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女《诗经》阅读答案,诗歌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吴刚的怨诉》
无尽的盈缺,无尽的恶心,
上天何时赐我死的荣幸?
咫尺之遥却离得那么远,
我的心永远喊不出“如今”。
瞧,地上的情侣搂着情侣,
燕子返回江南,花红草绿。
再暗的夜也有人采芙蓉。
有人动辄就因伤心死去。
可怜的我再也不能幻想,
未完成的,重复着未完成。
美酒激发不出她的形象。
唉,活着,活着,意味着什么?
透明的月桂下她敞开身,
而我,诅咒时间崩成碎末。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张掖,十万芦苇从《诗经》里
试题答案:小题1:写出戈壁滩的苍茫荒凉,(2分)为后文写罕见的湿地做铺垫,与后文湿地的绿意盎然,生机蓬勃形成鲜明对比,(2分)突出湿地芦苇给人的惊喜,振奋和美感。
(2分)小题2:(1)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芦苇生机蓬勃生长旺盛的特点.(1分)表现了对芦苇昂扬向上的生命状志的肯定和赞美。 (1分)(意思对即可)(2)张掖人恢复湿地,爱护湿地,(1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所以生活必定是幸福美好的。
(1分)(意思对即可)小题3:特点:①繁多,茂密②碧绿,肥硕③生长旺盛,气势蓬勃(4分)写《诗经》芦苇的作用:对比,反衬,突出湿地芦苇的肥壮,生长旺盛,长势凶猛,富有生命力。 (2分)小题4:①对大自然之美的喜爱,迷恋,赞叹。
②对自信,昂扬,奔放不羁,强大的生命的热爱和赞美。③对人保护生志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肯定和赞美。
3.【横穿《诗经》的河流阅读答案,急用】
1.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答:2.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1)第二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为什么会“贫血”?答:(2)文末最后一段划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答: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参考答案1.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2.(1)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2)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这样写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3.作用: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②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像空间.4.A D(B.“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否定和厌恶”言之过重;E.“如”字以下例举的那些语句有的并不晦涩.)。
4.怎么阅读《诗经》
阅读《诗经》,我们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手法与节奏上。古人说《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与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创作手法上的分类。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
”“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为比,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章,以河洲上雎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偶,这一类诗是“兴”的作法。《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例外。
《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敝”和“还”是一言的。《小雅•祈父》云:“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召南。
江有汜》云:“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前四句都是三言的。 《召南•行露》云:“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的。
《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大多数。
《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周南•麟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末句用“兮”字;《召南•摞有梅》的“摞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则间一句用“兮”字。
