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河间诗歌的产生、形式、特点

河间之名始于战国,因处九河流域而得其名,古称瀛洲。

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居京(北京)、津(天津)、石(石家庄)三角中心。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总人口78万。

河间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历代在此设郡立国,建州置府,涌现出许多对我国文明史起到重要影响的人物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称。 河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东汉张衡曾任河间相,宋代名臣包拯作过知州,汉博士河间人毛苌在诗经村传授《诗经》,使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流传天下。汉武帝钩夫人,唐代大诗人刘长卿、金元医学家刘完素、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著名作家刘流等均居河间。

河间属环渤海经济区,大北京经济圈内的京津冀中心带。 独特的区位优势,宽松的开放环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人际资源已成为河间经济腾飞的显著优势。

河间以工业为主导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形成电线电缆、保温材料、汽车配件、新型建材、餐具、通讯器材、轻纺化工等七大特色支柱产业。河间特产丰富,资源充足。

地下蕴藏的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资源总储量巨大。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形成粮棉林果畜牧瓜菜等十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描写沧州市美丽景色的诗句

第一首

沧州亦有麻姑酒,南川楼下临盘涡。

河心泉水清泠味,小槽滴滴浮黄鹅。

——清 纪晓岚 罗酒歌和宋蒙泉

第二首

晋代繁华地,如今有此楼。

暮云连海岱,明月满沧州。

归鸟如云过,飞星拂瓦流。

城南秋欲尽,寂寞采莲舟。

——元诗人萨天锡:《清风楼》

第三首

长芦留惠政,笑乃比河清。

关节无从到,阎罗此得名。

至今新庙貌,隔世重乡情。

故物肩舆在,甘棠一例评。

——清.隋恩湛:《谒包孝肃祠》

第四首

地卤稀花草,荒凉客馆春。

出门唯见水,扫径不见人。

燕学江南语,风扬北海尘。

渔翁歌笑处,还恐怪儒巾。

——清 张印潭 海边即景

第五首

献王陵上草萧萧,时有村翁奠桂椒。

西到县城三十里,土人行惯不知遥。

—— 献 王 陵〔清〕纪晓岚

第六首

晋代繁华地,如今有此楼。

暮云连海岱,明月满沧州。

归鸟如云过,飞星拂瓦流。

城南秋欲尽,寂寞采莲舟。

——元诗人萨天锡:《清风楼》

第七首

黄公垆畔酒如泉,朗吟楼下多渔船。

烹鲜浮白醉神仙,醉后诗狂直上天。

上天下地何所有,醉梦醒时仍问酒。

闲来楼上对仙踪,仙乎仙乎吾与友。

——王公弼曾有诗题《朗吟楼》

第八首

长芦留惠政,笑乃比河清。

关节无从到,阎罗此得名。

至今新庙貌,隔世重乡情。

故物肩舆在,甘棠一例评。

——清.隋恩湛:《谒包孝肃祠》

第九首

清.吕缵祖:《上元登水月寺阁》

凉溢春风手欲携,荒残古寺有攀跻。

人逢寂静诸缘灭,境到虚空万象低。

身近海天依日月,眼空尘世出燕齐。

禅中滋味清如许,不羡明星七宝瓈。

第十首

汉家宗室独称贤,遗事闲中见旧编;

偶过河间寻往迹,却怜荒冢带寒烟;

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

3.沧州河间市河间歌诗的来历、形式、特点

河间歌诗 【简介】 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间歌诗流传于河间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的冀中平原腹地,因位于滹沱、中堡二河之间而得名(另一说为九河之间)。河间歌诗是代代口头相传而来,在村里,闲暇没事的时候,老人们会凑在一起,用古韵做诗演唱,以二胡、古筝等乐器伴奏,自娱自乐。

《诗经》十五国风是先秦口头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一。初传《诗》多家,鲁、齐、韩三家《诗》失传,只有《毛诗》一家传下来。

毛诗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传于世间,其发祥地就在今河北省河间市。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家经典多遭焚毁,荀子的弟子毛亨来到河间国武垣县(即现在的河间市)隐居。

他在整理古文《诗经》的基础上,开始作《诗经诂训传》。在《诗经》传播的同时,河间出现了歌诗。

至今河间还流传着用古韵吟唱的《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民歌。 【河间歌诗的文化价值】 河间既是《毛诗》的发祥地,又是《诗经》文化的传授研究之处。

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诗经》学者为《诗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河间诗经村等村落一直保留着吟唱《诗经》的”活态”文化。

河间歌诗是一种古老的集民间文学、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诗经》以口头形式在民间千百年来传承不断的独特载体,也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间的《诗经》文化主要表现为: 1、歌诗的出现和流传 2、在《诗经》传播过程中,衍生出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说和一些村名,形成地名文化 3、元代修建的毛公书院曾培养出不少人才,留下了与《诗经》相关的历代诗、文、颂、联及碑刻 4、在当地形成了爱诗、写诗、研究诗的悠久传统和浓厚文化氛围,出现了诗人群体。

