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张承辉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2022看认知天性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2022看认知天性读书心得体会1

最近在微信读书上看完《认知天性》这本书,颠覆了我以往对于大脑科学、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策略的固有见解,得到了一些启发与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认知天性》这本书是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通过长达10年的团队实验研究,并由作者彼得·布朗编纂的认知心理学读物。书中通过科学研究提出了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了人类普遍的学习规律,并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了最有利于大脑“学习”的认知法则。

学习不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情,我们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的心思越多——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或是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的记住这个概念。到目前为止,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反复阅读,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学习方式。与反复阅读这种固有的学习方式相比,回想事实、概念和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学习。书中的研究告诉我们,重复式的集中练习只会让大脑产生“已经学会”的假象并出现学习疲劳,从而无法产生长久记忆,也达不到真正的精通。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检索,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会有长久的记忆,记忆的效果也越持久。

多数人认为,频繁的集中练习是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的不二法则,但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只有当练习被分散安排在有间隔的练习中时,才能产生更长久的记忆,也更有效率。间隔练习可以使知识储存的更牢固,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学用,培养成长型思维,将平面的知识加工形成复合型知识,使我们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心智模型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大脑的一款“应用程序”,这款应用程序是动态发展的,过去成功的经验塑造了此刻的思考和行动方式,而未来生活中会出现更多的成功经验,辨别提取他们的一般规律并灵活应用,将会构建动态发展的心智模型。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和学习风格,将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

2022看认知天性读书心得体会2

本周读《认知天性》,印象最深的有两个词,一个是“集中练习”,一个是“穿插练习”。“练习”这个词我们太熟悉了,大到中高考,小到家庭作业、课堂练习,一道道练习题都失败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练习”,本质上都是对知识的检测和运用。前几章内容提到检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检测是正规严肃的练习,经常参加测验的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更高,检测的分数也是师生最为关心的,而平常的练习呢?我们该如何运用?

作者认为:“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有间隔地安排练习,虽然感觉上成效没那么显著,但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你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一些遗忘,让你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回忆学过的概念。这样做不是要让你产生领悟的感觉,你没意识到的是,正是花费了更多的心血,学习成果才变得牢固。”正如弹簧一样,需要张弛有度,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是为了刺激人的大脑,从而更好的记忆知识。举个例子来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知识点已经让学生反复背记过了,每次问总能回答的很好,某次课堂检测,让学生写出答案,结果学生自己都很惊讶,他们或是粗心掉字了,或是写错字了,这样的政治概念是不能有改动的,所以显然不能算对。经过这次失误后,后几次抽查都没有在发现问题。隔一个星期后的一个测试,第30题的第一小题又考到这个知识点,没想到还是有五个学生错了,看着学生一脸复杂的表情,对应《认知天性》里的观点,的确是有道理的,有些知识点不用天天重复练习,隔段时间练习或检测一次,学生受到的“刺激”会更深,正如作者所说:“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2022看认知天性读书心得体会3

七月份的读书主题是认知天性,让我很容易想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是老师讲了同学听了就掌握了吗?作业到底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教学与自学到底应该什么比例?

这些问题,我是直到教了两年多的书之后,才能有所回答。

首先近两年来,第一个感悟就是,初来当老师的都太喜欢教了,太喜欢讲了,恨不得把每个知识点从头到尾分析的彻彻底底,什么都想讲,结果,拿小学英语来说,考试大纲只是要求学生会说会理解,对话句子,你看你把例句解释的清清楚楚,不给学习练习,朗读的时间,讲的太多又有何用,难道真的是老师讲了,学生就会了,根本没有这个因果关系。根据认知关系 ,一个知识,必须有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教师的讲解,课文的内容和音频视频,可以理解为一种输出,学生根据学习模仿,听讲,练习,建立了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之间的关系,再然后通过活动或者习题的方式展示表达出来,才算真正建立了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之间的关系。所以过了很久才明白,为什么小学英语要设计那么多游戏,设置两人一组对话,设计分角色表演,都是建立知识输入输出之间联系的方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占据了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咦,这岂不就是新时代课改对于教师的要求吗?