以全部《诗经》而论,虽然“兮”字调只占极少数,但还是可以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兮”字调的痕迹来。
5.秋天的“诗经”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形式:结构上,卒章显志;修辞上,使用比喻(或者“移用”),将人生和文字的简单纯净比成“秋天里的一棵树”,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
内容: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都应该像秋天的树一样,褪尽繁华绚丽,追求简单、纯净,如此,方能成就生命的超拔脱俗,也才会有开阔明朗的生命境界。
2、以动写静,刻画了秋天的静谧自然,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喜悦之情,突出了作者敏感细腻的情怀。
3、语言简洁朴素,细腻生动。比如将节气和植物比成一对恋人,富有情趣;而写收割后的稻草依偎在一起取暖,则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这些细腻的描写,显示了作者简洁纯粹、沉静从容的创作观和生活态度。
6.《王彦与八字军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彦与八字军徐梦莘王彦既得卫州新乡县,即传檄州郡。金人以为大兵之至也,率数万众薄彦垒,围之数重,矢注如雨。
彦兵寡,且器甲疏略,疾战,辄不利,彦决围以出,其众遂溃。 金人见彦所乘甲马独异,复尽锐追击;彦与麾下数十人驰赴之,所向披靡。
转战十数里,弓矢且尽,会日暮,得免。他将往往复渡河以还。
彦收散亡,得七百人,保共城县西山。常虑变生不测,夜即徙其寝所。
其部曲曰:“我曹所以弃妻子,冒万死以从公者,感公之忠愤,期雪国家之耻耳!今使公寝不安席,乃反相疑耶?我则非人矣!”遂皆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其诚。 彦益自感励,大布威信,与士卒同甘苦。
未几,两河响应,招集忠义民兵首领一十九寨,十余万众,绵亘数百里,金鼓之声相闻,倡义讨贼者皆受彦约束。禀朝廷正朔,威震燕代。
金人患之,列戍相望,时遣劲兵,扰彦粮道。彦每勒兵以待之,且战且行,大小无虑数十百战,斩获酋领及夺还河南被虏生口,不可胜计。
王彦在西山聚兵,既集,常虑粮储不继。一日,尽发军士运粟。
会奸人有告虏帅者,金人乘虚,遽以大兵薄彦垒,彦率亲兵乘高御之。众稍却,彦大呼贾勇,士众力战,且以强弩飞石齐发,金人方稍退。
金人有死者,皆以马负尸而去。自此金人布长围,欲持久困彦,彦绝馈运者旬余。
彦檄召诸寨兵,大至,金人乃遁去。《遗史》曰:“时金人锐意中原,特以彦在河朔,兵势张甚,未暇南侵。
一日,虏帅召其众酋领,俾以大兵再攻彦垒,酋领跪而泣曰:‘王都统寨坚如铁石,未易图也!必欲使某将者,愿请死,不敢行。’其为虏所畏如此!”(节选自《宋文选》)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且器甲疏略 疏略:粗糙简单B.其部曲曰 部曲:部下委屈地C.皆受彦约束 约束:限制,管束D.大小无虑数十百战 无虑:大约,总共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彦英勇善战的一项是(3分) ( )①疾战,辄不利,彦决围以出 ②彦与麾下数十人驰赴之,所向披靡③彦每勒兵以待之,且战且行 ④彦大呼贾勇,士众力战 ⑤彦檄召诸寨兵,大至,金人乃遁去 ⑥王都统寨坚如铁石,未易图也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彦在攻得新乡县后就把号召抗金的文件分送到各州郡去,金人以为宋朝大军已到,于是率领几万人包围他的军队,箭如雨点般射向王彦阵地。
B.新乡失利以后,失散的将士渡过黄河回到了王彦身边,为了向王彦表示忠诚,都当着王彦的面,在身上刺下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C.后来王彦领导的抗金力量越来越强大,其士众多达十多万人,他们拥护宋朝,倡导抗击金人保家卫国的大义,在北方声势浩大,威震燕代地区。
D.王彦领导的“八字军”英勇奋战,威名显赫,让敌人闻风丧胆,甚至在虏帅派遣将领进攻王彦之际,敌酋居然宁可受死也不敢与王彦交战。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金人见彦所乘甲马独异,复尽锐追击。 (3分)译句:▲ (2)遽以大兵薄彦垒,彦率亲兵乘高御之。
(3分)译句:▲ (3)时金人锐意中原,特以彦在河朔,兵势张甚,未暇南侵。 (4分)译句:▲ 参考答案:5.B(“部曲”应解释为“部下”)6.C(⑤“金人遁去”是因为“诸寨兵大至”,⑥是酋领说的话,两句都不属于“直接表现王彦英勇善战”的内容。
)7.B(“当着王彦的面,在身上刺下了”理解有误,应该是“在脸上刺字”。)8.(1)金人看见王彦所骑的披着铠甲的战马独特而与众不同,又尽出其精锐部队(或“又尽奋其锐气”)追击王彦。
(3分。“甲马”“尽锐”各1分,语意通顺1分)(2)金人立即率领大部队逼近王彦的阵地,王彦率领卫队登高抵御敌人。
(3分。“遽”“薄”各1分,语意通顺1分)(3)当时金人执意进攻中原地区,只是因为王彦在黄河以北,兵力强大得很,(才)没有机会向南侵犯。
(4分。“锐意”“特”“未暇”各1分,语意通顺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