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泥鳅养殖日常管理五步曲)

泥鳅因其营养丰富而被称为“水中人参”,因其味道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泥鳅养殖也发展得很好,能发大财。现在我给大家介绍泥鳅日常养殖的五个关键步骤,具体如下:

1.池塘选择要点

养殖场要找最近的水源,方便加水。池塘大约80-150厘米深,50-120厘米深。池塘底部最好有15-20cm的淤泥,这样进出水方便。为方便鱼塘管理,池塘大小以2-10亩为宜。

2.池塘消毒和天然饵料的培育

在放养的前2周,池塘的消毒非常重要。对池塘进行消毒,可以清理池塘中的杂鱼、蛙、蛇、虫、鼠、蚁,让泥鳅在安全空的房间里生长。放养的前2周,全塘每40kg撒生石灰,是为了清理塘内的鱼、蛙、蛇、虫、鼠、蚁,让泥鳅在安全空的房间里生长。三天后,将干燥无霉变的玉米秸秆、水稻秸秆等秸秆用10号铁丝扎成直径40-50厘米的秸秆捆,在池塘中浸泡10天左右,使鱼塘中产生藻相。同时,有机肥的施用使得鱼塘中出现大量浮游微生物。

3.防止天敌的栅栏网。

泥鳅的天敌是影响泥鳅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泥鳅的主要天敌有:罗飞、池塘生鱼等凶猛鱼类;青蛙在池塘产仔,蝌蚪与泥鳅争食,影响泥鳅的生长速度;蛇、老鼠、蚂蚁吃泥鳅;吃蜻蜓、泥鳅苗等。因此,围网可以阻止泥鳅的天敌进入池塘,可以提高泥鳅的成活率。

育苗前15天要进行围栏,池塘周围要用高约1米的网,防止蛇、鼠、蛙等天敌。同时,在水面上种植一定数量的水葫芦,运用“水培学”原理,保证泥鳅的生长发育。

4.种子放置的注意事项

泥鳅应健壮,大小均匀,体长4-6cm。苗木过大,苗木运输损耗增加;苗子太小,影响泥鳅的成活率。鱼苗到达繁殖地后,泥鳅要先适应水温,再将鱼苗放入池塘。根据各大养殖点的实际情况,杂交泥鳅苗种密度为8-20万尾/亩,台湾泥鳅苗种密度为6-8万尾/亩。同时,有条件的鱼塘可以扩大头鱼、扁鱼、鲫鱼等混养。以提高养殖效率。

5.饲养管理

鱼苗放入池塘前,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浮游微生物,可以作为泥鳅进入池塘的天然饵料。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应饲喂人工配合饲料。泥鳅属于直肠消化鱼,所以食量少。因此,人工配制的饲料应进行发酵,使泥鳅消化更顺畅,减少肠炎的发生。一般每天5:00-7:00,18:00-19:00喂一次。每次喂食都要在固定的地方进行,每隔15平方米设置一个喂食盆。每2小时开一盆为宜。如果2小时内把饲料全部吃完,第二次喂食会适当增加饲料。

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水质的观察,做好日常的鱼类保健工作。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