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体诗写作的一些规定什么的或者是写作的格式要求另外告诉我一些词

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因为格律诗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诗体,所以唐代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这种诗体是不必讲究平仄的(也有讲究平仄的,但为数很少).为了使这种诗体更加容易朗朗上口,唐代人加上了押韵的概念,但其要求也是很宽松的.在一首古体诗诗中,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转韵(就是开始押一个韵部的韵脚,以后随着自己的需要,可以转押其他韵部的韵脚),因此一首古体诗可能会押很多的韵(一韵到底的诗也有,为数也不多).另外,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也根据作者自己的需要而定.古体诗的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古体诗比格律诗好写,其实不然;诗歌(无论是中外古今哪一种诗体)都讲究立意要新.就格律诗而言,如果立意稍逊,而句子对仗工整新颖,尚有看点(当然格律诗也很追求立意,这只是退一步而言);如果一首古体诗立意不新,整篇就索然无味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好现代诗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体诗的分类 前面曾经讲过,从诗体的形式上,古体诗大致可以分为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乐府体(也称杂体).五言古体的特点是通篇以五言为主(一句五个字),七言古体的特点是通篇以七言为主(一句七个字),乐府体的每一句的字数长短不一.古体诗的用韵特点 古体诗是不必讲究平仄的.用韵虽然也没有限制,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以作为参考的(当然这些规律不是一定要遵循的,也是根据作者的需要来定).一是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当叙述的意思一变的时候,往往应该转为其他韵部来押韵,这样一来,语气得到了加强,通篇的层次也分明,而且显得错落有致.二是在叙述高兴,使人兴奋的意思时,往往使用平声韵;当叙述悲怨,愤怒的意思时,往往使用仄声韵.三是除了偶数句押韵以外,奇数句也可以押韵(格律诗除了首句入韵的以外,奇数句是不能押韵的).。

2.诗词的用韵

一、押韵。

1 押韵的表现及语音条件 古诗词都是押韵的。现代诗有人说可以不管押韵。

但我想既然叫“诗”了,还是要押韵的好,否则干脆叫其他的名字好了。 何为押韵?押韵其实就是在语音上造成一种回环效果,形成一种韵律美感。

要制造这种效果,一般来说,是在句尾处、在韵母上做文章。让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在句尾位置上重复出现,就可以形成这种韵律美感。

但也不限于此,西方就有押“头韵”的,might and main、saints and sinners等等,念起来同样有回环的美感,人家也可以叫rhyme。这种花活,我们的前辈们也在诗里玩过,但未成声势。

所以,这里讲的押韵,只就韵母来说,且只就句尾来说。 何为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呢?一般把韵母分成三个部分韵头、韵腹、韵尾。

如ian。i是韵头、a是韵腹、n是韵尾。

ia,i是韵头,a是韵腹,韵尾为零。ai,韵头为零,韵腹为a,i是韵尾。

【按:嘴巴张得最大的部分是韵腹】一般来说,韵头不影响押韵。ang、iang;ai、uai。

一起押韵没什么问题。韵尾就有些影响了。

an和ang,in和ing,ai和a一般来说,是不押韵的。但有时凑合为之,也可以。

韵腹对押韵的作用似乎是不言而喻的,a和o,i和u,很少在一起押韵。但也非绝对,我们知道京剧十三辙中就有“一七”辙,i和ü就放在一起押韵。

总体看来,韵腹对押韵起的作用最大、韵尾次之、韵头又次之。【凡事并无绝对,据说闽语的一些民间艺术显示某些闽方言韵头对押韵的重要性反而超过韵腹,待考。】

声调在押韵中的作用,不敢妄估。个人以为肯定是有作用的,同调字押韵,回环的效果肯定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押韵绝不是什么神奇的或者说要很多专业训练的事情。押韵绝对是天籁,不论在中国还是英美,七八岁的儿童,都具备押韵的能力,他们会利用同韵母(或相近韵母)的回环发明出各种各样的语音游戏。

2 古诗押韵与歌曲 如果纯属天籁,不含人为规定,那么诗词押韵应当是跟歌曲的押韵一样的。是否能押韵,完全看语音是否相近。

蒹葭(《诗经 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水一方(琼瑶作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诗经》的押韵在很多人看来,是未经修饰的,纯然天籁。当是兴之所至,歌之咏之。

诗人觉得苍、霜、方、长、央这几个字韵母可以回环,便拿来押韵了,他可能是没学过语言学的。琼瑶当然受过注音字母的训练,不过我们也相信即便没有这样的训练,她还是能写出这样的歌词的。

另外,苍、霜、方、长、央都是平声字,这也让我们相信声调对于押韵也是有作用的。 3 格律诗的押韵 格律诗又是another story了。

格律诗对押韵就有很多人为的规定了。比如,韵脚字必须是平声字。

这个就是违反天籁的。唱歌的是,咏叹的时候,怎么可能都是平声字收呢?啊,白云。

平声收。啊,黑土。

就是上声收了。 格律诗对韵脚的另一个规定就是官韵。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繁杂。科举的时候,要是各用土风,都用自己的方言来作诗。

