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安徽有个地方必然上热搜。送考的宏大场面,板渡的艰苦生活,本科上线率的离谱,都是出自皖西南山区小镇毛坦厂镇,因为这个镇上有一所安徽省重点初中:毛坦厂中学。

也是一场美谈。安徽本地有两个学校比地名还出名,一个是合肥,一个是毛坦厂镇。前者是因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者是因为毛坦工厂中学。

教育界有个说法,河北和安徽有两个顶尖中学,分别是。两省同为人口大省,顶尖教育资源稀缺。如果把高考形容为压倒性的力量过独木桥,那么安徽河北的高考难度至少要上升一个档次。

毛坦中学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大部分都是复读生,也就是去年在其他学校高考失利,来到毛坦工厂再奋斗一年的学生。很多人都经历过高三。可以说高三的压力在整个学习生涯中远远大于其他年级。能选择复读一年的同学,尤其是去毛坦厂中学复习的,一般都是有决心的人。我为什么这么说?

毛坦厂中学位于舒城、霍山、晋安三县交界处的毛坦厂镇。全镇没有娱乐场所,最多的地方就是餐馆、住宅、书店。曾经有人在毛坦厂镇开过网吧,但是没几天就倒闭了,因为镇上只有三种人:本地居民、学生和学生家长。网吧在当地没有生存的土壤,大家的重心都在学生的学习上。

毛坦工厂的学生每年要做5000份试卷。你没有看错。是5000,平均每天15张试卷。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只是毛坦工厂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走近教室,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随时堆满了高高的试卷。大家都在努力。他们知道他们来这所学校是为了什么,也知道这种罪意味着什么。

茂昌中学很多学生家庭都是工薪阶层或者工人阶级。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妈妈们往往会选择班都。妈妈独自带着孩子在学校旁边租房子,给孩子洗衣做饭,每天天不亮就给孩子准备好早餐。早饭后,他们会洗孩子们昨天换的衣服,然后去购物和做饭。做好之后装在饭盒里送到学校门口。有的孩子为了节省时间,在学校围墙边匆匆吃完妈妈送来的食物,然后回教室继续学习。孩子们吃完饭后,母亲会有一点充裕的休息时间。下午,她会买一些新鲜的食材准备晚餐。鸡鸭鱼肉是孩子饭桌上的常客,因为再苦也不能苦了读书的孩子。

自古以来,安徽就特别重视教育。建安文学诞生于皖北的粗放型,桐城文学诞生于皖中,徽商文学诞生于皖南。虽然有一些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炖锅卖铁也是孩子学习的必备。

安徽自古以来天灾人祸不断。经常泛滥的淮河,给皖北平原的安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努力工作了一年的银行家很可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当时是最大的生存希望,带着孩子的乞讨生存结婚轮番上阵。战争期间,地处战略要地的安徽也遭受了战争灾难。太平天国时期,皖北的捻军、皖南的军乃至湘军都对安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皖南人口至今仍未恢复到鼎盛时期。

都说安徽南北差别大,安徽差别最小的就是孩子的教育。皖北知道读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卖锅里的铁也会无限供给孩子上学。皖南是一个鱼米之乡,文学风格盛行,阅读传统根深蒂固。

安徽茂昌中学的诞生,是大环境和安徽人对教育不懈追求的推动。虽然这所学校有褒有贬,但那些批评毛坦工厂把它变成了军化工厂的人永远不会明白,这所学校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安徽的千万个家庭。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