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第四首缪木译文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南山有樛木,葛藤爬上树。| 高高南山树啊,葛藤攀附你。
和乐君子啊,福禄安抚你。| 快乐的君子啊,福禄抚慰她。
南山有樛木,葛藤覆上树。| 高高南山树啊,葛藤覆盖你。
和乐君子啊,福禄扶助你。| 快乐的君子啊,福禄护佑她。
南山有樛木,葛藤缠上树。| 高高南山树啊,葛藤缠绕你。
和乐君子啊,福禄成全你。| 快乐的君子啊,福禄成全她。
2.南有樛木,葛蘲累之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南有弯弯树,攀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安享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覆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大有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缠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永驻幸福了。
注释
樛(jiū 纠):木下垂曰樛。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
藟(lěi 垒):藟似葛,野葡萄之类。
累:攀缘,缠绕。
只:语助。
福履:福禄也。
绥(suí 随):安也。
荒:覆盖。
将:扶助也;或释为“大”。
萦(yíng 营):回旋缠绕。
成:就也;到来。
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
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诗人先以葛藟缠绕樛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然后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诗凡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句式整饬,以群歌叠唱的形式表达出喜庆祝颂之情。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则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后二章每章只改动二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运用的是“国风”常用的“叠章”形式。以反覆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造成浓浓的感情。故从“兴”之引起的“所咏之词”看,这乃是一首为“君子”祝“福”的歌,当无可疑。
3.【《诗经·国风·周南·樛木》原文及赏析
【原文】 樛木 南有樛木⑴,葛藟累之⑵.乐只君子⑶,福履绥之⑷.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⑸.乐只君子,福履将之⑹.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⑺.乐只君子,福履成之⑻. 【注释】 ⑴樛(jīu 纠):下曲而高的树. ⑵葛藟:葛和藟两种蔓生植物;或以为葛藟即藟,野葡萄之类.累(léi 雷):攀缘,缠绕. ⑶只:语助. ⑷福履:福禄也.绥:安也. ⑸荒:掩;盖;覆. ⑹将:扶助也;或释为“大”. ⑺萦(yínɡ 营):缠绕. ⑻成:就也;到来. 【译文】 南有弯弯树,攀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安享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覆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大有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缠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永驻幸福了. 【作品鉴赏 】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则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后二章每章只改动二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运用的是“国风”常用的“叠章”形式.以反覆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造成浓浓的感情.故从“兴”之引起的“所咏之词”看,这乃是一首为“君子”祝“福”的歌,当无可疑. 读者自然还会发现,这三章中的“兴”语,同时又带有“比”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则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缠绕,比君子的常得福禄相随,也非常形象.故从各章之“比”义看,这也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 倘若再推进一层,问一问“君子”究竟有何“福”可“祝”,判断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是因为“君子”刚得了贵子,还是封了高官,抑或是娶了新妇,似乎都有可能.为了作出较为接近诗意的判断,还得回头考察诗中的比兴之物.据许多学者考证,“国风”比兴,常以花草、藤蔓、雌鸟、牝兽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类喻男子.其中尤以树木喻男、花草喻女更为常见.如《邶风·简兮》的“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又如《郑风·山有扶苏》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都是如比.至于《唐风·葛生》叙妻子对亡夫的哀恋,更有“葛生蒙楚(荆树),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之语,以葛藤与荆木的相互依存,抒写了女主人公失去夫君的凄伤之情.明白了这一特点,则《樛木》进一层的比兴之义亦可迎刃而倘若此诗中的“樛木”,喻的是青年男子的话,那么缠绕樛木的翠绿“葛藟”,则正比喻着他的美丽新娘.由此检验《毛诗序》旧说,以为此乃歌咏“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之作,就觉得与诗意隔膜太多;而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推测此诗“似于夫妇为近”、“喻妇人之托夫家也”,才真正猜着了这首祝福诗的旨意. 于是读者透过反覆叠唱的诗行,便恍然置身在三千多年前一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秋日的黄昏宾客毕集,辘辘的车音自远而近.性急的孩童早从村口奔来,嚷叫着:“接新娘的车子到啦!”欢乐的鼓吹由此压过喜悦的喧声齐鸣.当幸福的“君子”搀扶新娘下车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便是青年男女们一遍又一遍的热烈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快乐的新郎脸红了,羞涩的新娘心醉了、当她斜倚着新郎姗姗移步的时候,读者便会发觉,那情境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荒之、萦之)”来比拟、形容,竟是无比的传神.而油然升起在众宾客心间的祝福之情,倘若不用再三的叠唱,就不能宣泄得如此兴奋和浓烈.男女嫁娶是亘古以来人生的重要喜庆.而《樛木》,正以如此兴奋和浓烈的激情,表现了中华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详见百科: /ShowLemma.e?sp=l9092083&ch=w.search.baike.unelite。
