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大学语文《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稿教材简介及分析:《蒹葭》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初中语文九处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文字很简单,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极丰富。同时,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热烈、执著的追求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分析:本诗在《关雎》的学习之后,学生对《诗经》的有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但爱情诗的定位可能会束缚孩子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鲜明而可感。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⑴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⑵ 能谈谈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⑶ 品味与赏析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⑴ 复习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⑵ 品味诗歌美的语言,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教学重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伊人的魅力所在。教学方法:⑴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的品味诗意。

⑵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及背景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能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⑶ 研讨法:在研讨练习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板书课题)(同时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图片和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入本课的学习。)二、复习:有关《诗经》的常识。

(根据幻灯给的提示进行填写答案)三、新授:一 朗读全诗: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让学生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2、教师播放示范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并思考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答出:迷茫、忧郁、感伤、惆怅、缠绵等。)为何有这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

(追求伊人而不得。)4、听老师范读一遍,学生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读音,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请注意下列字的读音: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蒹葭 伊人 溯洄 晞 湄 跻 坻 涘6、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读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多媒体显示: 译文参考: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芦花一片白苍苍, 芦花一片白翻翻, 一片芦花照眼明,清早露水变成霜。

露水珠儿不曾干。 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 心上人儿她在哪,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那人正在隔水滩。

隔河对岸看得清。逆着直水去找她, 逆着曲水去找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越走越高道儿难。 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 逆着直水去找她,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知全诗。)

二 理解诗意:在《关雎》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诗经创作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结构上相同,意义上相近。现在我们以第一节为例,进行深入理解。

1、诗中怎样表现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执著追求:刚才大家谈到了求而不得遂生迷茫、感伤之情,同学们抓的很准,这就是这首诗的主要的意蕴。但初读的感知是感性的,我们还要从字里行间深刻体会这份追寻的美丽。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将这个问题衍化成几个小问题来分析:⑴ 追寻的对象在何处?为何偏偏在此?⑵ 追寻的过程是什么?⑶ 追寻的结果怎样?⑷ 追寻的环境如何?(给学生示范理解的思维过程,让其掌握具体的思路和操作流程。)明确:⑴在水一方。

伊人如水:傍水而居,暗示在作者心中,伊人如水般清纯、温柔。思慕如水:作者对伊人的思慕也如水般绵长而纯洁。

望穿秋水:伊人在水的那一边,大水阻住去路,伊人缥缈,可望不可及,虽望穿秋水却无可奈何。⑵艰难。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难,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顺流而下,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仿佛看到了伊人身影在水中央晃动,然而终不可靠近,这是追寻时的幻象。

既逆流又顺流,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执著之意可见一斑。⑶宛在水中央。

幻象难近,求而不得。但最终结果如何,诗中没有明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有哪些可能性?① 继续追寻。衣带渐宽终不。

2.大学语文题目分析题1、运用我们所学的《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来分

1、运用我们所学的《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来分析《采薇》? 所谓“赋”,用朱熹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2、联系作品,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 狂人是一位清醒的启蒙主义者;表现出顽强不屈的反抗性。

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形象。 答:《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其中描写的“狂人”是一个被禁闭起来、为一个长工所看守的形象,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

作品通过对这个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的描写,从而有力地揭露了千百年来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行, 并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 小说开头,鲁迅故意用文言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一个小序,交代日记的来历,称书名所以叫做《狂人日记》,是病者“本人愈后所题”。

由此可见,作者确实将主人公作为真的狂人来设计的。此外,小序还说,“余”读病者日记,“知其患盖‘迫害症’之类”。

这也就进一步表明,鲁迅心目中的主人公,不但是个狂人,而且患的是一种称为“迫害症”的狂症,由此具体地描写了一位十分过敏、多疑、惊恐和有奇怪的联想和不正常的推理和错觉的狂人形象。 3、分析“长亭送别”一折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①曲词华丽典雅,化用了前人诗词的意境,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 ②采用了民间口语的形式,富有生活气息。

