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懂诗歌押韵的进~~请具体解释一下旁转,对转,旁对转

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韵、一个入声韵变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一个音节的收尾音不变,主要元音的舌位高你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个音节的主元音[Z],舌位降低一些就变成了[B],如果舌位升高一些就变成了[e]。

以中古韵母为例,祭韵的开口韵类高本汉拟作[iZi],如果主元音[Z]的舌位再升高一些,就变成齐韵的开口韵类[iei]了。 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中失落。如阳声韵[BN][Bn][Bm]失落韵尾[-N][-n][-m],就变成[B]这样的阴声韵;阴声韵[E]增加音韵尾[-N][-n][-m],就变成[[N][[n][[m]一类的阳声韵。

多数学者把上古入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比如,由韵母[[N]变成韵母[ei],由韵母[ou]变成韵母[uN],都是旁对转。 附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部及其拟音 。

2.什么叫对转

转指的是语音的历史变化,特指韵部的变化。

对转是指韵尾变化。即在主要元音相同的情况下,韵尾发生 了变化: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可以互相转化。

如: 寺[之部][zb]——特[职部][d3k]——等[蒸部][t3!3] 根据“同谐声必同部”的规律,在造字时代,寺、特、等三 个字应该是同韵的,但后来韵尾发生了变化。 这便是对转。

对转中以“阴阳对转”现象最引人注目。这一概念是由清代 古音学家孔广森提出来的。

它可以用通韵、谐声、注音、通假、方言等各种材料证明。如: ①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P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② 军——挥、辉、晖 文——玫 斤 祈、沂、旖 能一一态 乃——仍 赖 (赖 疑——凝 ③ 河曲智叟亡(无)以应。

(《愚公移山》) ④ “登来”,读言“得来”……齐人语也。 (《春秋公羊传• 隐公五年》) 例①“能”与“佩”相互押韵,当时都没有鼻音,属[之] 部,后来“能”产生了鼻音,由阴 声韵变成了阳声韵。

“与”和 “莽”相互押韵,后来发生了对转变化,一个属上古[鱼]部,一 个属[阳]部。例②显示了声旁与谐声字之间的对转变化。

例 ③“亡”通“无”,也是对转变化。例④说明,当时,齐地(今 山东半岛和河北的东南部一带)的方言,把“登”、“得”两字读 成一个音,也是鼻音韵尾的有无问题。

“阴阳对转”有一个理论问题需要解决:到底是本无鼻音韵 尾而后来产生了鼻音韵尾呢,还是本有鼻音韵尾而消失了呢?个 人赞成杨焕典《关于上古汉语的鼻音韵尾问题》的说法,“上古 汉语(谐声时代甚至更早一些),曾经经历过没有鼻音韵尾的阶 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很可能由于鼻音声母在连读中的影响,逐 渐产生了鼻音韵尾。 ” 一个重要证据是: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少 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缺少鼻音韵尾。

所以,应该是汉语本无鼻 音韵尾而后来产生了鼻音韵尾,不是本有鼻音韵尾而消失了。 旁转是指主要元音发生幵合高低的变化。

王力《中国语言学 史》指出,其中最突出的是“a”和“e”两个元音间的转 化。 如: ⑤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 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诗经•七月》) ⑥ 埋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抱兮击鸣鼓。 天时坚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国殇》) ⑦ 真 颠、填、滇。 例⑤中的韵脚字“阳”、“庚”、“筐”、“行”、“桑”都 是上古[阳]部字,本应读ang,但后来“庚”、“行”等字变成 了 eng韵;例⑥的韵脚字“马”、“鼓”、“怒”、“野”都属 上古[鱼]部,本应读a,但后代分为a、u、ie等韵;例⑦中 “颠”、“填”、“滇”都以“真”为声旁,本属[真]部,应读 en,后来变成了 an韵。

这都是旁转现象。 旁转中的一个总趋势是元音高化,即主要元音由幵口大的低 元音[a]音,逐步变化为幵口度较小的高元音(e、〇、u、i等)。

如例⑥中的“鼓”字韵母由a变成了 u,“野”字主要元音由a变 成了 e。近人汪荣宝作《歌戈鱼虞模古读考》,通过大量例证考 证古代音值,他的结论是:“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 [a]音,不读[〇]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韵之字亦皆读 [a ]音,不读[u ]或[G ]音也。

”他的结论虽已为很多人所修 正,但他提出的实际上是一条元音高化的规律。 旁转、对转往往综合发生在某些字上(当然先后不一),有人称 为旁对转。

如《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 好修跨以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艰”字与“替”字押韵,到 现代主要元音和韵尾都发生了变化(一属[文]部,一属[质] 部)。

3.诗经总共有多少个韵部

《诗经》概述 [编辑本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

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4.《诗经》的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比较正式的是清初古音学家zhidao顾炎武在陈第启发下,发现《诗经》里篇目中可以互相押韵的字在上古同属一个韵部,于是,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

后来又有许多古音学家在此基础上做过许多研究,如江永分十三部,专段玉裁分十七部,孔广森分十八部等等,分得越来越细。

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其中每个部的字都是根据做韵脚字的字归纳出来的,至于没有用作韵脚字的,则主要根据谐声偏旁。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属于同一个韵部。汉字里形声字占百分之七八十,所以根据声符就能把先秦出现的字差不多否分别归属到古韵各部中了。

在谐声偏旁和《诗经》用韵发生矛盾的时候,古韵归字就只属好以《诗经》用韵为根据了。

5.诗经有几个韵部

《诗经》概述 [编辑本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百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

最初称《诗度》,被汉代儒者问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答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版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权。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