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短的五首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攸攸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 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2.诗经 常武 翻译与赏析

《大雅·常武》出自《诗经》,赞美了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

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朱熹有一段绝好的分析,他说:“如飞如翰,疾也;如江如汉,众也;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

绵绵,不可绝也;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不克,不可胜也。”

(《诗集传》)作品原文 常武 赫赫明明(1)。王命卿士(2),南仲大祖(3),大师皇父(4)。

整我六师(5),以脩我戎(6)。既敬既戒(7),惠此南国(8)。

王谓尹氏(9),命程伯休父(10),左右陈行(11)。戒我师旅,率彼淮浦(12),省此徐土(13)。

不留不处(14),三事就绪(15)。 赫赫业业(16),有严天子(17)。

王舒保作(18),匪绍匪游(19)。徐方绎骚(20),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21),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22),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23),阚如虓虎(24)。铺敦淮濆(25),仍执丑虏(26)。

截彼淮浦(27),王师之所(28)。 王旅啴啴(29),如飞如翰(30)。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31)。如川之流,绵绵翼翼(32)。

不测不克,濯征徐国(33)。 王犹允塞(34),徐方既来。

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35)。

徐方不回(36),王曰还归。注释译文注释 (1)赫赫:威严的样子。

明明:明智的样子。 (2)卿士:周朝廷 执政大臣 。

(3)南仲:人名,宣王主事大臣。大祖: 指太祖庙 。

(4)大师:职掌军政的大臣。皇父:人名,周宣王太师。

(5)整:治。六师:六军。

周制,王建六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6)脩我戎:整顿我的军备。脩,习;戎,武。

(7)敬:借作“儆”。 (8)惠:爱。

(9)尹氏:掌卿士之官。 (10)程伯休父:人名,宣王时大司马。

(11)陈行:列队。 (12)率:循。

(13)省:察视。徐土:指徐国,故址在今安徽泗县。

(14)不:二“不”字皆语助词,无义。留:占“刘”字,杀。

处:安。 (15)三事:三司,指军中三事大夫。

事与“司”通。绪:业。

姚际恒《 诗经通论 》:“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 (16)业业:高大的样子。

(17)有严:严严,神圣的样子。 (18)舒:舒徐。

保:安。作:起。

(19)绍:戴震《 诗经补注 》:“如‘夭绍’之绍,急也。”游:优游,与“绍”对文,指缓。

(20)绎:络绎。骚:骚动。

严粲《 诗缉 》:“王乃舒徐而安行,依于军法日行三十里,进兵不急,人自畏威,徐方之人,皆络绎骚动矣。” (21)霆:炸雷。

(22)奋厥武:奋发用武。 (23)虎臣:猛如虎的武士。

(24)阚(hǎn)如:阚然,虎怒的样子。虓(xiāo):虎啸。

(25)铺:韩诗作“敷”,大。敦:屯聚。

濆(fén):高岸。 (26)仍:就。

丑虏:对敌军的蔑称。 (27)截:断绝。

(28)所:处。 (29)啴(tān)啴:人多势众的样子。

(30)翰:指鸷鸟。 (31)苞:指根基。

(32)翼翼:整齐的样子。 (33)濯:大。

(34)犹:通“猷”,谋略。允:诚。

塞:实,指谋略不落空。 (35)来庭:来王庭,指朝觐。

(36)回:违。译文 多么威严多严明,王对卿士下命令。

太祖庙堂召南仲,太师皇父在其中:“速速整顿我六军,备战习武任务重。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惩元凶。”

王诏尹氏传下令,告谕程伯休父依令行,士卒左右列成队,告诫全军申军令。沿那淮岸急行军,巡视徐国察隐情。

诛其祸首安人民,三司就职工作勤。 多么威严多伟大,神圣天子亲出征,从容镇定向前进。

不快不慢按兵法,徐方慌张乱阵营。王师神威震徐方,雷霆万钧压头顶,徐方骚动大震惊。

周王奋威用武力,如天动怒雷声起。前锋部队如猛虎,虎怒吼声震大地。

大军屯聚淮水边,擒获顽敌向前逼。切断淮水沿岸路,王师驻此扫顽敌。

王师强大兵马众,迅捷如鸟掠长空,势如江汉水汹涌。如山之基难动摇,如川之流滚滔滔。

军营绵绵排列齐,战无不胜难知底,大力征讨定淮夷。 王的谋略无不中,徐国投降来归从。

徐国臣服成一统,胜利应是天子功。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国入觐来王庭。

徐国改邪已归正,王命班师返京城。作品鉴赏 此诗题目特别,《诗经》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但亦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该诗,故说诗者议论纷纭。

《 毛诗序 》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 朱熹 《 诗序辨说 》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

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润《 诗经原始 》以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近人或以为古常、尚通用,“常武”即尚武,与诗旨正合。

按:《序》与朱说明显牵强附会,姚批驳极是。王质误会南仲为文王时人,故有此说,亦不足取。

惟后二说较为合理,可供参考。 此诗为宣王时之作,有诗中两个人物为证:一是南仲,同见于《出车》,亦见《鄦惠鼎》(称“司徒南中”),《汉书·人物表》与《后汉书·庞参传》所载《马融上书》都认。

