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三要素(掌握这种三要素写作法)

不知道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五音唱功挺全,但唱功就是缺乏特色和韵味;厨艺过关,各种食材运用娴熟,但能做出的菜不够香,不够好吃。…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写文章也是。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都能做到句子通顺,有时候还会用一些好词好句。但他们写的文章,总有那么一点点意思,只能“规规矩矩”,而不能惊天动地。

其实,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能不能写在读者的心里,往往不取决于措辞是否优美,而取决于作者是否找准了切入点,使用了正确的“描写方法”。

在此,基于对优学霸的采访,给大家介绍一下“三要素写作法”。

三要素写作法中的三要素是指:

精神特质:人格魅力,或“可信度”

悲情:情调,或称“情感”。

逻各斯:理性诉求,还是“逻辑”

这个方法的精髓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果你想做一场精彩的演讲,或者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三要素的应用必不可少”。

第一,可信度

可信度高很多时候是加分项。只有可信可靠,才能说服别人,获得认可。写文章也不例外。作者必须让自己和自己的话足够可信,文章才能站得住脚,才能赢得大众。也就是说,写作一定要用“风气”,才能让读者信服。比如我们想了解更多东非原始部落的文化习俗。现在有两篇文章可供选择。有一篇文章的作者没去过非洲,只在资料收集上下了很大功夫。另一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在肯尼亚的一个部落做了三年的社会调查。两位作者谁更可信?

所以,在撰写某个话题/领域的文章时,提高可信度的一大途径就是树立作者的可信度,让读者对其坚信不疑。除了直接提高作者的可信度,还要从策略上提高观点的可信度。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引用足够的高质量的例子和数据。另一种提高可信度的方法是引用名人的话。

第二,情感。

和可信度一样重要的是情感,也就是说,写文章的时候,一定不能少了情感。在阅读和说话中,我们应该“充满情感和声音”,写作也是如此。清汤寡水不“拿心”,就像做菜不好吃,演戏不生动一样。如果言语带有感情色彩呢?

在文章中加入恰到好处的情感,就像在烹饪中使用恰到好处的调料,使菜肴更加美味。在渲染情绪的时候,一定要适度,不要夸张。

第三,逻辑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逻辑是对思想的分析”,可见逻辑的重要性。

逻辑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这里就不展开了。通俗地说,无论是演讲还是写作,要想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讲得有条不紊,以理服人,就不能失去逻辑。解释“逻辑”本身就有些抽象,那么写文章“缺乏逻辑”是一种什么样的做法呢?“跳过”是典型的逻辑不严密的表现,而逻辑上“跳过”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做了一个错误的假设,即读者和自己一样,有与论点相关的背景信息和常识,这样的作者在写文章时会直奔主题,忽略必要的阐述。

很多人在写作中经常犯的另一个错误是“逻辑不一致”和“论据与实例矛盾”;本来想说A好,但有意无意说A坏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要避免这些问题,首先不要怕麻烦,不要偷懒,写之前先做个提纲。毕竟,我们不能把它写成一章。如果没有想清楚就开始写,可能会出现逻辑混乱、内容偏差等问题。无论是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文学创作还是非小说类的描述,建议大家都认真整理一下纸上的提纲,做好规划: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是什么?

有几种说法。它们是什么?

如果你计划文章的布局,哪个论点在前,哪个在后?

如何开始,如何结束?

除了文字轮廓,还可以做一个更直观的图形轮廓。

保证逻辑缜密的第二种方法是,在写作前收集所有的写作材料,然后逐一评估,选择最能支持文章论点的材料,舍弃不太重要的和可能与写作内容有逻辑矛盾的材料。无论是写短文还是写论文,建议你在动笔前至少花十分钟的时间,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审视”,只保留最严谨、最有说服力的。

最后推荐电影《愤怒的12个人》,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三要素在写作和谈判中的重要作用。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