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改写的方法

这是苏轼游西湖的一篇诗作,大致可改写这样:

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苏东坡和朋友正在西湖上泛舟饮酒,突然乌云翻腾,暴雨突至,象墨汁一样的浓云黑压压汹涌而来。云急,雨来得更急,乌云还没有遮住湖边的山峦,骤雨劈头盖脸从天而降,白花花的雨点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船舱。诗人为大雨所逼,急忙舍船登楼避雨。

常言道:“夏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这不,刚刚气氛那么紧张,猛然间一阵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乌云,骤雨立刻停止。诗人站在望湖楼凭栏而望,楼下已是滴雨全无,风平浪静,天照水,水映天,天色湖光浑然一体,是那样明净、那样蔚蓝。

2.怎么将古诗词改写成800字记叙文

——《暮江吟》改写落日渐瞑,夕阳的余晖洒满整个大地.太阳脱去了那件耀眼的外衣,披上了鲜红的披肩,是那么的柔和,那么的美!清澈的江水宛如一面镜子在余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微风吹来,江面上泛起水波,太阳的倒影也随之颤动,犹如一位少女在水中翩翩起舞.江边一棵棵垂柳将她们长长的头发伸入水中,好似一个个美丽的公主,扭着细细的腰肢,摆着那翠绿的裙摆在岸边与水中的太阳比美.可惜他们没有分出输赢,反而把江水映得半红半绿,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江边的花儿虽然没有那么婀娜,却一直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我站在岩石上,放眼望去,轻轻的远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异常神秘;灯花通明的村庄像一只只萤火虫成群结队,雾的朦胧使江、地、天连为一线.啊!多么美的九月初三之夜呀!鸟儿在山前啼鸣,田野里散发果香;露珠儿酷似晶莹的珍珠;隐月好似一把精美的弯弓,就连落叶上都写满赞美,风儿都在唱着赞歌.我爱你这让人陶醉的暮江!师:写景类的古诗要侧重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时,字里行间要有真情,抒发真情实感.情与景不可分离,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一篇好的习作要避免有景没情,做到情为景生,景为情注,只有二者妙合无痕,才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二)师:绘景类的古诗同学们领会了它的改写方法,那么叙事类的古诗应该怎样改写呢?下面请同学们看《赠汪伦》的改写.这是一首歌颂友情的叙事诗.也是送别诗中的佳作.自古以来,别离的气氛是哀婉凄凉的,很少有欢声笑语.可是诗人却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豪迈的气氛.表达出朋友间的一片深情和临别祝愿.请看原文及改后例文.(投影出示诗配画以及例文《赠汪伦》)送 别——改写《赠汪伦》李白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身世坎坷,曾经历过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李太白之所以被称为“浪漫主义诗人”,是因为他性情豪爽,好游,好酒.而当时有位名为汪伦的人极为崇拜李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吟诵李白的《赠孟浩然》.得知李白因国事而操劳想出去游玩一番,便给李白写了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汪伦李白收到此信,心花怒放,心想:游玩,饮酒乃是我的最爱,为何不借此机会放松放松?于是,他第二天就出发了.来到汪伦的家中,李白迫不及待地问“汪兄,十里桃花在何处?”汪伦笑着带李白去看,可却只有一棵桃树,汪伦说:“我们这里只有一株桃树,每逢盛开的季节就飘香十里,所以叫‘十里桃花’”.李白又问:“那万家酒店呢?不如我们去痛饮几杯吧!”可汪伦则领李白去了一个名为“万家酒店”的小酒楼.李白不解,汪伦告诉李白这家酒店的老板姓万,所以就叫“万家酒店”.李白不但不生气,而且还连连叫好.汪伦也十分开心,请李白到家中做客,汪家的人盛情款待.李白在汪伦家中与其促膝长谈,并结为至交好友.李白在汪伦家一住就是半年,时光飞逝,这一天,李白对汪伦说:“汪伦兄,我在你家已有半年了,明日我就要离开,继续过我那神仙般的生活.”“为什么?难道是我待客不周,你不愿意再住下去了?”汪伦问道.李白挥挥手解释说:“不,您的家人待我像亲人一样,我怎么会嫌弃呢?只是我志在四方,想云游天下.”汪伦见说不过李白,只好答应让他走.第二天,清晨,李白载着无尽的留恋和惋惜来到桃花潭边边.李白双手握拳,含着泪说:“汪兄,你对我的情谊,李某没齿难忘!”话还没有说完,岸上就传来用脚步打节拍唱歌的声音.李白一眼望去,啊!是村民们在为自己送行,李白向人群挥挥手,大声说:“乡亲们,保重,我李某一定会再来看你们的!”人群中一人说道:“大诗人,您也要保重呀,祝你一帆风顺,咱们后会有期.”这时,一条小船已停靠在岸边,等待着大诗人李白上船.李白踏上小船,深情地对汪伦说了最后一句话:“汪伦兄,桃花潭固然很深,但也比不上你和我的情谊深,让我们撑起友谊的小船,驶向对方心灵的彼岸.”汪伦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地说:“保重!”。