4.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是什么意思
樛木原文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译文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
一位快乐的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并且这根樛木都被葛藟覆盖了。
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心善行去扶助他人。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好几根葛藟爬上这根树枝,缠绕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
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成就他人。
5.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训诂术语有哪些,有何不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训诂术语有许多,可以写一本小书。
下面是关于词例的训诂术语:词例术语是解释词语的性质、特点、用法及意义等所使用的术语。一、对文、散文对文又叫对言,有时简称“对”。
散文又叫散言,有时又简称“散”。这一组术语主要是用来分析同义词的用法的,说明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或差异性。
“对文”就是文辞相对而言,相反单独使用的就叫做散文。使用对文说明同义词的差异,使用散文则是说明同义词的共性。
有时对文、散文会同时使用,此时,则是用以说明同义词的共性及差异性。例如:南山崔嵬,雄狐妥妥。
(《诗经·齐风·南山》)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文,则飞曰雌雄,走曰牝牡,散则可以相通。”未成豪,狗。
(《尔雅·释畜》)郝懿行《尔雅正义》:“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为犬,小者名狗。散文,则《月令》言‘食犬’,《燕礼》言‘烹狗’,狗亦犬耳。”
本组术语除了说明词义之外,有时还用来校勘。例如鸟兽之不可同群者,其类异也。
虎鹿之不同游者,力不敌也。(《淮南子·主术》)王念孙《读书杂志》:“‘不可同群’,‘可’字后人所加,‘鸟兽不同群’、‘虎鹿不同游’相对为文,则上句内不当有‘可’字。”
二、浑言、析言本组也是分析同义词的术语。浑言就是笼统地说,所以又叫“通言”、“统言”;析言就是分析地说,又称作“别言”。
“浑言”就是笼统地指出同义词的共同点,析言则是分析说明同义词的不同点。例如:宫,室也。
(《说文·宫部》)段玉裁注:“按:宫言其外也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则不别也。“行,人之步趋也。
(《说文·行部》)段玉裁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
《尔雅》:‘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
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礼记·曲礼》)孔颖达正义:“此生死异称,出《尔雅》文,言其别于生时耳。
若通而言之,亦通也。”由上可知,本组与“散文”“对文”虽然都是说明同义词的用法的,但是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对文、散文多随文释义,所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环境关系密切,而且这组术语还用于修辞、校勘;而浑言、析言,是对词的一般意义的分析、明辨,指出同义词通常意义上的异同,不受具体语言环境的影响。
三、转语、代语转语是指那些由于时间、地域的差异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读音发生转变的词;代语是指那些方言之间意义相同,可以相互代替的词。扬雄《方言》常用此术语来说明词的来源。
庸,谓之倯,转语也。(《方言》卷三):火也。
楚转语也,犹齐言,火也。(《方言》卷十)水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
(《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同上》)前二例为语音发生了变化,但是意义未发生变化,第一例是叠韵而相转,第二例是双声而相转;后二例则是由于语音发生了变化,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二例均为双声转语。
四、互文所谓互文,就是文章中前后参互见义、互为补充的文字。也就是在叙述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时,构成互补关系的词语。
唐人贾公彦《仪礼》正义:“凡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互文又称“互言”、“互辞”,也说成“互其文”、“互以见义”等。
例如:食三老五更于大学。(《礼记·乐记》)郑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
皆老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
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柦也。
(《谷梁传·隐公元年》)范宁注:“公,君也。上言君下言公,互辞。”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经·北风·旄丘》)孔颖达正义:“言‘与’言‘以’者,互文。”
五、破字破字包括破通假字和读破字,也叫做“破读”。王引之在其《经义述闻》序言中引王念孙的话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鞠为病矣。”
例如: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经·王风·葛蘲》)(闻:通“问”)淑问扬乎疆外。
(《汉书·匡衡传》)(问:通“闻”)古代汉语中,通过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办法叫做破读。通常情况下只改变声音:例如好:本义是女子貌美,上声,而表示爱好、喜欢时,则改读为去声。
衣:用作名词时,表示上衣,读平声;用作动词时,表示穿衣,改读成去声。从:用作动词时,表示跟随,读平声;用作使动词时,改读成去声,表示“使……跟随”的意思。
分:用作动词时读平声,表示分开;用作名词时,读去声,表示本分,职分。食:用作名词“食物”时读平声,用作动词“喂”“给……东西吃”时,读SI,去声。
六、如字(见第二节注音术语“八 如字”)七、通语、凡语通语是指非地区性的普通词语或几个地区普遍使用的词语,并非某一个地区专门用语。凡语是指普遍通行的词语,也是非地区性的,但是其所指为共同语而非几个地区内普遍使用的词语。
扬雄《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