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属于欧洲古典文学作品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参考:/view/4976.htm?from_id=302226&type=syn&fromtitle=《诗经》&fr=aladdin。
2.在西方什么类型的诗篇是正宗
十四行诗 Sonnet,又译为商籁体,这是欧洲抒情诗中占首席地位的一种诗体。
自13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之后,在以后的岁月里传遍了世界各国:15世纪流传到了西班牙,16世纪流传到了英、法;17世纪传到德、美;19世纪传到俄国;20世纪初又传入我国„„影响深远。 总的说来,十四行诗有两种基本的体式: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和英国体(或莎士比亚体)。
彼特拉克体 彼特拉克(1304——1374),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其代表作《歌集》对欧洲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当时整个欧洲的桂冠诗人。 学者们一般认为,十四行诗源自13世纪的意大利,但彼特拉克并不是这种诗体的创立者,也不是其最早的使用者(例如,但丁);但是因彼特拉克几近完美的创作使得这种诗体成为欧洲最重要的诗体。
于是它便被冠上了“彼特拉克体”的名称。 具体说来,它可分为两部分:前面是一个“八行组”(八行体);后面是一个“六行组”(六行体)。
一般说来,前面的“八行组”用于展现主题或提出疑问;后面的“六行组”是解决问题或作出结论。 从韵式上看,前八行又包括两个“四行组”,使用抱韵,韵式固定:abba abba;后六行则又包括两个“三行组”,韵式则多变,常见的有:cde cde; cdc dcd等。
这样全诗就形成了“4 4 3 3”结构,寓变化于整齐之中,富有结构美,韵律美。
3.《诗经》和汉乐府诗的异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从先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最初的作用是用来歌唱的,它是贵族祭祀宴乐的产物.就其普遍的四言诗格式来看,它明显是为了适应编钟之类的打击乐器而编纂的. 然而如果单纯从内容上看,诗又显然是为了一个特定目的而作,国风是小雅中的一部分,是某种意义上的民歌,在它描绘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处的环境的复杂.但是这里所谓的民歌是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民间歌谣,它的创作群体是当时的文人雅士以及贵族知识分子,在描述的内容上除七月以外又很难看到反映民间疾苦的文字.因此从广义上说,这类作品可以归结到社会性的群众性的创作;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颂诗对于研究西周乃至商代历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在文学成就上它就远远不能与国风小雅媲美. 诗经中的作品大多是抒情诗,它不重视人物的塑造甚至忽视事件本身,它传达出来的是作者对于社会、感情的认识,或者只是一种文学性质的悲天悯人.在居于其中大部分的爱情诗里,我们看不到像同时期西方和印度诗歌中的长篇叙事,它只是为了歌颂爱情而歌颂,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情感表达.这对我们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之后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抒情诗一直是文学发展的主线. 从诗经的取材来看,它又具有显著的现实主义色彩.诗经几乎包含了当时所能囊括的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它对政治、社会的关注使其脱去神话传说的外衣,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小部分人群对下层人民的文学性的关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使人们的视线从权利和斗争中稍微分散了一些.我们不能说诗经的主题内容是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暴政,但它却给了后代文人一个这样的传统,使我们的后世文学不至于过多的沉沦到美学的狭小范围内,从而对诗歌的发展方向做了一个界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对于社会责任的多分强调,也阻碍了文学关于情感的自由表达,抑制了文学多样性的发展. 但是诗经的抒情又不像现代西方歌剧那样热情奔放,它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克制的.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它不是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也使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当我们现在读诗经,甚至已经想像不到它当初作为世俗歌曲的载体,而是一种单纯的文学形式.另外,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而作为诗经的传承,汉乐府在继承它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在多个方面对它进行改进发展. 汉代的主流文学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与诗经的相似之处都是作为民间的创作而存在,是非主流的文化.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有着更多的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 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乐府诗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它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是非常直接甚至是赤裸裸的,《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等篇目中描述的景象已经不能仅仅从抱怨上做出解释,它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控诉,更在《东门行》一诗中把这种控诉直接转化为反抗,这是在诗经中所看不到的.汉乐府民歌第一次把它具体而深入地反映出来,显示了中国文学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也为后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内容极其广泛的题材.由于很多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民生疾苦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一种显著特色. 其次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却也使叙事诗在文学题材发面占据了一个位置.而且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大都是短篇,这一类作品,常常是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片断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
4.为什么三千年后 中国人还能读懂诗经 而英国人却读不懂莎士比亚
你要是说中国人能读懂四大名著,能读懂三字经,那么我赞同你。
偏偏你要举《诗经》,我可以坦率地讲,能读懂《诗经》的人真没几个,除了一些研究的专家。
另外,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没“上古”到令英国人读不懂的地步,他们在许多地方弄不懂,需要看专家的注解。而我们读古籍时,何尝不也是如此呢?
所以我说,你举的例子不恰当!
我们和欧美人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文化延续了数千年,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我们的语言文字是一以贯之的。我们跟西方人相比,最占优势的是漫长的时间跨度,我们在有商周文字传承的时代(为了不挑起争议,姑且不提之前的五帝和虞夏),问问西方是啥样子鬼才知道。一方面我们很早就有诗经尚书山海经这样的上古的古籍,而且都用汉字记载流传至今;另一方面我们从古至今一直有良好的治史传统,一代代历史都有文献记载;我们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很好地继承。
而西方能有什么?欧洲几个世纪刀兵相见,血流成河,各自坚持“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即使勉强捏合在一起形成个“欧盟”也是个不尴不尬的“四不象”。他们有时也大言不惭地谈“历史”,许多“历史”可以“精确”到年月日,他们凭什么,其来路很可疑;西方人为了自家“有根”,他们只能搬弄“古希腊”、“古罗马”,其实那时即使有文字,传到他们那儿也已分裂成无数欧洲语言,他们哪有可以认同为“共同文化”的“共同祖先”?而且他们喜欢通过引用不明来源且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字的古代“伟人”的“巨著”来给自己装幌子,通过那些所谓“圣哲的著作”来给自己造势和掌控舆论。
只有这样比,我们才能说自己很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