③善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 4、结合作品,分析《都江堰》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间接描写。 ②语言洗练,容量大,含义深,耐人寻味。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3.我《大学语文》的考试题目:结合作品分析《诗经》语言特色

自己选摘一些吧,希望能帮到你。

《诗经》语言的特点 《诗经》之所以能够被孔子确定为语言学习的教科书,并流传至今,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诗经》是典范的先秦汉语作品,有着非常显著的语言特点。 能准确反映诗意的丰富的单音词与甲骨文时代的语言状况不同,周代的语言发展相对完善,用以表达丰富思想的语词已经基本产生,《诗经》就是典型的代表。

据杨公骥先生统计,《诗经》中共使用了2949个单字,如果按字义计算,大约有3900个单音词(《中国文学》25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这些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从天象、动植物到饮食、服饰,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动词、形容词。

因此,后来学者多以《诗经》为依据研究古代名物,有所谓的“《诗经》博物学”。对《诗经》所记载的动植物的研究比较有成就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是三国时吴人陆机,其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

此后,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据近人胡朴安研究,《诗经》计有草名105个、木名75个、鸟名39个、兽名67个、昆虫名29个、鱼名20个、各类器物名300多个(《诗经学》,商务印书馆1929年)。

如古代天象星宿,在周代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其中见于《诗经》的有“火(心)”、“箕”、“斗”、“定(室、壁)”、“昴”、“毕”、“参”、“牵牛”、“织女”等名称。此外《诗经》还有关于银河的记载:“维天有汉(毛传:汉,天河也),鉴也有光。”

(《小雅·大东》)周代的农作物名称比较完备,《诗经》对此也有集中反映。如“禾、秬、秠、菽、麦、糜、芑、瓜、瓞”等见于《大雅·生民》;“瓜、瓞”等见于《大雅·绵》;见于其他诗的还有“百谷、稻、粱、黍、稷、粟、穋、稙、穉、藿、稌、来牟、苎、苴、瓠、壶、匏、果臝、葵、韭、芹、葱”等农作物名称。

为了表达人的各种动作行为的情态,《诗经》对人的动作有较为细致的描写,如表示手的不同动作,就有“流、采、芼、掇、提、握、拾、投、携、抱、抽、拔、捣”等词。 《诗经》的句首、句中、句尾还经常运用一些语气词,如“之”、“乎”、“者”、“也”、“而”、“矣”、“焉”、“哉”、“兮”、“只”、“思”、“斯”等。

这些语气词的运用摹写了诗人的说话语气,加强了诗的语义表达,有的凑成音节,使诗句整齐,韵律和谐。如《大雅·生民》第三章连续使用两个“矣”字,《大雅·绵》第七章最后几句连续使用四个“矣”字,《大雅·大明》第四章句中连续使用三个“之”字,读来颇有韵味。

《诗经》中使用的这些语气词,后来一直被人们写诗作文所沿用。如宋洪迈所言:“毛诗所用助语之字以为句绝者若之、乎、焉、也、者、云、矣、尔、兮、哉,至今作文者皆然。”

(《容斋随笔》五集)可以说,古代文献中使用的最基本的单音词词汇在《诗经》中已经基本齐备了。 颇具特色的复音词在《诗经》的时代,汉语复音词还不是很发达,这一时期依然以单音词为主,但从《诗经》的词汇运用状况来看,复音词已占有一定的比例。

据向熹《诗经词典》的统计,复音词大约有1000个。这些复音词大多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包括了汉语复音词的种种情况:合成词、单纯复音词、重言词。

《诗经》中的合成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占据了复音词的相当一部分,这些词也大多被后来文献所继承。如“天子、君子、农夫、武夫、先王、先君、先人、公子、爪牙、宾客、家人、良人、淑女、美人、征伐、逃亡、反复、安息、从事、伤悲、忧伤、劳苦、光明”等等。

《诗经》复音词中最为人们所称道、对后来文人创作影响较大的是读来琅琅上口、颇具韵律感的重言词以及单纯复音词。据夏传才研究统计,《诗经》三分之二的篇章使用了重言叠字,计有646次,涉及198篇(《诗经语言艺术新编》56页,语文出版社1998年)。

