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沫若在建国以后发布了哪些作品
郭沫若建国以后堪称“高产”的诗歌是他热烈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各条战线”上的建设成就、阶级斗争和各种“运动”,以及他对国际事务观察的即时产物。
从50年代的保卫世界和平运动、朝鲜战争、“三反”“五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颁布、长江大桥的通车、十三陵水库的建成、“双百方针”的提出,以及“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运动、人民公社运动的开展,到扫盲运动、防治棉蚜虫、除“四害”等等,都被他摄入笔端成为诗歌表现的内容。 1958年为宣传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方针,郭沫若用了10天时间,选择100种花作为题目,写了共101首诗,结集为《百花齐放》,由《人民日报》以差不多每天一首的速度用了将近3个月时间刊登完毕。
这组诗是诗人煞费苦心、并在最初三首小诗发表时写的“小引”中征求读者“把各地的奇花异卉的详细情况开出些给我”的苦心孤诣下才得到的。《百花齐放》的诗“在结构上表现为‘形象描述一政治概念’的公式,即从花的形态、肌理上某一特征的描述上升为对政治命题的说明。
由水仙花的‘只凭一勺水,几粒石子过活’,而联系到当时提出的‘总路线’的‘多快好省’的口号,说这是‘活得省,活得快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1363062,活得好,活得多’的‘促进派’。……《百花齐放》可以说是开了从‘大跃进’民歌到六七十年代时兴一时的简单比附的咏物诗的先河。”
2.毛主席写给郭沫若的诗是什么
是《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和《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近代:毛泽东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译文:小小的地球上,有那么几个国家,像几只碰壁的苍蝇一样嗡嗡叫唤,貌似声色俱厉,又像哭泣声一样。 这些国家好比那大槐树下的蚂蚁一样吹嘘自己的国家有多强大,却不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可笑!我们吹响冲锋的号角(飞鸣镝),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他们。
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
当今的世界上,四海翻腾,风云变幻,五洲震荡,形势诡谲,我们要消灭所有危害人类的败类,还世界一个太平。 2、《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近代: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译文:自从风雷震动了大地,就有白骨堆中变成的妖精。
和尚虽糊涂却可以教育,妖精是鬼怪将必然带来灾难。金猴王奋勇挥起金箍棒,澄清了天地的万里尘埃。
今天我们要欢迎孙悟空这位齐天大圣,只因为妖魔重新又到来。 扩展资料 1、《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创作背景 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再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
我国的一些媒体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 同年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坚强的中国人民。
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本来郭词写的理直气壮,富有激情。
但无意间似乎把反动派的声势过分看中了些:“沧海横流”、“天垮下来”、“世披靡矣”,未免言过其实。毛泽东的和词,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发的。
诗人高昂的时代巨人的头颅,对几伙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的目光,给以憎恶得申斥;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胜利的信心。本诗写于1963年1月9日,首次公开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2、《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创作背景 苏联赫鲁晓夫统治集团上台后,他们首先在苏共二十大上反对斯大林的思想主张,这是形成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的开端。1959年9月苏美戴维营会谈以后,赫鲁晓夫便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恶化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在1960年7月,苏联突然撤走援华专家,撕毁中苏合同,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任意践踏国家间的关系准则,推行世界霸权主义。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召开苏共二十二大。
1961年11月17日,毛泽东便写下了这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用艺术的形式概括和总结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给共产主义战士指明了斗争的策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3.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作品
诗歌有《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等;历史剧有《屈原》、《南冠草》等。
1、《天狗》 《天狗》是郭沫若1920年2月初创作的一首诗,首次发表在1920年7月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后收入作者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诗的第一节,作者便以“天狗”自居,喊出了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的气魄;第二节,表明“五四”新人具有无限的能量,可改变山河、大地、宇宙; 第三节,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最后一节,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
该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全诗共二十九行,句句以“我”领起,形成排比句式,一气呵成;诗句或长或短,诗意或急或缓,复沓叠加,充分体现了诗情狂热激荡的内在旋律。
2、《凤凰涅槃》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所作的一首现代诗歌,发表于1920。后收入《女神》诗集,也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
本诗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对现实反抗的强烈精神,对新的理想社会表现了热烈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积极创造精神,同时饱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3、《太阳礼赞》 《太阳礼赞》是郭沫若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作的一首新诗。
这首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作者用激情的语言赞颂了新生的太阳,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祖国的向往之情,以及愿意为实现光明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运用生动肜象的譬喻,拟人化的手法,以及重复叠唱;诗的韵律优美,节奏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浓郁的抒情气氛。
4、《屈原》 《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 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
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
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5、《南冠草》 《南冠草》是郭沫若1943年作于重庆的一部历史剧,所写内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
《南冠草》也是越剧历史剧。建华(毕华琪)1953年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本改编。
是已故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的代表作之一,南京市越剧团优秀保留剧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4.郭沫若诗词
《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 –郭沫若 我向你高呼万岁 斯大林元帅, 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 今天是你的70寿辰, 我向你高呼万岁 。
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 细菌战的威胁在你面前只是梦呓 你的光暖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 你的润泽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 《腊梅花》(1958)节选 –郭沫若 在冬天开花已经不算稀奇, 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改变花期。
不是已经有短日照菊开在春天? 我们相信腊梅也可以开在夏季。 《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节选 亲爱的江青同志,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水调歌头。
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郭沫若1976年5月12日 四海《通知》遍 文革卷风云 阶级斗争纲举 达到刘和林 十载春风化雨 喜见山花烂漫 莺梭织锦勤 茁茁新苗壮 天下凯歌声 走资派 奋螳臂 邓小平 妄图倒退 奈“翻案不得人心” “三项为纲”批透 复辟罪行怒讨 动地走雷霆 主席挥巨手 团结大进军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郭沫若1976年10月21日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 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 扫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 一枕梦黄粱 野心大 阴谋毒 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 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 遗志继承果断 功绩何辉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236393166煌 拥护华主席 拥护党中央。
5.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朱湘
个人见解(抄百度的小四绝对概括不出来的):郭沫若的诗歌(主要是指建国前的作品),新体诗浪漫之余富有激情,诗体宽松,强烈的抒情意味贯穿其中,既有爱国的热切,又有深沉的思考,旧体诗歌如《残月黄金梳》等写得也可以,但是30年代以后水平就急剧下滑,建国后的诗歌就基本上一无是处了。
徐志摩的诗歌,在现代诗人中,可以是最讲究格律的一个,很注重音乐美和韵律美,不过读多了稍感迷茫和委靡,但正是这带着韵味和靡靡感伤之风的诗歌,却能脍炙人口,经久流传。戴望舒的诗歌,早期显得悠远,带有象征意义,深受象征主义创作手法影响,后期风格大变,感情变得浑厚悲昂,趋向于现实主义。
朱湘的诗歌,格律追求严谨,类似于徐志摩的风格,但诗歌的内容却大多数是现实主义题材,在现代诗歌作品中,很少有作品类似于他的悲苦与凄伤,他的作品对现实的刻画是无情而冷峻的。所以总体来说,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的诗歌更趋向于浪漫主义,朱湘的诗歌更趋向于现实主义。
我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造成上面风格的差异应与他们的人生历程息息相关,他们的诗歌也许可以留芳百世,但是他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郭沫若被视为“帮闲文人”,无子送终;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戴望舒备受日寇拷打,建国初即英年早逝;朱湘一生困窘,最后投长江自杀。这也是中国诗人,乃至知识分子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