3.有一种改写古诗的方法,名称叫什么古诗的

次韵

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比如苏东坡的《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原词:

《水龙吟·咏杨花》 作者:章质夫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词:

《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4.如何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词

“改写古诗词”是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常见练习之一。但由于受到诗词结构、句式的束缚,不少的学生将“改写”变成了纯粹的诗句翻译。如何指导才能彰显古诗词改写作品的丰富性,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不少教师为此而困惑。

笔者以为,古诗词的改写是一种意境还原的语言实践,也就是将原本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隐含的情感,通过“还原场景”的方法,叙述出来。要改写得具体、充实、活泼,必须引导学生在把握古诗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诗人事发的场景,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学会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实现儿童的“在场”。学生有了“在场感”,再展开合理想象,才能更好地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还原。由于时空的跨越,要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是个难点。就我个人经验,常常采用“拉面”式引导:

一、揉――读出画面

所谓的“揉”,就是像做“拉面”的师傅一样,将大团软面经反复捣、揉、抻、摔后搓成长条,这样的面团才会有韧性。每一首古诗就如一个面团,你得让学生反复读,读懂古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出诗中的情趣、意境,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整体地思考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一处景,还是一件事?引导学生把这些景、这些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不断地放映。

二、捏――聚集画面

做“拉面”的师傅揉好面团,不会直接拿出来拉,因为这样是很费劲的。他们一般是根据顾客需求的量,捏出小面团搓成长条后,才开始拉的。在改写古诗词时,同样是要捏出一个个“小面团”,即要从古诗的语言中提取出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把这些人、事、景提炼出来,就如同一个个小画面展现在面前,写起来就有了一些头绪。比如,改写《牧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从诗中找到的人有牧童、作者吕岩,事有望原野、吹牧笛、望明月,景有原野、晚风、明月。将这些人、事、景进行梳理,就形成了具体可感的一个个小画面,为具体地描述古诗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拉――放大画面

俗话说“拉面好似一盘线,下到锅里悠悠转,捞到碗里菊花瓣”。这足可见做拉面师傅的功夫,更看出了拉面的光滑筋道、柔韧绵长。古诗是语言浓缩的精华,字字珠玑,一般只有二三十字。 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改写古诗要将这些浓缩的语言,还原成生活画面,还原诗人的诸种感受与意味。因此,在理出诗的人、事、景后,要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把想到的内容通顺、连贯地写下来。例如改写《秋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写信”“寄信”的过程,将诗人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具体地描述出来,再衬以一些秋景的描写,这样就能较好地表达出诗人那份绵长的“思乡”之情。

四、煮――整合画面

这是指改写后呈现的文章形式。鉴于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人称、写法、结构、体裁等方面的改变来增加文章的创新色彩;也可以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在表现形式上,大体整合成这样的两类:一是作品生成式,以诗人为主人公,还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情感,呈现诗人创作的过程;二是体裁转化式,根据文本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改编成小说、剧本、书信、MTV分镜头、童话等。

5.如何改写古诗

改写古诗叫剥皮诗。

我曾经此类的文字,如下:趣诗中有类诗很特别,它是把前人的诗进行剥皮、去骨,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一首新诗,这类就是剥皮诗。它是指以前人的诗做基础,运用删节、增添、颠倒、调整或仿拟的手法,改动诗中的句或字,旧瓶装新酒,赋予新的内容,使之产生鲜明的对比,寓庄于谐、嬉笑怒骂、诙谐幽默。

它一般都是为了幽默讽刺抑或另有所寓,借古讽今,妙趣横生,以便达到发泄或鞭挞的目的。剥皮诗虽然为戏作,但好的剥皮诗往往有另有一番意境,并不比原诗逊色,有的意境甚至高于原诗。

