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那些诗篇涉及到同性恋的内容
《郑风·子衿》一章就是描述两个男子相互爱恋的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可见这两男相悦已经热烈到了何等程度。此外,《山有扶苏》、《狡童》、《褰裳》、《扬之水》等章,都有“狡童”、“狂且”、“狂童”、“恣行”、“维予二人”之类的词句,这都是和男风有关系的。
2.诗经≮狡童≯全篇通译
诗经国风:狡童
【原文】
彼狡童兮①,
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2),
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
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
使我不能息兮(3)。
【注释】
①狡童:狡猾的孩子。 ②维:因为。
③息:安,安宁。
【译文】
那个狡猾小坏蛋,
不肯与我把话谈。
都是为了你缘故,
使我不能吃下饭。
那个狡猾小坏蛋,
不肯与我同吃饭。
都是为了你缘故,
使我不能睡安然。
【读解】
谁都不愿被人冷落而做“边缘人”,情人更不愿被冷落而坐冷 板凳。谁都高兴被人抬着棒着吹着拍着,情人更想成为对方眼中
心中的唯一,细心棒在手中的花朵明殊。
被人冷落之后,可能火冒三丈,反目为仇,也可能凄凄惨惨 嘁嘁,自怨自艾,还可能半是责怪半是期待,半是不满半是爱怜。
“你这没心没肺的,给我说清楚!”这是火冒三丈。“啊,你为什么 不回来,我好空虚哟,我的命好苦哟!”这是自怨自艾。“你这个
死鬼,小坏蛋,晓不晓得我为你茶饭不思?”这是半是不满半是爱 怜。
除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否则,最能产生效果的方式 便是半是爱怜半是不满。它不是最好的方式,却是最易让人外情 的方式。
3.同性恋有好多古语如余桃,断袖之癖,龙阳 但这些出自那些古文
同性恋的现象和人类的历史是同样的悠久,中国历史大概也不成一个例外。
因此,古文很多,下面介绍一些主要的,你可根据索引详细阅读。 清代的文人纪昀(1724-1805)号称博古,他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里说“杂说称娈童始黄帝”,下有注说,“钱詹事辛楣如此说,辛楣能举其书名,今忘之矣。”
纪氏称“杂说”,好像也引着一种记载,又说同时人钱大昕(1728-1804)能举其书名,又像别有所本。无论如何,他以娈童始黄帝之说 “殆出依托”。
每一件事物,每一种现象,都要替它找一个最初的来历,找一个原始,原是富有历史意义的中国人的一个长处,但一定要把一件事物的起始确定一个年代,和传统的历史联系起来,那我们以为就有几分迂阔了。实际上,像同性恋一类的现象,既可以在人类以外的高等动物中发见,就根本无法追溯出一个最早的起点来,娈童始黄帝,也许是后世好事者的一个依托,好比许多别的事物我们大都追溯到黄帝一样。
当代史家既怀疑到黄帝的存在,即黄帝本身亦未始不出依托,则纪氏的怀疑自更见得有其力量。不过,就事实论,无论黄帝有无其人,同性恋的存在必犹在黄帝或黄帝所代表的时代之前。
《商书·伊训》说到“三风十愆”,说“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三风之一叫“乱风”,乱风包括四愆,其一是“比顽童”。
假如“顽童”所指的就是后世所称的“男风”,或“南风” ,这无疑的是关于同性恋的最早的记载了。历史的注疏家当然不用这种眼光来看,例如传统的孔安国传就说“耆年有德疏远之,童稚顽嚣亲比之”,不过一般的看法大都承认顽童就是娈童,纪昀就是这样承认,他所怀疑的是这一部分的《尚书》既出梅赜伪古文,所以也许不足为据,好比娈童出黄帝之说不足为据一样。
[注:“三风十愆”为: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战国策·秦策》,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所引荀息的一段话和我们的题目也有关系。
晋献公(676-651 B.C.在位)“欲伐虞,而惮宫之奇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男破老。
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宫之奇以谏而不听,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
这《周书》是所谓《逸周书》,或汲冢《周书》,全文是“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武之毁也。”宋代所辑《太平御览》引《逸周书》,又作“美男破产,美女破居。”
