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随着传统汉服的积极跨界,汉服的实质属性走向多元化,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民用汉服”和“道具汉服”两个方向,目前的现状是道具化的汉服占领了大众对汉服的重要印象,这种印象上的严重失衡,在必定水平上限制了汉服社团的破圈后果,因此须要强化汉服的“民用”属性,把汉服还给观众,加快汉服社团的“破圈”过程。

一个新形势:

汉服的属性走向多元化

01

汉服复兴活动,最初阶段根本只寻求“民族服饰”这个单一属性,在推广这个单一属性的进程中,汉服界积极与社会各范畴跨界合作,包含摄影、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cosplay、网络游戏、洛丽塔、商业演出等等。

这些范畴大多都有很强的演艺娱乐颜色,相比“民族服饰”这个单一属性而言,他们更须要的是层出不穷的新颖感、吸引眼球的夸大后果、超脱现实生涯的穿越想象,换言之,汉服复兴活动不愿望汉服走向奇装异服,而这些范畴最须要的恰恰是汉服的奇装异服后果,也非常热衷于引诱汉服不断超出现实生涯,去寻求更加奇装异服的后果。

久而久之,汉服的“民族服饰”属性,在很多汉服主题运动中都沦为附属位置,而汉服的众多次要属性,诸如扮演古代人物、扮演古代职业、扮演古代生涯、扮演古代风闻、扮演虚拟想象等等,反而在很多汉服主题运动中进入核心肠位,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穿上汉服的重要动机。

我在主观上是很气愤的,但从客观来讲我也知道这是十分合理的。

因为汉服本身就具有多重属性,它是优良的民族服饰,同时也是优良的人类服饰,同时又还是优良的扮演服饰,它不管用在哪里都特殊优良,我只能尽力突出我想表达的“汉服”,而无法雪藏“汉服”这两字本身就有的其它含义,也不能抹掉“汉服”这件衣服的其它功效。

当我彻底意识到,消耗我近十年血汗的汉服社,社员中至少有七八成是演员动机,是冲着借汉服之名理所当然、一本正经享受奇装异服来的,我能做的,只有将已然走向多元化属性的汉服一一区离开来,找到最接近汉服活动的初中、最接近“民族服饰”的那一类,有的放矢地、有针对性地突出和放大,以改良主次颠倒的现状。

两大突出属性:

“民用”属性与“道具”属性

02

这种主次颠倒的属性多元化进程,实际上让汉服走向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向,一个是“民用化”方向,一个是“道具化”方向。

民用汉服,为人民民众所通用,不须要任何知识门槛,只须要根本的生涯常识就能懂得。专指非演绎性、非研讨性的服务于民众日常生涯及家庭礼仪的汉族传统民族服饰,重要由便装、正装、盛装、仪装四类汉服组成,分离用于日常休闲、主要会见、家庭庆典、人生礼仪四种主流场所,制造工艺重视领线美、袖线美、摆线美、裙线美的协调统一、自然灵动,尚用颜色温雅、花纹模糊、质地柔和的面料、里料、辅料,以陪衬汉族特有的流线审美。

而道具汉服,重要服务于少数人的扮演需求或学术研讨需求,知识门槛比拟高,常识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在设计、生产之前,几乎不斟酌实际用处,只斟酌上镜后果。制造工艺存在上、中、下三等,上等货堪比博物馆的文物复制品,部分可以作为“民用汉服”中的仪装礼服或盛装应用;中等货经常在外形上属于“民用汉服”的盛装、仪装级别,但做工和用料所出现的品味和品德又只能够得上便装级别,因此除了拍照表演之外,几乎无处可用;下等货,就是“古装”“影楼装”那一类了。

民用化与道具化,这两种方向在实质属性上早已分道扬镳,但却长期混杂不清,对汉服社团的长期运营,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了以下三种现状。

三种现状

03

(1)“道具”属性占领大众对汉服的重要印象

——汉服社团百口莫辩

“道具化”的汉服,在汉服活动的实质概念里,本应当是从属位置,而今却占领了大众对汉服的主体印象,让汉服与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洛丽塔、JK制服、COSPLAY等等,深深地捆绑了在一起,让汉服与本该同为国粹的旗袍、马褂、中山装、55个兄弟民族服饰等等,远远地域别开来。汉服社团在这种大形势中,想走出娱乐圈,以民族文化、中华国粹的身份得到外界发自心坎的尊敬,阻力非常伟大。

当人们都不知道汉服是什么的时候,你说汉服是什么就是什么。

当人们都知道汉服的时候,你想改正他的思维反而更加艰苦。

我在大学期间开办的汉服社,本来挂靠在历史文化学院,随着道具化娱乐愈演愈烈,我的母校先后把它送给了美术学院和文学院。指点老师直言汉服社的表示让他非常绝望。我对我自己也非常绝望,让学校认为汉服社还是不配留在严正的处所。