它属于杂体诗的系列。 剥皮诗不但引起了一些诗词爱好者的喜欢,而且一些写诗大家也十分喜欢。

从古至今写剥皮诗多的人及剥皮诗都数不胜数。它们或喜怒笑骂,或针砭时弊,或直抒胸意,或借寓指它,手法多变,妙趣横生,在令人捧腹之余又给人以沉思。

剥皮诗根据写作手法不同可以分为增、减、改字、颠倒或调整字及仿拟等几种。根据其意境又可以分为按原诗之意境及与逆原诗意境而反之等两种。

一、增添字类的剥皮方法 这类剥皮诗是指在原诗的基础上运用添字手法使之成为一首新诗。做这类诗最拿手是张怀庆。

据语本唐刘肃< >中< >记载“有枣强令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曰:‘生吞张昌龄,活剥郭正一’”,这就是成语‘生吞活剥’的来历。他剽窃诗人李义府的《杂曲歌辞堂堂》就采用的是增字的方法。

李义府原诗是这样的:“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懒正鸳鸯被,羞褰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

张见其诗不错,便在头四句每句前各加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绝冒充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廻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

这首诗改的很巧妙,手法也很高,真可谓是剽窃他人文章的高手。 上面举的例子是通过添字手法剥皮后的新诗与原诗意境相同的,再举一个增添字后与原诗意义截然相反的举子: 汪精卫早年因刺杀摄政王戴沣而被捕曾作诗一首:“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惜少年头。”后来汪精卫卖国求荣,投降了日本人,做了日本人的走狗。

陈剑魂先生就在报上发表一首《改汪精卫诗》的剥皮诗:“当时慷慨歌燕市,曾愿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这首反意的剥皮诗彻底的剥去了汪的虚伪的表面,使之丑态毕露,堪称剥皮诗的佳作,剥皮诗中的精品。二、减删字类的剥皮方法 这类剥皮诗是指在原诗的基础运用减一字或几个以上的字对原诗进行删减,从而使其成为新的一首诗或词。

减字的剥皮诗也分为几种写法。 A)减字的位置相同,字数相同。

这种剥皮诗往往原诗为七言诗,通过删减字后变成五言的与原诗意义相同或相反的新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这是唐著名诗人的杜牧的〈清明〉一诗。

后人曾把每句的头两字减掉,变成了一首五言诗:“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摇指杏花村。”

唐宣宗年间魏扶考中进士当了主考官,曾在考馆的墙上题诗一首,表明自己要当个正派考官:“梧桐叶落满庭阴,缫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日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

可他的实际行为并没有像诗中说的那样,而是谁行贿他优先录取谁。于是有位士子将其诗的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剥成一首反意的剥皮诗:“叶落满庭阴,朱门试院深。

昔日辛苦地,今日负前心”。可谓一针见血,剥其皮见其骨。

B)减字的位置不同,字数却相同。 仍以杜牧的那乎〈清明〉为例,后人曾把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纷”、第二句的第五个字“欲”、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有”,第四句的第六个字“花”去掉,使之成为一首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牧童摇指杏村。”还是这首千古佳作,有人把第一句的最后两个字去掉,第二句到第四句中的头两个字去掉,变成了一首五言诗:“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摇指杏花村”,这首不仅把头句的韵改没了而且综观剥皮后的诗已经出律了。 C)通过减字将原诗改为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

名人的轶事总是很多的,尤其是古人的。古人喜欢才子佳人,为此有关他们的传说真是层出不穷。

明朝的才子解缙,少时就十分聪明。一次雨后,还是幼年的他不慎在泥泞的路上摔了一个跟斗,村中的群童看到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解缙爬起来,便随口吟了一首打油诗:“春雨贵如油,下到地里头。跌倒解学士,笑倒一群牛”,令群童们哭笑不得。

青年后他的才气更是闻名遐耳,响誉当朝,天下粉丝众多,竟连当今的永乐皇帝也成为了他的粉丝。一次,有人把一把扇子贡献给永乐,永乐十分喜欢,便让人把解缙请来,让解缙根据扇面的山水画题字写诗。

解缙不愧当朝名士、大才子,打眼一看扇面就知道与唐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意境相同,于是不加思索,一挥而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检查时才发现,由于一时疏忽,竟然把第一句的“间”字漏掉了。这时旁边的一个大臣也发现了他的这一失误,马上启奏永乐说解缙‘本来。

6.如何改写古诗

改写古诗叫剥皮诗。

我曾经此类的文字,如下:趣诗中有类诗很特别,它是把前人的诗进行剥皮、去骨,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一首新诗,这类就是剥皮诗。它是指以前人的诗做基础,运用删节、增添、颠倒、调整或仿拟的手法,改动诗中的句或字,旧瓶装新酒,赋予新的内容,使之产生鲜明的对比,寓庄于谐、嬉笑怒骂、诙谐幽默。

