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导读】乡愁是家乡的一条鲤鱼。我在岸上,鱼在水里。距离很长,很长…

离开家乡三四十年,走遍全国,最后定居江南常州。但是,乡音没有变,乡土气息依旧。

常州应该也算是江南水乡吧。它的生活习惯与一河之隔的故乡几乎相似,但也有差异。刚到常州的时候,发现这里的人不吃鲤鱼,市场上也很难见到。感觉有点奇怪。后来听常州的老人说鲤鱼是毛的东西。这让我有点疑惑。鱼生火,肉生痰,无论什么食材,都有利有弊。

一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场在大坝头,现在汉江路是露天市场。常州人卖鱼喜欢在地上放几个脚盆,盆里倒清水,把鱼养在水里。那天在水里看到一条鲤鱼,就买了回来。烧过之后,尝一尝,有点酸。不是记忆中的美味,也不是记忆中的嫩肉。

我家乡的鲤鱼很细长。

在我的家乡,鲤鱼是一等鱼,其价值超过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但是鲤鱼不是家养的鱼,世代相传的规矩只能当野生鱼。据说唐朝以前,鲤鱼是养殖最广泛的淡水鱼。但由于唐王室姓李,鲤鱼的养殖、捕捞、销售都被禁止,未能加入国内的养鱼队伍。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叫龙凯河。龙凯河里生长着一种鲤鱼,长着红色的鳞片。它的臀鳍、尾柄和尾鳍下叶为橙红色,胸鳍和腹鳍为橙色。我的家乡是沙质平原,龙凯河的河床是柔软的绿沙,鲤鱼是底鱼,长在绿沙上,所以肉质紧实,微甜,有淡淡的香味。那时候龙江里鲤鱼很多,经常有鲤鱼阵列。每当整个水面像雷雨一样冒泡的时候,就是鲤鱼阵,鲤鱼在水里吐鱼星。

我家乡的人吃鲤鱼很讲究。1.2kg重的鱼最受欢迎,也最贵,称为标准鱼。小鱼软烂,大鱼糙嫩。标准的鲤鱼不管怎么做都很好吃,经常红烧。不过作者还是喜欢白汁,是用草煮的。汤奶浓,鱼白嫩。可谓原汁原味,有一种鱿鱼肥美的味道。

选公鲤鱼,母鱼籽多,鱼肚子上的肉又薄又松,影响口感。雄鱼的肚子里有两个白色的东西,肯定是留下来的。它叫白鱼,是雄鱼的窝。它吃起来像豆腐一样嫩,而且营养丰富。它是鲤鱼的灵魂。

红烧鲤鱼

家乡人自古就有建造“鱼狱”的天赋。先用泥巴在河边建个池塘,像个大池塘,留个洞。这是渔民设下的“阵”,引诱鱼进入“监狱”。他们一旦进了监狱,就很难找到逃跑的出口,被困在“阵”里,任其抓;第二种是把树枝扔到水里,把鱼引诱到“窝”里,用网把鱼抓住。结婚那年,我把老屋后面的五棵高大的桑树挖下来,用来做家具,砍了很多树枝,扔到我家门前的跃进河里,建了一个20多平米的大鱼窝,每十天半月就能吃到好吃的野鱼。

当时有人专门搭了个鱼窝,南方烂草河姓何的人家传鱼,上来的鱼分成两半。首先用渔网围住鱼巢,将树枝拉上岸,然后收网捕捞。那年春天,鱼窝里有大大小小几百条鲤鱼,大的有30斤。那是一条雌鱼,渔夫把它留给了我家,因为它太大了卖不出去。于是,晚上,我办了一个“鱼宴”,请邻居喝酒。

鱼尾大如芭蕉扇,用于红烧,鱼皮厚而有弹性,鱼肉鲜嫩;鱼头豆腐,奶白鲜嫩,肉白嫩;鱼一半蒸,一半用来排炸鱼片,各有各的风味;拿出满满一脸盆鱼子,鱼子粗糙,没有鱼子嫩,只好敲鸡蛋,拌上面粉,烙了一大锅鱼子饼。这是我人生中最丰盛的一次“鲤鱼宴”,至今记忆犹新。

红烧鱼尾

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哈尔滨教育工程公司工作。方人也人喜欢鲤鱼,这种鱼被称为松花江鲤鱼。那时候东北很冷,八九月份已经是冰封雪盖了。尿成一团,冰冷的河水里长出了鱼,算是冷水鱼,肉质紧实。东北人做炖鱼。松花江附近有一个俄罗斯小镇,有一家专门做炖鱼的鱼馆。当时我和哈尔滨的一个女青年试过。我用柴火在一个大铁锅里煮。鱼快入味的时候,我加了白菜、粉条、豆腐,锅周围放了玉米饼。吃鱼之前先喝一碗鱼汤。一碗肚,冷暖。不过鱼没有想象中的好吃,还有一些柴火。

后来受文学朋友邀请,去了河南洛阳,在那里赏牡丹。到了洛阳,自然就想起了黄河鲤鱼。听说黄河鲤鱼肥嘟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既然来了,就得去试试,不然白来了。走进黄河小浪底景区,随处可见“黄河鲤鱼”的餐厅,随便找了个家。黄河称鲤鱼为“鲤鱼拐子”,吃了多少有些扫兴。洛阳人做鱼是把干淀粉拍在鱼身上,把鱼放在油锅里炸,然后浇上稀汤酱。鱼有点木质,但没有黄河鲤鱼那种肉质细嫩的味道。

后来星星变了,我又回到了南方。由于离家近了,自然回老家的机会就多了。回到家乡,我总会去菜市场寻找记忆中的味道,总是美好的。很少在市场上看到鲤鱼出售。偶尔真的遇到一个。一个盆里只养了一条尾巴,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回来。晚上我做了一条鲤鱼。终于尝到了记忆中的味道,尝到了乡愁。乡愁是家乡的一条鲤鱼。我在岸上,鱼在水里。距离很长,很长…

闯荡大江南北,闯荡江湖三四十年,曾经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英俊青年,已经步入八旬。都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怀旧,一点一点怀念过去的日子。写这篇文章纪念逝去的青春…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