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总结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诗歌有哪些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来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自景语皆情语等。

2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3表现知手法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道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这些网上都有的 或者课辅资料应该有介绍的

3.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方式。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

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它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一表达方式: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捕垫,伏笔等。

三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等。

4.语文诗歌鉴赏方面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4、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冲淡、飘逸、沉郁、豪放、婉约等。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5.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إ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6.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呵呵~看到你这问题,我有种亲切感,因为在我刚结束不久的高三复习时,我也问过我们语文老师这个问题,

但是老师跟我将过,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可是,根据我答题的经验,我认为是这样

第一:艺术手法的范围很大,包括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第2:表现手法包括联想,象征,衬托,以小见大,抑扬手法等等

不过二者也有相通之处,当它问艺术手法时,你一定要答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当它问表现手法时,你既可以单单答表现手法,也可以答艺术手法,不过建议你最好答大一点,答一书手法哦~

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很相似。你可以问问老师,然后根据老师和我的观点,多做些诗歌题,自己感悟,自己总结,自己找答案~相信你可以的~~加油!

7.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啊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表达方式: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描写(动静、乐哀、远近、上下、白描、细描) (二)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像、起兴、用典 (三)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 诗人风格陶渊明 晋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质朴凝练的语言风格。

如:《归园田居五首》 王维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诗歌情趣恬静悠闲,风格清新淡远。

如:《山居秋冥》 孟浩然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艺术风格主要是清淡。如:《春晓》《宿建德江》高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

如《燕歌行》 岑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外属于边塞诗人的同一时代的还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他们的风格均大同小异。 李白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风格豪放飘逸。

如:《望庐山瀑布》。 杜甫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风格沉郁顿挫。

如:《登高》,《兵车行》。所谓“沉郁”是由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这些因素构成的。

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 白居易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浅直均易。

如:《卖碳翁》。 韩愈 中唐著名散文家,其诗歌风格除平易清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奇险怪僻和以文为诗 孟郊 中唐著名诗人,字东野。

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其风格是硬语盘空,拗折奇险。

如:《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榆柳萧疏接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贾岛 字浪仙,比孟郊稍晚,与孟郊齐名,也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

“推敲”的故事便是最好的明证。其诗歌风格清奇僻苦。

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刘禹锡 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含蓄豪俊。 柳宗元 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明净简峭。

如;《江雪》 李贺 中唐著名诗人,字长吉,其诗歌风格奇崛冷艳。如:《李凭箜篌引》 杜牧 晚唐著名诗人,字牧之,其诗歌风格,豪迈俊爽,遒劲峭拔。

如:《山行》 李商隐 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其诗歌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jinweilh 抒情与描写二、抒情手段(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A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景结情。

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移情于物(拟人/借物衬情)C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即事抒怀;D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E借人抒情:对写/移情(于人)(想象、虚写)F无理之妙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433623739G铺陈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登幽州台歌直陈子昂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抒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情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功业未就,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A.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景结情。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移情于物(拟人/借物衬情)C.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即事抒怀;D.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E.借人抒情:对写/移情、想象、虚写F无理之妙G铺陈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