它一般都是为了幽默讽刺抑或另有所寓,借古讽今,妙趣横生,以便达到发泄或鞭挞的目的。剥皮诗虽然为戏作,但好的剥皮诗往往有另有一番意境,并不比原诗逊色,有的意境甚至高于原诗。

它属于杂体诗的系列。 剥皮诗不但引起了一些诗词爱好者的喜欢,而且一些写诗大家也十分喜欢。

从古至今写剥皮诗多的人及剥皮诗都数不胜数。它们或喜怒笑骂,或针砭时弊,或直抒胸意,或借寓指它,手法多变,妙趣横生,在令人捧腹之余又给人以沉思。

剥皮诗根据写作手法不同可以分为增、减、改字、颠倒或调整字及仿拟等几种。根据其意境又可以分为按原诗之意境及与逆原诗意境而反之等两种。

一、增添字类的剥皮方法 这类剥皮诗是指在原诗的基础上运用添字手法使之成为一首新诗。做这类诗最拿手是张怀庆。

据语本唐刘肃< >中< >记载“有枣强令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曰:‘生吞张昌龄,活剥郭正一’”,这就是成语‘生吞活剥’的来历。他剽窃诗人李义府的《杂曲歌辞堂堂》就采用的是增字的方法。

李义府原诗是这样的:“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懒正鸳鸯被,羞褰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

张见其诗不错,便在头四句每句前各加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绝冒充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廻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

这首诗改的很巧妙,手法也很高,真可谓是剽窃他人文章的高手。 上面举的例子是通过添字手法剥皮后的新诗与原诗意境相同的,再举一个增添字后与原诗意义截然相反的举子: 汪精卫早年因刺杀摄政王戴沣而被捕曾作诗一首:“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惜少年头。”后来汪精卫卖国求荣,投降了日本人,做了日本人的走狗。

陈剑魂先生就在报上发表一首《改汪精卫诗》的剥皮诗:“当时慷慨歌燕市,曾愿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这首反意的剥皮诗彻底的剥去了汪的虚伪的表面,使之丑态毕露,堪称剥皮诗的佳作,剥皮诗中的精品。二、减删字类的剥皮方法 这类剥皮诗是指在原诗的基础运用减一字或几个以上的字对原诗进行删减,从而使其成为新的一首诗或词。

减字的剥皮诗也分为几种写法。 A)减字的位置相同,字数相同。

这种剥皮诗往往原诗为七言诗,通过删减字后变成五言的与原诗意义相同或相反的新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这是唐著名诗人的杜牧的〈清明〉一诗。

后人曾把每句的头两字减掉,变成了一首五言诗:“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摇指杏花村。”

唐宣宗年间魏扶考中进士当了主考官,曾在考馆的墙上题诗一首,表明自己要当个正派考官:“梧桐叶落满庭阴,缫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日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

可他的实际行为并没有像诗中说的那样,而是谁行贿他优先录取谁。于是有位士子将其诗的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剥成一首反意的剥皮诗:“叶落满庭阴,朱门试院深。

昔日辛苦地,今日负前心”。可谓一针见血,剥其皮见其骨。

B)减字的位置不同,字数却相同。 仍以杜牧的那乎〈清明〉为例,后人曾把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纷”、第二句的第五个字“欲”、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有”,第四句的第六个字“花”去掉,使之成为一首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牧童摇指杏村。”还是这首千古佳作,有人把第一句的最后两个字去掉,第二句到第四句中的头两个字去掉,变成了一首五言诗:“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摇指杏花村”,这首不仅把头句的韵改没了而且综观剥皮后的诗已经出律了。 C)通过减字将原诗改为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

名人的轶事总是很多的,尤其是古人的。古人喜欢才子佳人,为此有关他们的传说真是层出不穷。

明朝的才子解缙,少时就十分聪明。一次雨后,还是幼年的他不慎在泥泞的路上摔了一个跟斗,村中的群童看到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解缙爬起来,便随口吟了一首打油诗:“春雨贵如油,下到地里头。跌倒解学士,笑倒一群牛”,令群童们哭笑不得。

青年后他的才气更是闻名遐耳,响誉当朝,天下粉丝众多,竟连当今的永乐皇帝也成为了他的粉丝。一次,有人把一把扇子贡献给永乐,永乐十分喜欢,便让人把解缙请来,让解缙根据扇面的山水画题字写诗。

解缙不愧当朝名士、大才子,打眼一看扇面就知道与唐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意境相同,于是不加思索,一挥而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检查时才发现,由于一时疏忽,竟然把第一句的“间”字漏掉了。这时旁边的一个大臣也发现了他的这一失误,马上启奏永乐说解缙‘本来。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