所以即使到了现在两年多了,我已经学者在改变教学风格了,然而仍然没有做到最好,不过我已经认识到了,在19年下学期教学三年级下学期英语的时候,我作为双师课的主班教师,只是让他们上好双师课,检查他们的背诵唱歌,记忆单词,讲解作业 ,轻轻松松,在期末居然考出了好成绩,从而我自己从实践中发现,就是这个真理。

2022看认知天性读书心得体会4

这是一本解决学习问题的书,能够解决记不住的问题,能让学习变的更加轻松、科学并很快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幅度提高成绩,所以这本书很重要。

这本书里讲,心理学家经过测试发现,反复的阅读,对我们来讲几乎是白费力气,因为持续的阅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似乎记住了的错觉,尤其是你在本子上画,画各种彩色的线条,画完后你就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记住了。

教育学家配合心理学家做了反复的测试,第一组人就是不停的读不停的读,第二组人是读一遍,读完一遍以后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一遍,最后把这两组人放在一起测试他们的结果就发现,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一遍的人,比那个连续读10遍的人记忆效果好得多。那么比这个过了两个星期再读一次,记忆效果更好的是什么呢?是考一次试,只要你给他一个检索的机会,让他拿大脑使劲地回忆一次,一个小小的考试,就能大幅地提高记忆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个东西叫元认知,就是你对于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叫做元认知。我们的元认知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即使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拼命地记笔记,拼命地画下划线,拼命地反复阅读。

心理学家讲,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这样的重复呢?就是因为这种东西不会带来挑战。什么东西会带来挑战呢?就比如你读完一本书,拿一张白纸把这本书重新写出来,这很挑战。就在写的过程当中,你的大脑要经历痛苦,要经历那些想不起来的部分。想不起来怎么办呢?想不起来使劲想想,使劲想想的过程当中,可能想出来了,可能没想出来,这都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前提是先不看书在那仔细地检索,这个过程在这本书里有一个名词叫作检索,为什么大量的老师和学生都反感检索,就是因为检索会带来痛苦。

书中举了个学习跳伞的例子,因为这个学不好就会死,这件事情不能出错。你不能一上来就让你去跳,所以必须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又是科学的方法,让你学会跳伞。学跳伞的是个女孩,叫米娅,跳伞学习过程中,第一个原则就是,学生不允计带笔记本,读后感也不允计做笔记,只只需要倾听,观察,在心里演练以及执行,在跳伞学样这个地方,测验是最主要的授课工具,而且测验时刻都在进行,通不过,就会离开。翻滚式跳伞着陆,在军事术语里叫PLF,就是你只要一触地,你可以朝六个方向翻滚,你这取决你你飘落的方位,地形,风向,以及你在触地的时候是否摆动等等瞬间的条件,一开始的时候,教官会让你站在一个沙坑里,有人给你解释并且演示这个PLF的动作,然后轮到你尝试的时候,你就不停地翻滚,然后一周以后难度加大,你要从离地两英尺高的平台上,往下跳,这时候你就算学不好,也不会出现生命危险,再往后,测验会变得更加困难,你要攀到离地数英尺高的滑索上,抓住头顶的T型把手,滑到降落地点,然后在那个时候松手,落地,完成翻滚。

再往后,你要爬到十二英尺高的平台上,在那儿你要练习穿戴背带,和战友相互检查装备,并且从一扇模型机舱门中跳出来,和真正的跳伞一样,身上还有提拉的带子等等,然后沿着滑索悬空下滑,最后是教官,而不是你本人,拉开滑源,让你从两三英尺的高度落下来,这时候你就可以随机练习翻滚,涉及各个方位,再接下来,你要爬到34英尺高的跳伞塔上,然后练习从飞机上跳出来的所有动作,体会从高空滑降是什么感觉,如何处理设备失灵,如何携带沉重的作战装备伞降,这时候你会以一名伞兵的身份登记,加入一个30人的队伍,在空投区上空进行大规模伞降。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人学习一个新东西时的三道功序,一、编码;二、巩固;三、检索。

2022看认知天性读书心得体会5

心理学家将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为:编码(获得信息)、存储(将信息维持一段时间)、检索(以后使用信息)。只要你成功地记起某事,这三个阶段就完好无损。遗忘(或者说出现失败记忆——检索某事时发生的错误“记忆”,却认为它是正确的)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阶段。

今天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是流体智力,指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两种智力共同作用,让我们能够学习、推理并解决问题。人在一两岁时,突触的数量会达到顶峰,比成年后的平均水平大约多出50%。之后,突触数量的增长会比较平稳,直到青春期前后。经过了青春期的爆发增长后,大脑有一段时间会去除突触,因此突触的数量开始减少。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这时,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

2022看认知天性读书心得体会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