3.诗经 下武 翻译与赏析

原文: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译文:

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

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也令人信服,足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

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好后进。

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长啊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

天赐洪福享受起,四方诸侯来祝贺。长啊长达千万年,那愁没人来辅佐。

赏析:

《毛诗序》云:“《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郑笺云:“继文王之业而成之。”陈奂《诗毛氏传疏》补充说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继之,是之谓继文。”宋代自吕祖谦、朱熹以后,释《下武》另有说法,如严粲《诗缉》、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或以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为下。清代的经学家解此诗,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戴震《诗经补注》、胡承珙《毛诗后笺》等均坚守毛、郑之说,而翁方纲《诗附记》、桂馥《札朴》等则赞同宋儒之说。笔者以为,按验诗歌文本,毛、郑之说不误,“不尚武”、“以武为下”云云,过于迂远,不可信。今人陈子展《诗经直展》说:“《下武》,康王即位,诸侯来贺,歌颂先世太王、王季、成王之德,并及康王善继善述之孝而作。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其说出自陆奎勋《陆堂诗学》。陆氏以《尚书》等经文印证本诗,谓“‘下武维周’,犹《长发》之‘濬哲维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继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顾命》所云‘命汝嗣训,临君周邦’也;‘绳其祖武’,即所云‘答扬文武之光训’也;‘四方来贺’,即《康王诰》所云‘诸侯皆布乘黄朱,奉圭兼币’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也”。陈氏以为其所析“以经证经”,“不为无据”。今从陆、陈之说。

《下武》的篇章结构非常整饬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赞颂太王、王季、文王与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赞颂武王,下二句赞颂成王,第三章赞颂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赞颂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将美先王贺今王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修辞上,本篇特别精于使用顶针辞格,将顶针格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顶针勾连,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顶针勾连,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顶针勾连,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的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结构也相同,可视为准顶针勾连。《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顶针修辞,但比起《下武》那样精工的格式,显然不及远矣。而且本篇以顶针格串联的前三章组成的赞颂先王的述旧意群,与同以顶针格(或准顶针格)串联的后三章组成的赞颂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过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维系。这种刻意经营的巧妙结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使读者面对这一表现《大雅》、《周颂》中常见的歌颂周先王、今王内容的文本,仍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快感。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的论断,确实,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决不容低估,有时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读完《下武》,我们可能很快就忘了诗中“哲王”、“世德”、“配命”、“顺德”之类赞颂之词,但对它章法结构的形式美则将记忆犹新。

4.诗经里最短的诗

《卢令》为《诗经》中最短之诗,24个字,却对一位携犬出猎的猎人进行了最充分的刻画和颂扬,尚武之情溢于言表: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全诗各句,上写犬,下写人。写犬,重在铃声、套环,状猎犬之迅捷、灵便、矫疾;写人,各用一“美”字,突现其英俊。用仁、鬈、偲三字,则极赞猎人的内秀、勇壮、威仪。由犬及人,以犬衬人,以人带犬,共同构成独特的典型形象,声情并茂,表达出齐人的尚武风习,以及对英雄猎手的尊崇。

5.【求3首《诗经》中的诗词及解释

《维清》 维清缉熙⑴, 文王之典⑵. 肇禋⑶, 迄用有成⑷, 维周之祯⑸. 【注释】 ⑴维:语助词. ⑵典:法. ⑶肇:开始.禋(yīn):祭天. ⑷迄:至. ⑸祯:吉祥. 【译文】 多么清明又是多么荣光, 因为文王有着征伐良方. 自从开始出师祭天, 至今成功全靠师法文王, 真是我周王朝大吉大祥. 《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注释]: 卢:猎犬,大黑犬,是齐国田犬之名.令令:铃声 重:音虫.重环:子母环 鋂:音梅.重鋂,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 其人:指猎人. 鬈:勇壮 偲:音腮,须多而美 《卢令》赞美猎人勇武多才,具有仁慈之心.诗从猎犬写起,乃是烘云托月的手法,既引出猎人,又烘托猎人. 全诗各句,上写犬,下写人.写犬,重在铃声、套环,状猎犬之迅捷、灵便、矫疾;写人,各用一“美”字,突现其英俊.用仁、鬈、偲三字,则极赞猎人的内秀、勇壮、威仪.由犬及人,以犬衬人,以人带犬,共同构成独特的典型形象,声情并茂,表达出齐人的尚武风习,以及对英雄猎手的尊崇. 《河广》 谁谓河广⑴?一苇杭之⑶.谁谓宋远?跂予望之⑶.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⑷.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⑸.[1] 【注释】 ⑴河:黄河. ⑶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⑶跂(qì):踮起脚尖.予:而. ⑷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⑸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 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6.诗经中的诗最短的不要翻译

【先秦】:诗经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

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

时周之命,於绎思。

卢令

【先秦】:诗经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先秦】:诗经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维清

【先秦】:诗经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

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7.推荐几首诗经里最短的诗

1、《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2、《驷驖》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3、《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5、《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8.无衣 《诗经 秦风》

秦风·无衣

作者: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1.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具体把握: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