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足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示力和词人的才干。小词借宿酒醒后讯问花事的描述,弯曲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爽,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画写词时光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奇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毕竟的抵触心理,描绘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答复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薄形成比较。“试问”的成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答复却让词人觉得非常意外。原来认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必定凋零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肠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产生的变更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觉得困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稀疏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庞杂的神色口气,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气象的推测与断定,口气极当。因为她究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定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义,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究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情感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答复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取代叶,“红”取代花,是两种色彩的比较;“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分而旺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零稀疏,是两种状况的比较。原来平平凡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颜色鲜明、形象活泼,这实在是语言应用上的一个发明。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失,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讯问花事的描述,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境,充足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酷爱,也吐露了心坎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感的描绘栩栩如生,以对话推进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