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陆游诗歌的梦意象的文化意蕴】

要了解一个人的诗词的意象和风格,不仅从诗句中,也要从诗人的生平中去看,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了解诗词的内在意境和风格! 下面说下陆游这个人,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上面是百度了一下他的简历,可以看下他的一生的波澜起伏! 首先他是一个爱国诗人,他从小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他12岁就能写诗,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1.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孙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2.二十四年(公元1154)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桧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3.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4.三十二年(公元1162),孝宗即位,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 5.淳熙五年(公元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6.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之后闲居六年. 7.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 8.公元1189,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这就是陆游动荡不安的一辈子,试想一个爱国爱民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情况下,怎能没有愤世嫉俗的心境呢,但陆游的诗风偏于爱国和雄壮,自己的不得志表现的很少,这也是这伟大诗人可歌可泣的地方,他归乡之后写的诗偏于田园风气,但是也表现了人民的疾苦,以及对自己生平不得志的感慨! 陆游的词很少壮阔,偏于婉约派的风格,你可以从他写给蒋琬的词中看到,他的词一般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等等 好了就说这么多,希望采纳 ,谢谢。

2.谁知道陆游诗歌的梦意象的文化意蕴

要了解一个人的诗词的意象和风格,不仅从诗句中,也要从诗人的生平中去看,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了解诗词的内在意境和风格!

下面说下陆游这个人,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上面是百度了一下他的简历,可以看下他的一生的波澜起伏!

首先他是一个爱国诗人,他从小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他12岁就能写诗,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1.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孙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2.二十四年(公元1154)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桧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3.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4.三十二年(公元1162),孝宗即位,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

5.淳熙五年(公元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6.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之后闲居六年。

7.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

8.公元1189,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这就是陆游动荡不安的一辈子,试想一个爱国爱民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情况下,怎能没有愤世嫉俗的心境呢,但陆游的诗风偏于爱国和雄壮,自己的不得志表现的很少,这也是这伟大诗人可歌可泣的地方,他归乡之后写的诗偏于田园风气,但是也表现了人民的疾苦,以及对自己生平不得志的感慨!

陆游的词很少壮阔,偏于婉约派的风格,你可以从他写给蒋琬的词中看到,他的词一般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等等

好了就说这么多,希望采纳 ,谢谢!

3.陆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有哪些

诗歌中的梅意象及其意蕴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陆游辛弃疾诗词中都用的意象

或表达对意人的牵挂) (一)月亮 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二)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的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三)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以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之思。”

曾任国民党中央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报社长马星野《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香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四)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且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五) 捣衣 (六) 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空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就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二、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一) 梧桐 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

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手法。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写尽凄凉悲伤之情。

(二)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歌声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杜牧《雨》“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琵琶。” (三) 丁香 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结。

如唐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五代李煜《摊破完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诗中的丁香不是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喻女子自己。面对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她哀愁无限,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四)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别愁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起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五) 落花 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落花”“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六) 流水 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

5.陆游的诗(包括一下意向)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渔家傲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朝中措.梅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妒!

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鹊桥仙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鹊桥仙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渔父.灯下读玄真子渔歌,因怀山阴故隐,追拟石帆山下雨空蒙,三扇香新翠箬篷.苹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

浣溪沙.和无咎韵

懒向沙头醉二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群行.

鹊桥仙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

挥袖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拄杖下临鲸海,数烟帆历历.

贪看云气舞青鸾,归路已将夕.多谢半山松吹,解 殷勤留客.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豆叶黄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渔父

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

6.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