脍灸人口的绝句,如只以写景诗欣赏,亦无不可;但因诗中的意境与禅宗悟道的境界契合,从禅诗的角度欣赏就更有禅味。渔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独自垂钓于寒江之上,周围一片白茫茫,他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浑然无别,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禅者找到归宿、找到本心、发现自性的禅境吗?

唐代皎然《闻钟》诗:“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松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诗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钟声,构造出一种寂静清幽的环境,以“禅子”的主观“心境”排除了物境,写出禅僧进入禅境的神妙状态。因此,我们说“意境”是禅诗诗味的灵魂。一首好的禅诗,即使没有“佛”“禅”的字眼,但它所创造的意境——禅境,同样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贯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灵澄《山居》诗:“因师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计年。草鞋只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由于诗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体验到的环境,是清新而又宁静的,所过的生活是潇洒自如的。这就是禅诗所表达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禅诗的诗味之所在。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