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经》《诗经》《道德经》《论语》四者之间怎样的关系

我试着回答您。

第一,中华思想源头,不应当是“一源说”,而应当是“多源发生”。

第二,问《易经》《道德经》《论语》哪个更基础,哪个是高端?是不恰当的提问。同样,也不能仅仅把《易经》归为发现宇宙和人生奥妙的唯一宝典。

第三,《易经》和《道德经》当然有对应的,但不能等同。如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又如, “天”、“地”在《易》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释为“乾”、“坤”和“无”、“有”,但不能等同。

第四,《易经》乃是“中国自然科学”的源头,《诗经》乃是“中国社会科学”的源头。

在其下面,《道德经》是“中国经济学”的源头。《论语》则是对“三源头”的学科梳理与规范,是为“中国逻辑”和“中国方法”的总纲讲义。

————归结起来说,把它们和马克思《资本论》联系起来,是讲的“事的科学”。实际上,

中华典籍就是把物的科学和事的科学严格地区分开的科学,这个道理很深刻呦!!有兴趣,可看《保卫——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这是一本比《21世纪资本论》还要好的书,是国学马克思主义版本的历史经济著作!

2.诗经和易经是什么意思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此信息仅为分享之用,我们不排除对您并不适用的可能.另,如此信息侵犯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3.朱熹与《诗经》有什么关系

1、朱熹与《诗经》的关系:朱熹对《诗经》做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解释。

2、朱熹的《诗经》学思想实质上是关于《诗经》的解释学。在中国《诗经》学思想史上,汉、唐《诗经》学是重章句训诂的解释学。到了宋代,《诗经》学解释表现为由汉、唐重章句训诂向重义理阐发的转型。朱熹的《诗经》解释学在坚持宋学方向的同时又不废汉学,故他的《诗经》学思想,是多维的《诗经》解释学。

3、《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4、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1]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4.孔子与诗经的关系

孔子与《诗经》摘要: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入手,试着分析孔子与《诗经》关系,进一步挖掘《诗经》与孔子之间的内在道德文化联系,从而对中国几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个简要的阐释。

关键词:孔子 《诗经》 文化传承 道德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对于每一个读到先秦文字的读者来说,孔子和《诗经》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重要符号。《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赋予了我国文化的源头的美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经》甚至可以与西方人的《圣经》相媲美。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与《诗经》已不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符号问题,它们都已上升到了中国的文化层面,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乃是整个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继承。

如果说《诗经》和《周易》代表了前一个时代,而战国勃起的诸子百家哲学与散文代表了后一个时代。孔子恰恰处在这两个时代的转折时期。

孔子对于《诗经》“述而不作”的做法,进一步说明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只是删定。孔子一方面在不自觉地,部分地继承,运用先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吸取《诗经》各种美学价值,同时却也在愈来愈理性将《诗经》进行切割,分类,从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诗经》。

孔子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对《诗经》,这部中国文化的源头进行了自觉与不自觉传播和继承。同时,文学进程,从来都是和民族心理,民族思维,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

文艺的发展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它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相适应,是这一时期民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感性显现。《诗经》是西周、春秋时处于孕育、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的社会和精神风貌的结晶,是这一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

孔子正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大流的价值取向,建立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华文化的生命特征,也就是文化生命,主要体现为“仁”。

中华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仁,将宇宙人生融为一体。

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倡导仁和礼的统一思想,被李达五在了四个层面的深刻的阐明:第一, 以“君君臣臣父子父子”,“天地君亲师”为核心的血缘伦理基础;第二, 以持中、保守、内向、克制、忍让,即“温良恭俭让”为标准的心理基础;第三, 以忠孝节义为宗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的人道主义精神;第四, 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个体人格。(1)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2)的说法,实际上是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

学礼,懂礼,行礼,护礼,就是儒家君子的责任与风度。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

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

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的政治标准。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

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再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堪称中国边塞诗的。

5.麻衣神相与周易有何关系

周易即《易经》,《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

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而《易经》和《麻衣神相》没有关系,应该是独立发展的。

历史上在《左传.周书》中已经有关于相术相士的记载。实际上通过大量的资料文献记载可以确认早在春秋时代我国相术就已经开始发展,并且建立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当时相人主要是根据一个人的长相、声音、气色等外在情况得出某种结论。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麻衣神相》出现在宋朝。《麻衣神相》所阐述的相术方法并不是以周易为基础。

所以无论从相术的发展历史上看,还是从《麻衣神相》出现的时间看,《麻衣神相》和《易经》都没有关系。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