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特产(江阴第一特产——马蹄糕)

说到江阴特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马蹄糕,金黄油亮,酱色的,就像放大了的花。花朵点缀着芝麻、瓜子、核桃仁嵌在花蕊里,油重糖重。菜籽油特有的香味,烘焙后混合着浓郁的芝麻香、枣泥香、蛋糕香。刷上独特的焦糖酱后,酥饼的粘性增强。

小时候在文横桥头前进食杂店看书时,总会被店前食品糖果厂运输车搬来的马蹄糕香味吸引。我忍不住从积攒的买漫画书的钱里掏出几分钱,问同学借了一张小粮票去买大餐。其实也不算大餐,因为这个马蹄糕一开始要拍两下,然后再拍两下。然后根据剩下的三两瓣形的四分之一饼,把馕的花瓣分开,再细细品味马蹄糕的独特味道。这样吃的话,一个蛋糕可以吃一上午或者一下午,前提是不能藏在学校里,因为马蹄糕的致命气味是用练习纸包着的,气味还是会钻进贪吃昆虫的鼻子里。此时此刻,你是不可能一个人吃饭的。幸好你没有被报告给班主任。几个朋友偷偷抱着我,躲在校园的角落里分享食物。三下五除二,想吃一下午的计划空。想着买漫画书的那一天,又要推迟了。我感到一千个遗憾和一万个遗憾。不过,吃过的同学都得到了安慰,精神焕发。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还会抱着他。

马蹄糕何时成为江阴特产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明清以后,由于宋朝商业繁荣的影响,许多小吃、面食大量涌出,给当时繁华的江南带来了丰富的食物。认为马蹄糕是那个时期出现在江南的一种来自北方的面食。现在江南、苏中的金刚虎爪、金刚肚脐等面食,就是马蹄糕的祖先。

虎爪

北方马蹄糕

金刚肚脐

但这些面食到了江阴,在口味的创新和重油酥重糖上得到了全新的升级,赋予了它当地人的口味和当代宫廷的审美,并赋予了它一个鲜明的清朝名字——马蹄酥,因为清朝一直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在我看来,如此精致的蛋糕看上去就像一朵盛开的格桑花,甚至没有一丝马蹄铁的感觉。可以肯定的是,清代盛行的马蹄糕,到了民国又有了新的创新,原来的马蹄糕完全被今天的马蹄糕取代了。而是它的主人是江阴有名的稻香村。

稻香村的主人叫程,是江阴武进交界的焦店人。1880年,他在城东安利桥的江边开了“姑苏稻香村”食品店。商店在食品店的前面,作坊在食品店的后面。他生产和销售各种茶产品,包括他的马蹄糕。但是,马蹄糕到了他的手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做的马蹄糕又软又甜又油。是江南重要的米码头和布码头。南来北往的客人都会路过稻香村,于是稻香村特有的马蹄糕不胫而走。慢慢的,江阴人走亲访友都要带两块马蹄糕。尤其是民国时期,很多江阴人到上海发展,来到上海,马蹄糕是他们必带的土特产。上海滩已经认可了江阴的马蹄糕,还不错吧?那一定是江阴的第一土特产。马蹄酥由此登上了江阴特产的宝座。

反正在我们这个时代,吃个马蹄糕肯定是最幸福的事了。得益于小时候的学习活动,我有幸带了一小群同学去食品糖果厂学习。这真是一件幸事,因为我们要去做马蹄糕的工厂。还有吃不完的马蹄糕,吃不完的蛋糕,都是其他群体羡慕的对象。当然,吃了也吃不出什么,但是马蹄糕的香味就够了。其实进门的那一瞬间味道就很好,进了车间就没什么味道了。我看到了马蹄糕制作的全过程。

做马蹄糕和做大饼油条原来是一个调子。一张大桌子上,穿着白大褂的厨师熟练地揉面、搓条、挑面、馅、压饼、切花纹、涂糖浆、撒芝麻。最后,他还不忘在饼的中央压上两个核桃仁,或者撒上几颗西瓜籽配肉。动作流畅如流水,七八个男女主都笑了。我们是年轻人,做不了马蹄糕这种技术活。我们只能在旁边的一张桌子上包衣服换糖果,心想,怎么才能把马蹄糕做的和馅饼一个调调?

看看搪瓷盆里白花花的糖的水汪汪的东西,怎么用大刷子刷。老石从搪瓷杯里抓了一把芝麻,让一个白色的胚芽均匀地沾满了芝麻,却有一把刷子。另一位大师想要独一无二。他拿了一把刀,一边说笑话一边踢。白色的蛋糕上有菊花状的痕迹,形状均匀。不比画画的爸爸差。我不禁佩服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老师傅。据说江阴马蹄糕做好还有一个重要的诀窍,就是面团的水碱是否到位,这是面点师的本事。

他们做完饼后,一个师傅推着一个深色的烤箱,里面放着层层马蹄糕,烤箱进了大烤箱。很快,奄奄一息的马蹄糕的香味就出来了。我们这些“红卫兵”,当然不能长得像贪吃的虫子,但是主子们早就知道我们的心理,蛋糕不能吃,因为最难吃的蛋糕是不让员工吃的。这是规矩,师傅告诉我们从这一点开始,门口的手推车和三轮车早就等着把马蹄糕等食品送到城里各个杂货店了。当这一切结束后,员工唯一的福利就来了。剩下的残疾人马蹄糕、碎马蹄糕、烧焦的马蹄糕都可以买,不用交粮票。其实焦了的马蹄糕很好吃,焦糖烤的暗红。而我很幸运,在一个月的学习中,有过两次这样的好转机。当然,到了学校,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吃马蹄糕有多累,真的是让全班羡慕无比的事情。

高中毕业后,江阴的马蹄糕好像一直都不像样,要么硬的没有任何酥皮,要么没有那种独特的香味和酥脆的口感。所以,再也没人吃江阴的马蹄糕了。自然,做江阴的特产真的很难。好客的江阴人也不是小气量,一直以来都很大方热情。没人做好,做不出来,真的很尴尬。

突然有一天,传来消息,西门洋桥下来了一个糕点师傅,他做的马蹄糕非常好吃。我尝了尝,味道真的很像童年。我赶紧买了,给在南京的哥哥哥哥尝尝。结果一致认为很好吃,小时候的马蹄糕又回来了!于是我心血来潮想了很多点子,希望把江阴最好吃的马蹄糕做得更大更好。我可以去看看简陋的商店,里面人很多。皇帝女儿不愁嫁,老板忙。我为什么要烦恼?只要江阴的这个无形资产不流失,就是好事。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