【河间歌诗的发展现状】 今天,在河间,依然可以找到诗经文化的种种遗留。诗经村、君子馆、毛公墓、毛公书院,有的遗迹尚在,有的只剩传说,但无不承载着诗经文化的丰富的历史信息。

河间人告诉我们,今天仍有人用古韵传唱诗歌。 裘孝信,70岁,河间市行别营村人,会用古曲歌诗,其中就包括《诗经》中的《关雎》等篇。

据他说,《诗经》古韵是代代口头相传而来,他家是十六代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能用古韵演唱《诗经》,他从小就受到熏陶,自然而然就能演唱了。唐永辉,72岁,他说他歌诗是在两位上过是私塾的老先生那里学的,他被那抑扬顿挫极富韵律感的音调深深吸引,便悄悄地向两位老先生学习,就学会了这种独特的吟唱方式。

裘孝信的吟唱极具乡土味道,曲调之间有西河大鼓的韵味。我们无从探源毛苌是否就是用这样的音调教弟子们传唱,如果是,也不知道朝代更迭,战乱纷争,文化兴衰,几经断裂之后,又是如何流传至今?今人的吟唱与古人的唱和又有怎样的相同与不同?我们无从得知。

可以肯定的是,诗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根,与河间的文化渊源、风土人情、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河间歌诗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史价值。 这一点,也有历史文献记载佐证。

《诗经》中的每首诗在当时都是流行的歌曲,”风”是在民间传唱的民歌。 毛亨毛苌设馆教习时,就是用”今韵”吟唱,即是”河间歌诗”的源头;《前汉书》有”邯郸河间歌诗四首”的记载,河间曾属赵地,说明这里曾有歌诗之风;《嘉靖河间府志》列举了”汉古歌”、”唐古歌””宋古歌”、”元古歌”等的传系条目,说明歌诗之风代有流传;元代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奏请皇帝在毛公墓前修建毛公书院,讲究传授更为正规,明清之间”歌诗”之风更加兴盛。

另一种现象也可以作为河间歌诗的一种证明:因其吟唱时用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来伴奏,少量诗经的诗篇被称之为”笙歌”,裘孝信说他们有时吟唱也有笙伴唱。在河间的乡村间,最多的时候曾有七十多个”笙班”存在。

“笙班”的这其中是否也与歌诗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据考,一些古谱很有可能即是来自”河间歌诗”的曲谱。 此外,河间历代都有诗人出现,有名的如刘长卿。

诗人们著有诗集或词集,这些诗、词都是可以谱曲演唱的。历史上,每到清明、重阳等节日,紧及民间庙会、官方仪式,都有行唱的习惯,其腔其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如今在河间流行的地方曲艺或戏曲形式,如西河大鼓。

这也很有可能是源自”河间歌诗”的调式。 这些,足以说明河间歌诗是诗经最古老的一种吟诵形式,是诗经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支脉,具有燕赵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丰厚的文化内涵。

4.河间诗经村的由来

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间歌诗流传于河间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的冀中平原腹地,因位于滹沱、中堡二河之间而得名(另一说为九河之间)。河间歌诗是代代口头相传而来,在村里,闲暇没事的时候,老人们会凑在一起,用古韵做诗演唱,以二胡、古筝等乐器伴奏,自娱自乐。

《诗经》十五国风是先秦口头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一。初传《诗》多家,鲁、齐、韩三家《诗》失传,只有《毛诗》一家传下来。

毛诗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传于世间,其发祥地就在今河北省河间市。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家经典多遭焚毁,荀子的弟子毛亨来到河间国武垣县(即现在的河间市)隐居。

他在整理古文《诗经》的基础上,开始作《诗经诂训传》。在《诗经》传播的同时,河间出现了歌诗。

至今河间还流传着用古韵吟唱的《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民歌。 【河间歌诗的文化价值】 河间既是《毛诗》的发祥地,又是《诗经》文化的传授研究之处。

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诗经》学者为《诗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河间诗经村等村落一直保留着吟唱《诗经》的”活态”文化。

河间歌诗是一种古老的集民间文学、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诗经》以口头形式在民间千百年来传承不断的独特载体,也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间的《诗经》文化主要表现为: 1、歌诗的出现和流传 2、在《诗经》传播过程中,衍生出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说和一些村名,形成地名文化 3、元代修建的毛公书院曾培养出不少人才,留下了与《诗经》相关的历代诗、文、颂、联及碑刻 4、在当地形成了爱诗、写诗、研究诗的悠久传统和浓厚文化氛围,出现了诗人群体。

【河间歌诗的发展现状】 今天,在河间,依然可以找到诗经文化的种种遗留。诗经村、君子馆、毛公墓、毛公书院,有的遗迹尚在,有的只剩传说,但无不承载着诗经文化的丰富的历史信息。

