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当我和朋友去威海的时候,我路过了临港区的“郭珊镇”。
我之前就知道这个地方,所以当我看到写着生僻字的“碧山镇”的路牌时,我并不惊讶。但是,朋友第一次来这里,忍不住问了一句“第一个字怎么读?”
为了详细解释朋友们的疑问,我们去找了“西龙山”村的地名碑。这块地名碑不仅正面标有“里”的读音,背面还有村名由来的记载。
原来“之”读作“màn”,指的是姓氏。因明中叶郅姓来此建寨,寨在山中,故名“郅山”。
“之”字很生僻,这个姓也很少见。在胶东半岛范围内,文登张家产镇的尚易村是该姓氏人群的主要分布区(之前去过尚易村。详见:你见过“贤”这个姓吗?威海文登有很多姓“姚”的人。过去,郭珊镇也属于文登管辖。明朝来这里建村的人,大多都和村里的人有亲戚关系。但由于其历史久远,史料缺乏,暂时不清楚二者之间具体是什么关系。
“知”是个生僻字,但在以前,这不是问题。其实这个词的结构并不复杂。上面有一个草书字,下面有一个繁体字“Q”,只是读音稍有特别。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打字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无论证件,路牌,身份证都是这样打出来的。由于“知”字长期未被纳入计算机字库(包括一个草书字头和一个简化字的问题),知姓人和知镇的居民一直为不会打字而苦恼。近年来,经常有报道说,姓支的人因为他们的姓氏不能被输入而不能在银行开户。
无奈之下,郭珊镇只能换成形似字(类似于古文字中常见的字)。经过一番挑选,选中了“秋”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孤山镇的路标都写着“孤山镇”。不过,虽然改了字,但读音还是和原来的读音一样,以至于如果外国朋友按照字典把“青山”读作“青山”,当地人会纠正说:“不读青山,读满山。”
其实,就生僻程度而言,“李”二字并不比“李”好多少。但是它的笔画比较简单,所以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根据字典上的解释,“qǐng”是一种可以用来制作绳索的草药。这个词在生活中不常用。
用“珊珊”代替“珊珊”可以解决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幸运的是,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之”字终于被纳入了字体。现在,当地最新的路牌和地标已经把“珊珊”改回了“山治”。
不过,虽然“念山”这个名字是“临时放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当地人对“念山”还是有了一些认同感的。所以在历山镇的商业街上,很多店铺的门上还写着“庐山”。走在路上,既能看到“过山”,又能看到“山”,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简体版的“之”写为“上面一个草书字,下面一个问题”,暂时还没有普遍使用,一般的输入法都打不出来。但是我们这次去郭珊镇的时候已经看到这种文字了。
就作者个人感觉来说,虽然“Q”和“Q”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但是如果把《资》的“Q”字简化成“Q”,总是少了点什么。“之”字虽然写法复杂,但它的使用也是对姓氏和地名历史的一种传承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