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中铁宝中铁路途经平凉跨过泾河。摄/赵晓君,图/《风物中国志·平凉》中铁宝中铁路经平凉跨越泾河。图/赵晓君,图/《中国平凉风光》

东到西,平凉不凉。

平凉在哪里?

对于不熟悉甘肃省地形图的人来说,平凉无疑是最容易找到的地标。如果把甘肃省看作一个“如玉的梦”,平凉就是最薄、最脆弱、最容易被掰断的地方——东南面狭窄的蜂巢。

你可能对平凉很陌生,但你一定听说过崆峒、道教、轩辕黄帝。过去,平凉甚至有“西长安第一城”的美誉。她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城镇。任何人从中原腹地,甚至更远的地方进入西域,都要经过这里。

黄土高原和阶地

平凉地处黄土高原,跨陇山,傍渭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相结合的半干旱地区。进入文明时代后,正是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诞生了中国北方最原始的农业。

在黄土高原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土地是雨水塑造的。在这里,大雨过后,崖坡上的黄泥会松散地剥落身体,滑下。塌陷部分的残茬上,沟坎不断被雨水侵蚀,逐渐变深变宽……这种地貌变化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

台南高原。图/赵晓君,图/《中国平凉风光》

新鲜的黄土被雨水浸泡,似乎没有生命的迹象。但在那些裸露平坦的地方,被雨水浸泡的土层在吸水。在毛细作用下,埋藏在地下的养分也被打印到地表。不久,新的绿色将在这里生长。看似荒凉,但黄土高原就是这样不断焕发青春。

农耕的实现需要去除原生植被。在早期,人类对树木无能为力,但没有树木的干旱地区也不适合耕种。农业的诞生需要一个平衡点:这里需要适合草本植物生长的温度和降水;需要土壤,但不要太肥沃。在北方,这个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位于燕山北部的陇东和辽西之间。

塬是黄土高原最典型的地貌。平坦宽阔的黄土塬,人、畜、田、村缺一不可。图片/张家声,图片

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地居民最大程度地改造了自然环境。自商周以来,平凉东南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这也为周部落入主中原奠定了事实基础。

但农耕从来不是平凉唯一的生产方式,这里自然降水少,常年干旱。过去,农业和畜牧业盛行。开车经过平凉地区,仍然可以在路边看到牧羊人和他们的羊群。村民养牛羊辅助耕作,从而补充家庭收入。

黄土高原的开垦在西北并不少见,但平凉是唯一一个把千谷万亩变成梯田的。明万历《庄浪县志》曾说,“田不覆河,山不覆树,雨少则旱少,雨多则寒多。”书中描述平凉是陕西最穷的地方,庄浪是平凉最穷的地方。

韩公社坳背山梯田建设。图/庄浪梯田纪念馆

梯田多分布在云贵高原。湿润的气候条件和水利技术使得在丘陵地区种植水稻成为可能。但是,西北完全不一样。庄浪梯田的出现,源于贫瘠的黄土地。从1964年开始,庄浪开始修建梯田,周期长达40多年。

如今,这里的梯田面积已达百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夏天,从市区到庄浪县城的路上,视线所及之处都覆盖着绿色的植被,甚至给人一种去南方的错觉。这是当地人用40年时间创造的“大地艺术”。

从空俯瞰庄浪,无法想象这片黄土地在过去是如何被水流侵蚀的。图/赵晓君,图/《中国平凉风光》

在平凉,似乎黄土高原终于不黄了。

《廊下》平凉

平凉是甘肃省“玉如意”地形最薄的地方。这种狭长,似乎决定了平凉在历史上将扮演一个“门廊”的角色,连接以关中盆地为中心的“中国”与西北门户。

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原”处于商人势力范围的核心。这里农业发达,没有危险可守。而商朝的边缘就不一样了,可进可退。随着商朝的衰落,名为“周”的部落登上了历史舞台。