河间人告诉我们,今天仍有人用古韵传唱诗歌。 裘孝信,70岁,河间市行别营村人,会用古曲歌诗,其中就包括《诗经》中的《关雎》等篇。

据他说,《诗经》古韵是代代口头相传而来,他家是十六代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能用古韵演唱《诗经》,他从小就受到熏陶,自然而然就能演唱了。唐永辉,72岁,他说他歌诗是在两位上过是私塾的老先生那里学的,他被那抑扬顿挫极富韵律感的音调深深吸引,便悄悄地向两位老先生学习,就学会了这种独特的吟唱方式。

裘孝信的吟唱极具乡土味道,曲调之间有西河大鼓的韵味。我们无从探源毛苌是否就是用这样的音调教弟子们传唱,如果是,也不知道朝代更迭,战乱纷争,文化兴衰,几经断裂之后,又是如何流传至今?今人的吟唱与古人的唱和又有怎样的相同与不同?我们无从得知。

可以肯定的是,诗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根,与河间的文化渊源、风土人情、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河间歌诗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史价值。 这一点,也有历史文献记载佐证。

《诗经》中的每首诗在当时都是流行的歌曲,”风”是在民间传唱的民歌。毛亨毛苌设馆教习时,就是用”今韵”吟唱,即是”河间歌诗”的源头;《前汉书》有”邯郸河间歌诗四首”的记载,河间曾属赵地,说明这里曾有歌诗之风;《嘉靖河间府志》列举了”汉古歌”、”唐古歌””宋古歌”、”元古歌”等的传系条目,说明歌诗之风代有流传;元代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奏请皇帝在毛公墓前修建毛公书院,讲究传授更为正规,明清之间”歌诗”之风更加兴盛。

另一种现象也可以作为河间歌诗的一种证明:因其吟唱时用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来伴奏,少量诗经的诗篇被称之为”笙歌”,裘孝信说他们有时吟唱也有笙伴唱。在河间的乡村间,最多的时候曾有七十多个”笙班”存在。

“笙班”的这其中是否也与歌诗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据考,一些古谱很有可能即是来自”河间歌诗”的曲谱。 此外,河间历代都有诗人出现,有名的如刘长卿。

诗人们著有诗集或词集,这些诗、词都是可以谱曲演唱的。历史上,每到清明、重阳等节日,紧及民间庙会、官方仪式,都有行唱的习惯,其腔其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如今在河间流行的地方曲艺或戏曲形式,如西河大鼓。

这也很有可能是源自”河间歌诗”的调式。 这些,足以说明河间歌诗是诗经最古老的一种吟诵形式,是诗经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支脉,具有燕赵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丰厚的文化内涵。

5.带窦和敏的的唯美诗句生日古诗

关于含有“窦”字的诗词,找到一首当代诗坛名家诗人写的唯美青春爱情古诗词名篇名言名句之一如下供参考:

已无诉

文/李者也

当年情窦初开处,懵懂不知爱何物。

枝上芳菲争向语,我未惜之而相顾。

春暮忽知怜香时,花落别家入他户。

欲将心曲叙而说,却已无人可倾诉。

【注】水上公园,位于河北省河间市。园内绿化疏密有致,沿湖以垂柳为主,遍植花木,水中栽藕植莲,风景优美,令人流连忘返。也是情侣们花前月下之所,其间发生多少离合悲欢的故事。

6.描写“河北”的诗句有哪些

1、《于易水送人》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3、《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唐代: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译文: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

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4、《送崔子还京》 唐代:岑参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译文:我骑着马独自从西方那远在天边的地方归来,扬起马鞭急切地赶路,好像是和鸟儿在争先一样。

九月时节我在交河北岸给你送别,风雪中题完时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 5、《浪淘沙·北戴河》 现代: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译文: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 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7.古代的河间府包括现在那些地方

河北省。

河间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春秋属燕国之域,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二国,秦属巨鹿郡。从百西汉文帝至武帝400余年间,4次建河间国,其间时国时郡。隋至唐属河间郡或瀛州。五代时瀛州归契丹辖。

宋置高阳度关路安抚使。大观二年(1108年)罢瀛州改府,河间属之。元改府为路,仍领河间。明去路存府,河间属京师河间府辖。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明洪武元年(1368)改河间路为河间府,属新设问之河南分省。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河间府属北平行省。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2.1),属京师。

明末,河间府府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领县十:河间、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兴济、静海、宁津;州答二:景(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内、沧(领庆云、南皮、盐山三县)。

清末辖: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阜城(今河北省阜城县)、肃宁(今河北省肃宁县)、任丘(今河北省任丘市)、交河(今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宁津(今山东省宁津县)、吴桥(今河北省吴桥县)、故城(今河北省故城县故城镇)、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献县(今河北省献县)共10县;景州(今河北省景县)1散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间府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