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失去十六州,北宋失去了北方屏障。
  • 赵匡胤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文学的盛行。
  • 赵匡胤和赵光义不愿收回十六郡。
  • “朝贡”政策带来的利益加速了“重文轻武”思想的传播
  • 北宋的独裁也预示着北宋终将灭亡。
  • 结局

有人说北宋的灭亡是王安石变法留下的社会根源。也有人说,北宋的灭亡实际上是宋徽宗靖康之难造成的。

其实这并不是根本原因的答案。北宋为什么会灭亡?根本原因应该是北宋历代君王遗留下来的思想。再往前追溯,北宋的灭亡也与宋太祖和赵匡胤密切相关。

研究北宋历史可以发现,北宋建立时,整个中原地区最北的抵御游牧民族的防御地带——幽云十六州,都被契丹人占领。所以这为北宋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幽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所以我们可能很清楚。整个中原大地分为西部高地势和东部低地势。同时表现出北高南低的地理分布,幽云带多山。如果中原人民军能够占领这里,依靠幽云一代的山地优势,可以达到以步兵抵御游牧骑兵威胁的目的。

换句话说,幽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如果在此失守,那么敌军骑兵将长驱直入南方平原,平原之战本身就是以骑兵为主。因此,失去幽云十六州,对于新建立的北宋来说,相当于将其腹地赤裸裸地展示给契丹人。

失去十六州,北宋失去了北方屏障。

所以北宋的建立实际上是基于一种危机形势。有史学家认为,“北宋的灭亡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君主思想是王朝灭亡的根源。”北宋建国时,帝国已经失去了幽云屏障,北宋表面上强硬,实际上在夺回这一战略要地上却十分无力。

北宋刚建立的时候,因为北汉,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国;北汉被吞并,北宋要收回幽云十六州,就不得不面对契丹这个强敌。但是北宋刚刚建立,没有太多实力对抗契丹。

另外,北宋的军队绝大多数是步兵。没有幽云之地的支援,北宋的步兵根本无法抵挡契丹骑兵。赵匡胤也知道北宋的实力,他没有能力撼动契丹。因此,经过几轮象征性的争斗,北宋对辽策略开始由强硬向灵活转变。

为什么,辽的战略开始由强硬向灵活转变?其实这和北宋面临的国家形势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北宋,文人墨客、商业盛行,财政收入远超契丹。所以北宋并不缺钱。

同时也有一个弊端。这个国家是在大力发展军事还是经济?军事发展,按照北宋现有的情况,至少需要几十年,这几十年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如果发展经济,根本用不了几十年,因为按照北宋现在的经济基础,稍微发展一下,经济马上就起飞了。

赵匡胤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文学的盛行。

因此,赵匡胤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发展经济。毕竟,他相信有了钱,国家就有精力和资金去做其他事情。可能我们都觉得有了钱,发展民生和军事都没问题。但现实是真的。北宋斥巨资建军,装备、马匹、武器都是最高配置。但是,北宋缺的恰恰是能打仗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北宋朝廷大力发展经济,向世人宣示了一个理念。我们北宋的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主,所以只要搞好经济建设,就什么都有了。另外,随着经济财富的松动,人们的收入有了保障,衣食无忧,没有了贫穷饥饿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发展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至关重要。如果国家大力发展文学文化的精神建设,那么问题就大了。文化盛行,大家都去读书,谁去打仗?