那考官非得头大不可。于是就出现了《广韵》、《礼部韵略》这样官方的、指导性的韵书。

将某字归入某韵做了规定,举子们按照这样的韵书押韵方才可以。 这种官韵的影响得两头看。

一方面,人为痕迹加重,一些诗的韵律感跟口耳不和。比如,十三元中,元原等字跟魂、痕一起押韵。

另一方面,官韵制定时,也是参酌当时的读音而定的,所以,作诗跟口耳并非完全脱离,应该说,当时的标准音跟韵书的距离应该是不远的。而且,当时人作诗并非全依官韵。

平时自己玩的时候,就有出韵的,大概就是用自己的方言在作诗了。 总之,格律诗的押韵掺杂了很多的硬性的规定。

所以如果声称要写格律诗,那么就得遵循这样规定了。找本韵书(一般用《平水韵》),选韵书中归入同韵的字,来做韵脚字。

4 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跟诗大致走了一个类似的轨迹。最初大概也是纯乎天籁的。

各个时代的词人押韵情况不同。可以推测是因为他们各用自己的口音去押韵,由于地域和时代的差异,便形成了这些不同。

到后来,词跟音乐脱节,成了一种纯书面的古雅的艺术,很多人为的东西就加进来了。所以,如果声称要填词,就找一本《词林正韵》,按照上面的规定来填韵吧。

5 音韵学与古诗词押韵 首先,它们是互相解释的关系。古诗词押韵是音韵学的重要资料,通过整理押韵,我们就能知道古代语音的一些信息。

还是举《关雎》的例子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采跟友押韵。说明它们在《诗经》时代韵母很近的。

反过来,音韵学搞好了,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古代的押韵了。台、贻;唉、矣;碍、疑。

从形声字上看,我们知道部分的ai跟i韵母的字,在诗经时代韵母很近。押韵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思和来一起押韵便不足为怪了。

其次,音韵学对于学习格律诗的押韵有无用处?我想,说有用也有用,说无用也无。

3.诗词的用韵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而上句又叫“出句”,下。

4.韵例诗歌中用韵的方式是什么

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有句尾韵和句中韵;从所用韵的数量看,有一韵到底和换韵;从韵脚相互距离看,有句句人韵、隔句押韵、交韵、抱韵等;从用韵的疏密看,有密韵和疏韵等。

这些类分,多有交叉。如“短柱体”既是句中韵,也是密韵。

对于诗歌韵例的研究,是从《诗经》韵例的研究开始的,而且与古韵的研究密切结合。江永《诗韵举例》(附《古韵标准》卷首)和孔广森《诗声分例》(附《诗声类》卷首),是专门研究《诗经》韵例的著作。

以后的诗,由于渐趋整齐化,押韵方式明显,遂少专门的研究。对于词、曲押韵方式的考求,则是与考订词谱、曲谱的韵脚相结合的。

参见“句句韵”“隔句韵”“交韵”“抱韵”“短柱体”条。

5.古体诗的用韵特点

古体诗是不必讲究平仄的。用韵虽然也没有限制,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以作为参考的(当然这些规律不是一定要遵循的,也是根据作者的需要来定)。

一是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当叙述的意思一变的时候,往往应该转为其他韵部来押韵,这样一来,语气得到了加强,通篇的层次也分明,而且显得错落有致。

二是在叙述高兴,使人兴奋的意思时,往往使用平声韵;当叙述悲怨,愤怒的意思时,往往使用仄声韵。

三是除了偶数句押韵以外,奇数句也可以押韵(格律诗除了首句入韵的以外,奇数句是不能押韵的)。

6.诗歌押ang韵的好处及作用

《赏尽春光》

三月的晴天,些许的凉

燕子飞时,风儿打转给不出方向

纸鸢翱翔,断线前隐藏沐浴蓝天的愿望

绿水荡漾,欲还原昔日自然的模样

青草绿了又绿,绿得太过牵强

初春少女般难挡,开放了江南的春光

杨柳轻舞,多么潇洒的领头羊

万芳吐蕊,谁又能赛过白玉兰的迷香

寂寞一场,小石头只愿倾听断桥下流水声响

愿景起航,黄鹂勇立枝头狂想要不要轻唱

子规啼血的忧伤,震惊了全场

议论声响,朋友珍惜时光请别这样

泛舟湖上,垂钓者怡然自得坐等鱼儿上当

画里风光,写生人试图把江南美景一并收藏

步履匆忙,错过时光都习惯日后在图画里赏

人儿两两,坝上长廊寂寥而悠长

逢春时节,当初悸动的心早已消歇了疯狂

别来无恙,美景之下遥想佳人当年赏了又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