(2)汉服“道具化”现象加重社团圈层化

——社员走向观众化

在这种社会气氛之下,普通社员对汉服圈子的依附会更加深入,甚至在社团内部也要非常依附三五成群的小圈子运动,不够活泼的大多数社员,只能以捧场观众的身份加入每一场运动。此时社团运动必需有足够的看点,他们才会参与。这也推进了汉服社运动持续强化“道具表演”颜色,进一步依附吸引观众的方法,而不是吸引民众的方法,来推进社团的发展,保持社团的活气。由此渐渐习惯了只须要捧场和撑场面的观众,不须要有文化主人翁心态的民众,连续地把大多数社员推向舞台之下的观众席。

(3)主角屈居观众席

——社员热忱不久矣

其实每个汉族人都是汉服的主角,但汉服的“道具化”,却把汉服社的大多数人都变成了观众,社团无论在舞台上多尽力,这些本该是主角的人,长期吞没在观众席,绝望、失落、热忱消退,都是必定性的成果。

汉服“道具化”,永远只能让少数人在心里穿上汉服,汉服社团要想连续发展,必需转变主次颠倒的形势,通过强化汉服的民用属性,来平衡汉服“道具化”的过度影响,把汉屈服舞台上和镜头前归还到每一个观众的手里。

四条策略:

强化汉服的民用属性

把汉服还给观众

04

第一条:

明白社团运动定位 · 减少概念混杂

——推广民用汉服or沉浸道具汉服?

如果不能明白全部社团未来到底要走哪种运营方向,至少每一场运动要明白,这场运动的目标到底是要推广民用汉服,还是要沉浸于道具汉服的演绎,如果是前者,就不要涌现道具化的内容,如果是后者,就不要滥用文化复兴的名义。道具确切也是有用途的,但那点用途远远不足以掀起一场社会活动来复兴之,复兴道具,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很幽默的。

第二条:

现代汉服系统本土化

——依据本地习俗建设现代汉服“四用”系统!

现代汉服有便装、正装、盛装、仪装四级运用系统,这个系统框架的具体内容,我以为大可不必全国统一,汉服在各地都有方言,汉族节日在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与大众息息相干的服饰文化,也应当遵守地区颜色。比如我母校的城市,当地几乎只有夏季和冬季,夏季像个火炉,冬季没有暖气,所以汉服系统首先要解决冬暖夏凉的问题,另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五,当地会举办隆重的“西塞山神舟会”,届时在陆地上抬神舟巡游的人、在长江江心护送神舟下水的人,都须要穿着传统服饰,衣服形制须要尽量简便,材料要耐磨并且透气散热,四面八方过来目送神舟的市民,以及在巡游进程祭拜神舟的村民,也须要依据他们的行为需求和心理表达来选择适合的汉服格式。

民族服饰本就应当为民服务,想民所想,这样的一套汉服系统,不论暂时有多么不完美,对改正民众心中汉服印象的后果,也会胜过一百场“道具化”的表演。

第三条:

社团服务对象家庭化

——运动重心从“个人”需求转向“家庭”需求!

汉服社团的运动对象,长期以来都是环绕个人的兴致喜好展开,事实上家庭才是民族服饰的基本单元,如果汉服社团不仅教会个人如何穿汉服,还能斟酌到个人回家之后怎么帮全部家庭穿汉服,那么汉服圈这个“圈子”会不攻自破。随着各年纪层次对汉服的需求被唤醒,汉服市场也会逐渐改良专注于给年青人生产娱乐道具的风尚。

第四条:

要由近及远 不要由远及近

——身材力行,从自己身边做起。

所有理论,在向其它人推广之前,自己要首先尝试,尤其是汉服的家庭化,如果汉服社团的核心层自己的家庭都没搞定,却请求社员去尽力,那必定是徒劳。我接触汉服十四年,我让很多很多人认识汉服、懂得汉服、穿上汉服,却至今没有找到一件合适我的父母、我的爷爷奶奶、我的七大姑八大姨他们穿的汉服,我不愿望未来我的婚礼上,最合适他们的衣服,仍然只有旗袍、马褂、中山装。

结语

05

信任人民民众的常识,信任民族的本能。

汉服社团,应当是重生的民族服饰与现代的人民民众之间的一座桥梁,民族服饰是人民民众用自己的生涯常识发明和设计的,而不是用书里的教条知识堆砌的,汉服社团也应当学会认同和信任人民民众的常识,信任民族之人对民族之服的本能,不符合常识的道具,再怎么灌输精深莫测的知识系统,人民民众也看得出来那只是道具,不会承认它是民族。

文章转自大众号:汉服图书馆

作者:空心砚

-下拉屏幕参与讨论-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