大量使用重言叠字,以增强诗的形象性、音乐性,更好地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地传情达意,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突出特征。《诗经》复音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丰富的联绵词的使用。

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词素、一般不能拆开来解释的词,这类词在声音上往往具有双声或叠韵关系,在诗句中使用一定数量的联绵词,可以增强诗的音乐性,加强诗的感染力。《诗经》中的联绵词可以分为:(1)双声类。

爱而不见,搔首踯蹰(《邶风·静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周南·关雎》)。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

(2)叠韵类。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唐风·绸缪》)。

尔公尔侯,逸豫无期(《小雅·白驹》)。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召南·羔羊》)。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陈风·东门之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七月》)。

(3)双声兼叠韵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豳风·东山》)。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大雅·民劳》)。

优游尔休矣(《大雅·卷阿》)。这一特有的《诗经》语言,对后来的诗赋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清洪亮吉。

4.大学语文的问题简答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

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

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

豳风·七月》是一首农事诗。诗歌描写了周族早期的农业社会生活情况,是现存最古老的农事诗。

这首诗的社会背景向有争议,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初期社会等说法。诗歌形象地描写了三千年前农民的衣食住行,真实地再现了农民们的农业劳动生活。

诗歌共八章,一章总写农夫冬日的困苦与春日的农事生活;二、三章写妇女们的桑蚕纺织等劳动生活;四章写秋后狩猎;五章写岁末准备过冬;六章写农夫们的食物;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服杂?保话苏滦创⒈⒓漓搿⑹栈瘛⒀缁帷U馐资Ò韵质抵饕宓拇醋鞣椒ê透车谋硐质址ㄕ媸刀蜗蟮卦傧至说笔钡纳缁嵘钔季埃绕涫且云铀氐陌酌枋址栊淳拔锖蜕罨嫦嗟背錾¡F湟帐踅峁挂越诹钗ؾ砸率匙⌒形َ常莺峤淮恚钩烧錾缁嵘罨妗P鹗隆⑿淳啊⑹闱椤⒔恢谝黄穑视胂斜省⑹本坝氡臼孪嗌嘤常盏搅私虾玫囊帐跣Ч?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它启示人们不要把文学看成茶余饭后仅供消遣的东西,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诗经》可谓是历代民歌承袭的渊源,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 《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卫风·氓》是一首古老的弃妇诗,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自述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及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

全诗歌共六章:第一章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及结婚;第三章总结婚姻爱情的教训;第四章申辩自己无辜被遣;第五章写自己辛勤操持家务,却遭到粗暴的对待;第六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此诗在叙事上采用了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抒情上运用了叙事言情、议论抒情及直抒胸臆的手法。

诗歌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主,但比、兴手法也运用得相当出色。起兴中兼有比喻。

而两处比喻也不是简单的明喻,而是运用了借喻和暗喻。 诗歌的结构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条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线索;一条是按心理情感变化的抒情线索,情节的变换与情感的起伏变化交织在一起。

《秦风·蒹葭》是一首怀恋情人的恋歌。深秋的早晨,诗人望着那芦苇霜花的景象临水怀人,反复追寻着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中人,抒发着眷恋爱慕和惆怅失意的情怀。

诗歌以赋法写成。每章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它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再现,同时这种深秋时节的萧瑟、空旷、冷落的景象,也是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凄婉心境。

接下的两句点出诗人所思念的对象,然而他的意中人却好象是在虚无缥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最后四句诗人展开了反复追寻、苦苦求索的描写,透露出了诗人那眷恋企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的意绪。

全诗意在抒情,却无一“情”字,而是采用了以景衬情和叙事言情的手法,达到了曲婉动人的抒情效果,同时也创造出了凄婉而朦胧的意境。 3、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

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

《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每章都是先写景起兴。

5.大学语文结合蓼莪这首诗经,和生活实际,说说应当怎样孝敬父母

本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朱熹于此指出:“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本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经通论》)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润说:“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诗经原始》)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本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本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我们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蒋立甫)

