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中,“兴”是指】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2.哪句是体现《诗经》兴的表现手法

兴即是起兴,触景生情,引以高歌。《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情诗。《诗经》的开篇就把《关雎》作为第一篇,可见《关雎》诗经中地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一章起兴之词,从水鸟伫立在沙洲之中而引入那苗条贞静的姑娘,就是青年所追求的对象。用水鸟和谐统一的爱情,比喻那苗条的淑女正是男子朝思暮想的好对象,好佳偶。第二章用打捞荇菜的动作起兴来暗指对姑娘的追求不止,从而求得之心更加迫切,以致“辗转反侧”,寝食难安。第三章朝思暮想的姑娘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这样苗条贞淑的女子,则用琴瑟之音钟鼓之乐以示欣喜和爱慕之情。

3.在《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中,“兴”是指什么

关于比兴:1、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2.“比”与“兴”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3.指创作诗歌:宋 王安石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清 顾炎武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4.在《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中,兴是指: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周礼.大师》(大音泰)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郑玄笺云:教,教瞽蒙也。

风(音讽),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

郑司农(郑众字仲师,后汉书有传)云:古而自有风雅颂之名,故延陵季子观乐於鲁时,孔子尚幼,未定诗书,而因为之歌邶、鄘、卫,其卫风乎?又为之歌小雅、大雅,又为之歌颂(春秋左氏传鲁襄公二十九年)。论语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第九)。

时礼乐自诸侯出,颇有谬乱不正,孔子正之。曰比曰兴,比者,比方於物也。

兴者,托事於物。贾公彦疏云:教六至曰颂。

释曰:按诗上下,惟有风雅颂,是诗之名也。但就三者之中,有比赋兴,故揔谓之六诗也。

注教教至於物。释曰:郑知此教,是教瞽蒙者,按下瞽蒙职云:讽诵诗。

故知教者,教瞽蒙也。云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者,但风是十五国风,从关雎至七月,则是揔号,其中或有剌,责人君;或有褒,美主上。

今郑云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者,郑据二南正风而言。周南,是圣人治道遗化;召南(召音邵),是贤人治道遗化。

自邶鄘已下,是变风,非贤圣之治道者也。云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假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

云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者,谓若关雎,兴后妃之类是也。云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者,谓若鹿鸣文王之类是也。

云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者,凡言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谓若清庙颂文王之乐歌之类是也。郑司农云古而自有风雅颂之名已下,后郑从之(郑众,先郑;郑玄,后郑),故不破。

若然此经有风雅颂,则在周公时明,不在孔子时矣。而先郑引春秋为证者,以时人不信周礼者,故以春秋为证,以与春秋同明,此是周公所作耳。

按:襄二十九年季札聘鲁,请观周乐,为之歌邶鄘卫小雅大雅及颂等。先郑彼注云: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自卫反鲁,在哀公十一年(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当此时,雅颂未定,而云为歌大雅小雅颂者,传家据已定录之言季札之於乐,与圣人同,与此注违者,先郑两解,虽然据此经,是周公时,已有风雅颂,则彼注非也。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