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伟

(作者周伟,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文为荔枝新闻客户端和Litchi.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木偶匹诺曹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很熟悉。作为经典的童话形象,匹诺曹再次被搬上银幕,在中国被定为“六一”。但如果观众抱着带孩子去看家庭童话,让孩子接受诚信教育的想法,可能不太适合这部电影的风格。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幼童小面漫画或者卖廉价天真童年的爆米花电影。暗含野心,试图去除童话“滤镜”,展现一个现实世界的成长故事。

影片整体画面风格类似于《盘神迷宫》或者《纳尼亚传奇》。由于当今先进的图形技术,经典人物如会说话的蟋蟀、蜗牛夫人、狐狸和猫变得更加生动。但有着木纹写实面孔的皮诺曹在发言时确实感受到了“恐怖谷”效应的存在——当一个无生命的物体,比如蜡像、木偶,达到临界点时,会让人产生恐惧和不安。

导演马提欧·加洛尼是犯罪/惊悚/超自然题材的大师。本片还使用了很多酷炫的滤色器,灰暗,对比度低,超现实风格浓厚。电影其实更接近《木偶奇遇记:对人民的启蒙呼唤和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原著作者卡洛·科洛迪的创作初衷。

卡洛·科洛迪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支持者,他身体力行。他两次参军,去前线抗击奥匈帝国军队。但独立后的喜悦很快被失望所取代:新政府变得越来越腐败,对社会绝望视而不见。科洛迪将他对现实的绝望投入到政治讽刺寓言的写作中,并因此创作了《木偶奇遇记》。这个童话故事没有讲王子和公主,而是以意大利的基层农村为舞台。匹诺曹是普通人的典型,单纯天真,但缺乏思考,浑浑噩噩。他们不仅是现实的受害者,也是创造这种现实的一部分。怎么改?作者通过描述匹诺曹被引诱、教唆、绑架的经历,希望大众理解教育和思考对人的重要性。

影片中有一个典型的比喻,就是匹诺曹和玩伴一起逃学,被引诱到玩具国,一夜之间变成了驴子。“驴”在意大利语中是“努力工作的劳动者”的意思,也暗指成绩不好,无论如何也教不好的坏学生。两个逃学的“熊孩子”变成了驴子。他们不仅被虐待,还差点死掉。

在作者看来,只有“教育”才能改变19世纪末意大利社会阶级分明、贫富不均、文化水平低下、人民如同暴民的现实。那些不能接受教育的人,最后只能成为驴子,他们别无选择。

影片结尾,皮诺奇回到学校,开始为父亲学习和努力。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获得了蓝仙女的信任和肯定,摆脱了提线木偶的命运,将心灵从身体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全片很好地保留了原著的精髓。虽然有些深奥晦涩,可能不太适合还在六一的孩子,但它的内涵确实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人之所以是“人”,除了我们外在的人性特征之外,还在于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和“懂得付出爱”。没有这些,我们和那些栩栩如生的木偶没什么区别。这部电影可能更适合那些准备高考的“大孩子”。读书接受教育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去城里拱白菜…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