无论如何,这里所说的美男,既与美女相提并论,是一个同性恋的对象无疑。 “比顽童”成为乱风的一种,以致伊尹(c.1500 B.C.)对太甲的训诫里不得不特别提出;降至周代,“美男破老”或“美男破产”居然成为一种谚语,可见在商周两代,同性恋的现象不但存在,并且相当地流行,说不定在有的地方和有的时期里还成为一种社会的趋势。
这在周代,我们还可以找一些佐证。就春秋的一个段落说,一部《国风》里说不定有好几首诗是歌咏着同性恋的,特别是在《郑风》里;“郑声淫”是一向有名的。
清代某人笔记说程廷祚(绵庄)注《郑风·子矜》一章,谓是两男子相悦之词。程氏有《青溪诗说》一种,不知是否即为此注所从出。
《子矜》一诗是这样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矜:衣领;嗣:给予)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挑兮达兮:跳跃;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据《诗序》说,这是一首刺学校废坏的诗,何以见得是刺学校废坏,我们固然看不清楚,但何以见得是指二男子相悦,我们也看不明白,不知程氏还有什么别的依据没有。如果没有,而只是就辞气推论,那末,《郑风》中这一类的作品实际上还不止一篇,例如《山有扶苏》、《狡童》、《褰裳》、《扬之水》。
前三诗再三提到狂且、狡童、狂童,而《褰裳》一诗的序里更有“狂童恣行”的话;《扬之水》一诗则有“终鲜兄弟,维予与女”、“终鲜兄弟,维予二人”等句,只从辞气推论,又何尝不可以说有好几分同性恋的嫌疑呢?《郑风·子矜》,信如程绵庄所说,是一首两男相悦之词,孔子(551-479 B.C.)删诗也没有把它挑剔出来,扔在字纸篓里。 [注:《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扶苏:小树;隰:低湿之地)《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褰:用手提起)《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女:汝;迋:诳,欺骗)《郑风》里还有一些诗写到人们的相思之情:《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夷:怡,喜悦)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瘳:乐)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
4.古代男同性恋的俗语和典故是什么
1.余桃之爱.出自春秋卫灵公宠弥子瑕事。
2.龙阳之兴.出自《战国策.魏策》魏王与龙阳君事。
3.抱背之欢.出自《晏字春秋》齐景公与羽人事。
4.断袖之癖.出自汉哀帝与董贤事.
5.男风或南风.大概由《商书.伊训》“三风”中“乱风”中四愆(qian)之一“比顽童”.
6.宠娈童.杂说娈童始于黄帝,但未足信.
7.外风或外交.出处不详,但叫法久矣.明冯梦龙《情史》将同性恋编在“情外类”,毫不贬斥。
8.嬖幸。见诸史书.此语专用于帝王之幸.
9.兔子或兔儿爷.出自清初袁枚(好男色)《子不语》中胡天宝事.
10.狎狡童.见《诗经》之《狡童》。
11.男色.疑出自《逸周书》或汲冢>;“美男破老”、“美男破产”。此说久矣,未知源头。
12.相公(又:相姑).出自明清以来狎男戏子风。相公即兼以色事男之男伶。
13.契哥契弟.久传与福建。清时福建交契之风极盛,契哥去契弟家,弟之父母待契哥如女婿,毫不怠慢。弟娶妻,聘礼常由契哥包置。婚后,哥弟仍好如初。
14.嬖僮.《左传》中鲁公子与汪锜情事
鲁国公子有汪锜为其嬖僮。在齐鲁之间的一次战斗中,他俩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拼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国人因汪锜年幼,欲以殇礼葬之,孔子听说后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意思是说:汪锜能拿着武器保卫国家而战死,没什么成年不成年(葬礼)的区分。殇礼就是没成年就死去的人之葬礼,孔子念其贞勇,力排众议,坚持给予汪以成年葬礼,可见嘉起忠勇。二人之情事国人尽知,忝列大夫掌礼仪司法、施教化的孔子不可能不知,但孔厚其葬礼,足见至少是宽容二人的情事。没想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竟比当今某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正常人”不知开明多少倍,难怪是古今第一大圣呢!!!
