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僧志南的古诗《绝句》原文

原文如下:《绝句》宋代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作者: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2、译文: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3、赏析:

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尾二句造语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杨柳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杨柳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在诗人眼中,禅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头,在小桥东边,在老僧心头,在杏花雨中,在杨柳风里,在那沾而欲湿的凉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绝句,就是诗!

2.《绝句》僧志南这首古诗帮我赏析一下

诗名: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3.绝句僧志南的写诗背景

《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作者资料: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书生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他评唐代司空图“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二句说:“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其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书司空图诗》)便明确表现了这一倾向.他的对僧诗书生气的反对,也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赞同.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考察书生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说:“东坡言僧诗要无书生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更直截了当地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书生气在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确,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话,那么,对那种最能反映诗僧生活状态的书生气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认可呢?苏轼诸人的说法其实是要把一切诗歌创作都纳入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中,而抹杀其应有的独特性.这一点,甚至和苏轼本人经常在诗歌理论中所表示的对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宁可理解为是他的一时之言,因为,从他的一些具体作品来看,也是并不缺少“书生气”的.话又回到志南的这一首诗,朱熹称赞其没有书生气,也是从士大夫的立场说的.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书生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

注:朱文公引诗指僧志南《绝句》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复仇00038 2014-10-19

4.王翰的《凉州词》和僧志南的《绝句》的解析

凉州词王 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2.卧:躺.[简析]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5.志南和尚绝句古诗

你好,绝句

志南和尚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原创):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春风春雨,比喻贴切传神,恰到好处,生动传神,为历代激赏的千古名句。

第一句:写的是二月天里,古木林阴处停下小船,系上缆绳,登岸。短篷即小舟。古木浓阴,似为阴郁,然作者笔锋一转,安安当当地系好小船,颇为从容。

第二句:拄藜杖,上小桥,奔桥东去。一句“杖藜扶我”,说明作者并不孤独,因为有杖藜在帮助我。为什么去桥东,结合第一句,和三四句就会明白这是一个转折,因为桥西阴冷,桥东和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另春天为东风,古人以东代表故里天的方向,因作者为踏春而来,所以是到桥东,而非桥西。

第三、四句:沾人衣服,似湿未湿的,是那杏花开时的丝丝春雨;直吹人面而不觉半点寒冷的,是那杨柳树间吹来的微微春风。杏花恬静,春雨如烟似雾,杨柳娇柔,春风如光似梦,这正是早春二月给人所特有的惬意和融洽。

笔上功力绝佳,有境界如此,真的让人叹服。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