另外,文学风气的盛行伴随着武侠的没落,这是社会常态。北宋是没有办法两者兼得的。文学直接塑造了北宋人的观念,这也使得北宋人没有习武报国的欲望,也缺乏北方人坚韧无情的信仰。

赵匡胤和赵光义不愿收回十六郡。

我们再来看看。在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虽然这两位北宋初期的国王非常强硬,渴望夺回幽云十六州,但他们实际的军事部署却很少。尤其是赵匡胤,虽然扬言不夺取幽云十六州,睡不安稳,但是他执政期间,幽云十六州拿回来了吗?号码

无论是军队征服还是各种和谈,契丹人都一个意思。幽云十六州是中原诸王赐给你的,所以属于自己的固有领土。如果你想要回来,那么,如果你有本事,就发动一场战争。对于契丹人的态度,赵匡胤并没有通过军国主义发动战争。

因为他知道,即使发动战争,依靠北宋的这些军队,充其量也就打些胜仗,完全不可能真正歼灭契丹军队。那么,赵匡胤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起初,赵匡胤提出用钱来交换幽云十六州。但是,辽国皇帝显然不是智障。当然,他们自己,幽云十六州,就是一只在自己手里下金蛋的母鸡。完全不可能用一笔钱拿回来。

“朝贡”政策带来的利益加速了“重文轻武”思想的传播

即使赵匡胤开出天价,契丹统治者也不松口。那么,既然在幽云十六州买不到,北宋就无法对抗契丹骑兵的入侵;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赵匡胤只能花钱买平安,通过每年赐“元”名来稳住契丹统治者,让他们尽可能少的南侵。

北宋通过这种破财避祸的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北方契丹人南下的野心。但这也意味着北宋国库每年都要花一大笔钱向辽国缴纳保护费。后来,赵匡胤和赵光义逐渐发现,每年赠送硬币的方法确实可以长期保持边境。所以这种年币的传统是从这两个兄弟君王逐渐流传到北宋后期君王的观念中的。不管那一代国王,基本都是给年币的。

如果可以用“朝贡”来解决边界问题,军队的存在意义就不大了。因为边境和平,为什么要养大量军队在那里浪费粮草?因此,重文轻武的思想开始在王朝中蔓延,并形成主流思想。

这种思想严重到什么程度?北宋朝廷的同级文官权力远超武官,一等武官甚至不如三等武官。还有逐渐发展成世袭制的武官,也就是武家。北宋的将军大多是在追一些前将军。所以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北宋也有愿意当兵的人,都想用笔指点江山。

北宋的独裁也预示着北宋终将灭亡。

赵匡胤加入黄袍后,借酒解除了许多将领的军权,开始实行中央集权。与其他朝代不同,北宋的中央集权是真正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并没有给朝臣任何权力。

即使是李青变法或王安石变法,实际上都是国王的支持。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实施。如果国王不赞成改革,范仲淹和王安石讲一朵花也没用。而且,北宋还在不断地深入控制政治体系。北宋统治者只要认为自己手里没有一些权力,就会坐立不安。因此,他们想尽办法把它找回来。

但是,权力过度集中并不是一件好事。就军权而言,国王掌控军权,即使将军带兵出征,权力仍由国王掌控。然后,将军们被严格限制作战,他们必须向皇帝报告每一项安排,然后才能在国王的允许下实施。这期间有个时间差,完全让一个战略部署错失良机。

而且北宋在军事外交事务上权力过大,直接切断了军事外交的发展。毕竟,军事和外交人才在这方面施展抱负是极其困难的。

此外,北宋诸王在应对外敌入侵时的软弱也严重影响了下面的士兵。士兵们见到君王都害怕北方的入侵,更不用说他们自己了。

所以国王的过度独裁直接影响了士兵。那么,军人怎么能为国家冒生命危险呢?所以北宋的中央独裁制度也预示着北宋终将结束。另外,北宋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放权,因为毛黄袍的案子就悬在他头上,他们担心自己的仁慈得不到保障。所以北宋皇帝对权力的控制力很大。

结局

北宋的灭亡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君王对国家的影响太深远了。此外,整个国家实施的国家政策和发展道路是为了避免军事发展。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军事发展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只要按年付费,哪里会有那么多边境战争?

但恰恰是这种思想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北宋弃武,重文轻武的做法。因此,没有军事支持的国家的最终命运不会很好。这也是北宋灭亡的真相。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