顺便说一下。《诗经》中歌颂男欢女爱之篇甚多,其中就有多篇后代疑为颂“两男相悦”的,如:《山有扶苏》、《子衿》、《扬之水》等。更有《郑风.女曰鸡鸣》一篇,颂一贤女劝夫勤劳并交良友,后世多以鸡鸣比贤女。历代注此诗的方家皆未注意此诗后几句很有些贤妻宽容其夫的同性恋的意思。我将后几句原文及译文摘录与大家商讨:原文“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译文:知你对他勤眷恋,我解佩玉表奉献。知你对他很体贴,我解佩玉表慰问。知你对他很爱好,我解佩玉以报答。(参照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秦两汉诗精华》王泽君先生译注)
注:1.《集传》:来之,致其来也。陈奂《诗毛诗传疏》:古者谓相思勤为来。2.顺:爱也。谓与己和顺、体贴。3.好:与己同好。4.诗句尾的“之”指来宾,即夫君之友。句中“之”是虚词,无实意.两千年前的孔子不可能读不懂今天的人都能读懂的诗中爱意。而他删《诗》时却将这些全保留了下来,足见其开明。今人一味地说孔子保守消极,真是不读孔,偏误孔。
15.爱孺子.孺子原是童子之意,后又用到妻孥身上。再后来用到能执“妻道”、“妾妇之道”的男子身上。如汉高祖刘邦幸籍孺、汉惠帝幸闳孺。《史记》、《汉书》对此二孺只传姓不传名可见一斑。
16.交方士。此说多见于皇族贵宦,方士一般是俊美的道士。此风盛于唐。太宗废太子承乾好女色又宠娈童称心、方士秦英,太宗杀其宠妾及二人,承乾恨之,欲谋反,事泄而遭废武则天子李弘、李贤均宠方士。唐皇因与老子同姓,国处极崇道。
17.男妾或男夫人。此语古来久传。
18.娄猪艾豭。春秋时宋朝相貌俊美,他既受卫灵公(余桃之祖也)宠幸,又与灵公夫人南子有私。奸情路人皆知,一次卫太子过宋,宋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意思是说:你们求子的母猪已经得到了满足,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于是后世出现了“娄猪艾豭”的说法,艾豭指靠着与家主的同性恋关系而私通家主妻妾(娄猪)的人。
5.同性恋”这个词最早出自古希腊哪个诗人笔 下
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诗中出现了这含义。
而在《诗经》中的一些诗歌或隐或现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的同性恋现象,如《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在遗留下来的众多明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品花宝鉴》、《宜春香质》、《十二楼》、《聊斋志异》、《情史》、《阅微草堂笔记》、《弁而钗》等中都有大量同性恋的描写,甚至以同性恋故事作为主题,从侧面证明当年同性恋之盛。
6.“同性恋”一词的出处
古代男同性恋的俗语及典故: 1.余桃之爱. 出自春秋卫灵公宠弥子瑕事. 2.龙阳之兴.出自《战国策.魏策》魏王与龙阳君事。
3.抱背之欢.出自《晏字春秋》齐景公与羽人事。 4.断袖之癖.出自汉哀帝与董贤事. 5.男风或南风.大概由《商书.伊训》“三风”中“乱风”中四愆(qian)之一“比顽童”. 6.宠娈童.杂说娈童始于黄帝,但未足信. 7.外风或外交.出处不详,但叫法久矣.明冯梦龙《情史》将同性恋编在“情外类”,毫不贬斥。
8.嬖幸。见诸史书.此语专用于帝王之幸. 9.兔子或兔儿爷.出自清初袁枚(好男色)《子不语》中胡天宝事. 10.狎狡童.见《诗经》之《狡童》。
11.男色.疑出自《逸周书》或汲冢< >“美男破老”、“美男破产”。此说久矣,未知源头。
12.相公(又:相姑).出自明清以来狎男戏子风。相公即兼以色事男之男伶。
13.契哥契弟.久传与福建。清时福建交契之风极盛,契哥去契弟家,弟之父母待契哥如女婿,毫不怠慢。
弟娶妻,聘礼常由契哥包置。婚后,哥弟仍好如初。
14.嬖僮.《左传》中鲁公子与汪锜情事 鲁国公子有汪锜为其嬖僮。在齐鲁之间的一次战斗中,他俩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拼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