6.孙昕光《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汉语与汉字(4学时)[1] 汉语的优势[2] 汉字的表意特性[3] 汉语语法特点基本要求:①了解自己的母语,激发学好母语的热情; ②运用汉字象形表意的特性,正确使用汉字。

③认知汉语语法特点,养成创作优质汉语的意识。 2. 大道与术业(4学时)※[1]《礼记·大学》[2]《盗亦有道》[3] 语言的概括能力基本要求:①解读《礼记·大学》,理解大学之道的真正内涵;②通过对“道”“术”辩证关系的思考,寻求自己的大学之道,人生之道。

③用简明的语言对阅读材料进行概括3.远行与回归(4学时)※[1]《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2]《“穷途”与“歧路”》/鲁迅[2]论述的层次与条理基本要求:①解读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主题——理解青春期的种种苦闷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会遇到的人生课题,是通往人格成熟和精神成人的考验;②“出门远行”拓展阅读, “在路上”文化内涵解读。③学会增强语言表达条理性的几种常用方法4. 自知与他知(2学时)[1]《自画像》[2]《世说新语》二则[3]语言表达的简洁明白基本要求:①审视自我的意义所在;②如何审视自我,进行讨论和写作实践。

③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撰写富有个性的自我简介5.刹那与永恒(4学时)※[1]《诗经·蒹葭》 [2] 《当你老了》/叶芝[3]语言表达的通顺连贯基本要求:①结合大量文学作品,了解爱情的表现方式;②通过对古今中外爱情经典作品共性的解读,思考刹那与永恒的人生命题。③增强语言表达通顺连贯的意识,学会语言连贯的几种方法。

6.相濡与相忘(6学时)※[1]《三年之丧》[2]《兼爱》[3]《相忘江湖》[4] 论证的说服力基本要求:①了解仁爱是一种超越文化、超越国家、超越历史、超越民族的普世的情感。比较深入地理解孔子的“仁”与“礼”;②联系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思想(儒、道、佛)和世界上的宗教精神,阐释仁爱的精神内涵。

③掌握几种论证方法,使论述内容充实更有说服力7. 传统与现代(6课时)※[1]《易经》节选 [2]《孙子兵法》选读基本要求: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智慧与个人智慧;②学习《周易》《孙子兵法》对现代管理的影响;③通过对《周易》《孙子兵法》》内容与历史的了解 ,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8.写作基础知识(16学时)※[1] 易错字词辨析(2学时)[2] 语言的简明与生动——说明书与自我简介的写作(2学时)[3] 论述的层次与结构(2学时)[4] 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2学时)[5]应用文语言与结构特点——通知、函的写作(4学时)[6]论文通用格式(2学时)[7]应用文中数字使用的规范(2学时)基本要求:①正确规范使用标点符号;②正确规范使用易错易混字词③正确规范书写应用文中的数字④掌握论文的写作格式⑤掌握应用文语体色彩, 会写语言得体、层次清晰、语言简明的应用文体9.机动课(2学时)基本要求:复习答疑 四、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大学语文实验教材》(自编)2.参考书:《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现代通用应用文写作教程》,赵玉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五、课外学习、作业习题等要求1.教材中讲读篇目以外的课文作为泛读篇目,由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学完成。

2.将网络课程学习纳入平时成绩,占20%。3.布置课堂讨论发言题,通过找寻搜集资料撰写学习笔记,积极准备课堂讨论,每位同学一学期至少课堂发言2次。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本课程总评成绩(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根据作业、课堂发言、网络学习、出勤等情况综合评定,其中作业20%,课堂发言30%,学习笔记20%,网络学习20%,出勤10%。

七、本课程特色(1)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围绕每一单元的主题,将演讲、辩论、即兴发言引入课堂,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结合应用写作要点,通过分阶段布置写作任务,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2)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

