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涉及的物候现象

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

山地垂直气候与诗歌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 100~1 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平均海拔32米)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2.读《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有感300字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四季歌”,编者的意图一是要学生有一双发现四季之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四季之美的心灵;二是希望学生在欣赏课文文字美的同时热爱大自然,得到生活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感。

《唐宋诗中的物候》的教学应较充分地体现这两点,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候现象和着重理解唐宋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更要使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受到情感的感染,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接触过说明义,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教学时学生对文中引用的唐宋诗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障碍,应引起特别的注意。具体的教学中不应重点讲解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再加上本文内容单一,教学中应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形式的单一、文章解读的单一,所以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尽量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语文味”。

1.处理好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说明文的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本文教学中对物候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虽然是教学重点,但对文章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情感的熏陶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作者是通过语言来呈现文章内容,学生是通过语言感受去理解文章并受到感染的。

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学中设计两个环节来处理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一是在课堂导入后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理清文章条理,在理解物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

二是在学生把握物候特点后,进行句子或段落个人欣赏,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还可以在语言表达上与刚刚学过的散文篇目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体验、理解的能力。 2.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而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就能达到此目的。教学设计中围绕对物候现象的理解,用几轮比赛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既可张扬学生的个性,又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师生激情飞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3.处理好课文内容与课外延伸的关系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自己解决新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所以课外延伸拓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

教学设计中,抓住对唐宋诗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把握物候特点后,我们可让学生大胆地跳出文本,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对涉及到月、露、风、云、花、鸟等的诗句进行物候知识的延伸,使学生认识到唐宋写景诗歌的实用价值;利用北京土土的物候曰记,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物候变化的习惯。这些课外的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的诠释,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评价,也是学生情感培养的一次心灵的历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2.理清文章条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的能力。

3.抓住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通过比较阅读,对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及对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规律的把握。[教学难点] 对唐宋诗内容的理解和对唐宋诗实用价值的认识。

[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1.按四大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整理有关物候的知识,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教师强调在课堂上要展开竞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物候知识介绍、课外唐宋诗词有关物候的诗句、有关北京物候的记载等内容。 (课前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进行对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展示整理、收集的有关物候知识。 第一轮比赛:有关物候知识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知识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赛的形式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理念。)二、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每一大组又分为四人一小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第二轮比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

小组的得分记在大组名下。 教师对学生的要点要进行板书,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

①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③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规律。 ④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是依据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教材应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要求,在上学期着。

3.唐诗中有很多涉及地理的诗句,解释其中的原因

第一句。这是气候的垂直差异性,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山上的温度自然比山下要低,花期也晚。山地垂直气候与诗歌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 100~1 200米间,它比(九江市的平地,平均海拔32米)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第二句。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让水自西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从表面上看是正确的,但是水循环的过程可不是这样的,有一个海陆间循环,或者叫大循环。陆地的水到了海洋后,海洋的水蒸发,又在陆地上以降水的方式补给河流。要是没有这过程,河流早就干涸了。

4.大林寺桃花的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物候现象

请参照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

山地垂直气候与诗歌唐代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

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 100~1 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平均海拔32米)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光年,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时间中行走的距离,即约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或五万八千八百亿英里)。更正式的定义为:在一儒略年的时间中(即365。

25日,而每日相等于86400秒),在自由空间以及距离任何引力场或磁场无限远的地方,一光子所行走的距离。 因为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准确),所以一光年就等于 9,460,730,472,580,800米。

(或5,786,101,150,000英里。5,108,385,784,330,890海里或约等于9。

46 * 10^15 m = 9。46 拍米。

) 光年一般是用来量度很大的距离,如太阳系跟另一恒星的距离。光年不是时间的单位。

光由太阳到达地球需时约八分钟(即地球跟太阳的距离为八“光分”)。 已知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为半人马座比邻星,它相距4。

22光年。 我们所处的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有七万光年。

假设有一近光速的宇宙船从银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它将需要多于十万年的时间。 但这只是对于(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实际只有数分钟。

这是由于特殊相对论中的移动时钟的时间膨胀现象。 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与天文学中其它常用单位的换算: 一秒差距等于3。 26光年。

一光年等于63,240天文单位。

5.李商隐的诗《柳》中所含的物候知识有哪些

《柳》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

此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全诗言少意丰,隐而不露,含蓄委婉。

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关柳,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文学赏析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

“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

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

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

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

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这首诗中“柳”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产生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一、诗人在刻画“柳”这一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

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第三句一个“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写。

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二、巧妙地运用对比,是此诗的另一特色。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

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

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

三、虚词的妙用。全诗二十八字,共有虚词五个:曾、如何、肯、已、又。

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状,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少了一层对比。

没有“如何”、“肯”,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反诘的语气也不够强烈。“已”和“又”本身构成并列关系,这里,两者连用,似又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

五个虚词的使用,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回味久远。 四、象征的运用。

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写春日之柳,写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

所谓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华正茂、春风得意、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而秋日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生活维艰、飘沦憔悴的今日的诗人。

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这一形象来表达,含思宛转,藏锋不露。言近旨远,言有穷而意无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选择,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但是又让人感觉。

6.

语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此句大意是:农历的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之上,向来人迹罕到,作者偶游于此,竟有了新的发现和感受。 诗中写四月间山下(即所谓“人间”)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几乎相差一个节气,观察是非常细致的。

但诗人所要说明的真是自然界的某种现象吗?如果允许大胆推测的话,这山下山上,正暗示着世间和出世间,否则为何特出“大林寺”桃花呢?所以,诗人的感慨,应该蕴含着他对于人生世事的某些感触。 《白居易集》卷四十三有一篇《大林寺序》,应与这篇诗对读:“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大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竹,短松瘦竹。

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于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 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这对了解白居易作诗时的心境是很有帮助的。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是温度对生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一般来说,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

55度,所以山上的节气晚,开花也晚。 。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