国人因汪锜年幼,欲以殇礼葬之,孔子听说后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意思是说:汪锜能拿着武器保卫国家而战死,没什么成年不成年(葬礼)的区分。
殇礼就是没成年就死去的人之葬礼,孔子念其贞勇,力排众议,坚持给予汪以成年葬礼,可见嘉起忠勇。二人之情事国人尽知,忝列大夫掌礼仪司法、施教化的孔子不可能不知,但孔厚其葬礼,足见至少是宽容二人的情事。
没想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竟比当今某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正常人”不知开明多少倍,难怪是古今第一大圣呢!!! 顺便说一下。《诗经》中歌颂男欢女爱之篇甚多,其中就有多篇后代疑为颂“两男相悦”的,如:《山有扶苏》、《子衿》、《扬之水》等。
更有《郑风.女曰鸡鸣》一篇,颂一贤女劝夫勤劳并交良友,后世多以鸡鸣比贤女。历代注此诗的方家皆未注意此诗后几句很有些贤妻宽容其夫的同性恋的意思。
我将后几句原文及译文摘录与大家商讨: 原文“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译文:知你对他勤眷恋,我解佩玉表奉献。
知你对他很体贴,我解佩玉表慰问。 知你对他很爱好,我解佩玉以报答。
(参照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秦两汉诗精华》王泽君先生译注) 注:1.《集传》:来之,致其来也。陈奂《诗毛诗传疏》:古者谓相思勤为来。
2.顺:爱也。谓与己和顺、体贴。
3.好:与己同好。4.诗句尾的“之”指来宾,即夫君之友。
句中“之”是虚词,无实意 两千年前的孔子不可能读不懂今天的人都能读懂的诗中爱意。而他删《诗》时却将这些全保留了下来,足见其开明。
今人一味地说孔子 保守消极,真是不读孔,偏误孔。 15.爱孺子.孺子原是童子之意,后又用到妻孥身上。
再后来用到能执“妻道”、“妾妇之道”的男子身上。如汉高祖刘邦幸籍孺、汉惠帝幸闳孺。
《史记》、《汉书》对此二孺只传姓不传名可见一斑。 16.交方士。
此说多见于皇族贵宦,方士一般是俊美的道士。此风盛于唐。
太宗废太子承乾好女色又宠娈童称心、方士秦英,太宗杀其宠妾及二人,承乾恨之,欲谋反,事泄而遭废武则天子李弘、李贤均宠方士。 唐皇因与老子同姓,国处极崇道。
17.男妾或男夫人。此语古来久传。
18.“娄猪艾豭。春秋时宋朝相貌俊美,他既受卫灵公(余桃之祖也)宠幸,又与灵公夫人南子有私。
奸情路人皆知,一次卫太子过宋,宋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意思是说:你们求子的母猪已经得到了满足,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于是后世出现了“娄猪艾豭”的说法,艾豭指靠着与家主的同性恋关系而私通家主妻妾(娄猪)的人。 (转帖) 19.“鄂君绣被”。
语出鄂君与越人 鄂君子皙是楚国令尹,貌形俱美。一日他泛舟水上,一划船的越人暗生倾羡,用越语歌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鄂君即刻回应以行动:“乃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就是说愿与之同床共寝了。
后世用“鄂君绣被”表示对同性恋伙伴的怜爱。 20.养小史。
晋代周小史乃俊男,时人狂爱之。张翰就作过《周小史诗》颂之。
南朝宋谢惠连有《赠小史杜灵德诗》,可见那时已称所爱之俊童为小史了,后世多用此语。 21.弄儿。
汉武帝宠金日di(此字是“石单”合成,电脑输不上)之长子,呼为“弄儿”。一次,弄儿从后面搂住武帝的脖子亲热,恰巧金来奏事,见了后用眼瞪弄儿,弄儿吓得哭着跑开,对武帝说:“我父亲发火了”。
武帝怒向金道:“为啥给我娃发火”。后来弄儿长大,在殿下与宫女调情,被金撞见,金恶之,以家法杀了弄儿。
武帝生气地质问金,金伏地哭着说了杀子的原因。武帝伤心得泪流不止,从此更加敬重金。
见《汉书.霍光金日石单传》。后世弄儿之称不绝。
23.入幕宾.出自东晋桓温与郄超事。 桓温是东晋权臣, 郄超为其心腹谋士。
某晚二人同宿,早晨谢安等前来议 事,偶然发现郄氏犹在睡帐当中。谢安笑谓:“郄生可谓入幕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