变传统语文课堂逐篇精讲为“以一带十”,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将更多信息带入课堂,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联系起来,扩展课堂有限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认知视野,加深其认知深度。(3)在教学方法上,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组织课堂活动等)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通过共同辨析、质疑、引导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7.孙昕光《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汉语与汉字(4学时)[1] 汉语的优势[2] 汉字的表意特性[3] 汉语语法特点基本要求:①了解自己的母语,激发学好母语的热情; ②运用汉字象形表意的特性,正确使用汉字。

③认知汉语语法特点,养成创作优质汉语的意识。 2. 大道与术业(4学时)※[1]《礼记·大学》[2]《盗亦有道》[3] 语言的概括能力基本要求:①解读《礼记·大学》,理解大学之道的真正内涵;②通过对“道”“术”辩证关系的思考,寻求自己的大学之道,人生之道。

③用简明的语言对阅读材料进行概括3.远行与回归(4学时)※[1]《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2]《“穷途”与“歧路”》/鲁迅[2]论述的层次与条理基本要求:①解读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主题——理解青春期的种种苦闷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会遇到的人生课题,是通往人格成熟和精神成人的考验;②“出门远行”拓展阅读, “在路上”文化内涵解读。③学会增强语言表达条理性的几种常用方法4. 自知与他知(2学时)[1]《自画像》[2]《世说新语》二则[3]语言表达的简洁明白基本要求:①审视自我的意义所在;②如何审视自我,进行讨论和写作实践。

③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撰写富有个性的自我简介5.刹那与永恒(4学时)※[1]《诗经·蒹葭》 [2] 《当你老了》/叶芝[3]语言表达的通顺连贯基本要求:①结合大量文学作品,了解爱情的表现方式;②通过对古今中外爱情经典作品共性的解读,思考刹那与永恒的人生命题。③增强语言表达通顺连贯的意识,学会语言连贯的几种方法。

6.相濡与相忘(6学时)※[1]《三年之丧》[2]《兼爱》[3]《相忘江湖》[4] 论证的说服力基本要求:①了解仁爱是一种超越文化、超越国家、超越历史、超越民族的普世的情感。比较深入地理解孔子的“仁”与“礼”;②联系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思想(儒、道、佛)和世界上的宗教精神,阐释仁爱的精神内涵。

③掌握几种论证方法,使论述内容充实更有说服力7. 传统与现代(6课时)※[1]《易经》节选 [2]《孙子兵法》选读基本要求: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智慧与个人智慧;②学习《周易》《孙子兵法》对现代管理的影响;③通过对《周易》《孙子兵法》》内容与历史的了解 ,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8.写作基础知识(16学时)※[1] 易错字词辨析(2学时)[2] 语言的简明与生动——说明书与自我简介的写作(2学时)[3] 论述的层次与结构(2学时)[4] 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2学时)[5]应用文语言与结构特点——通知、函的写作(4学时)[6]论文通用格式(2学时)[7]应用文中数字使用的规范(2学时)基本要求:①正确规范使用标点符号;②正确规范使用易错易混字词③正确规范书写应用文中的数字④掌握论文的写作格式⑤掌握应用文语体色彩, 会写语言得体、层次清晰、语言简明的应用文体9.机动课(2学时)基本要求:复习答疑 四、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大学语文实验教材》(自编)2.参考书:《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现代通用应用文写作教程》,赵玉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五、课外学习、作业习题等要求1.教材中讲读篇目以外的课文作为泛读篇目,由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学完成。

2.将网络课程学习纳入平时成绩,占20%。3.布置课堂讨论发言题,通过找寻搜集资料撰写学习笔记,积极准备课堂讨论,每位同学一学期至少课堂发言2次。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本课程总评成绩(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根据作业、课堂发言、网络学习、出勤等情况综合评定,其中作业20%,课堂发言30%,学习笔记20%,网络学习20%,出勤10%。

七、本课程特色(1)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围绕每一单元的主题,将演讲、辩论、即兴发言引入课堂,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结合应用写作要点,通过分阶段布置写作任务,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2)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

变传统语文课堂逐篇精讲为“以一带十”,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将更多信息带入课堂,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联系起来,扩展课堂有限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认知视野,加深其认知深度。(3)在教学方法上,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组织课堂活动等)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通过共同辨析、质疑、引导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