灵台县出土西周文物。商周时期,平凉地区属于、阮、共工等国的活动范围。图/灵台县博物馆

周人的活动范围以岐山下的周元为中心,向西北辐射到陇东黄土高原的边缘。随着部落的兴起,周人的影响力东去,对家乡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东西方不断拉扯,关中的周室被撕裂,周朝的统治走到了尽头。

后来崛起的部落被称为“秦”,秦人建立了秦国,既定的“华夏民族”概念随着秦帝国大一统格局的形成而最终落地。

平凉牧羊人。图/王亚林,图/《中国平凉风光》

平凉,这个以黄土塬为主的狭长地带,见证了农业文明的起源,见证了周、秦对天下的夺取,见证了“华夏”概念的逐渐明晰。地理和历史在这里联系在一起。从这里往东是农耕区,从这里往西是畜牧区。来自中原和内陆的两股力量分散在这里,各自踏上了征程。

平凉虽小,但绝不会被武侠爱好者忽视。《倚天屠龙记》中的“崆峒派”就是从现实生活中位于平凉的崆峒山开始的。不仅如此,她还是道教精神的真正发源地。

崆峒仙境。图/郭建平,图/《中国平凉风光》

崆峒山在哪里?《十三经·尔雅》写道:“代日为南丹洞,代斗同北空。东至太阳是大坪,西至太阳是大孟。”崆峒的地理位置充满了浪漫色彩:中原以北,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之下,就是所谓的“崆峒”之地。

万历十年,刑部郎中吴同春从兰州出发,前往平凉。除了判案,他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游崆峒山。吴同春转向东峰、中峰和北峰,爬上崆峒极高的马宗山。在他的描述中,有一种独特的奇观:无数山峰环绕,汉江在西南奔流,黄河自西向北奔流,洛水河横贯其中。关中四关在这里一览无余,渭河穿流而过。华山左边是吴山,右边是钟南山、太白山、岷山、峨眉山,至今还能看到云中残存的脉络。

曹义学记塔书院。图/一草,图/《中国平凉风光》

吴同春的描述有些夸张,但这并不影响崆峒山在“其他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子”中的地位中国东部。崆峒山属于三叠纪砾岩组成的丹霞地貌,在西北地区并不少见。但崆峒山的丹霞地貌已进入壮年,在长期侵蚀过程中形成的悬崖峭壁十分壮观。此外,藻类生长形成的黑色条纹和斑块就像一幅泼墨的中国风景画。崆峒山完全可以打破人们对黄土高原的固有印象。它不仅不“黄”,而且森林茂密,云雾环绕。

“崆峒问”在平凉家喻户晓。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明代画家的《轩辕文选》,画的是轩辕黄帝登崆峒山问隐居于此的广的画面。

明朝嘉靖皇帝也是道教的信徒。嘉靖二十年,汉王朱荣穗奏准御津,金城建在崆峒山主峰上。嘉靖二十四年,崆峒山的田璇神宫、五龙宫、雷祖宫、香山宫落成,规模宏大,香客络绎不绝。

平凉石窟。图/冯木波,图/《中国平凉风光》

佛教也在崆峒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现存最典型的佛教景观位于万历年间修建的中泰陵空塔。如今的崆峒山,儒释道各居其所,不同的宗教和文明在这里交替。

在平凉市崆峒大道的一侧,有一座不起眼的寺庙,名叫麻鞋殿。

故事开始于2000年前,汉明帝夜里梦见一个金人,于是派人到天竺取经。公元67年,西天取经队在平凉被大雨困住,有人留下来传法。根据后世的记载,到达平凉的骆驼经过短暂的休息后,经由白马到达洛阳。为了纪念这匹白马,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被命名为白马寺,从此名声大噪。白马曾经休息的麻鞋大厅逐渐消失在历史中。

平凉大云寺地宫发现的五折舍利信封。图/赵广田,图/《中国平凉风光》

平凉的佛教历史始于麻鞋堂,却不止于麻鞋堂。佛教从这里东移至洛阳、长安,也在这个“入口”留下了罕见的“百里石窟画廊”。其中以罗汉洞、云岩寺七号洞、南石窟和王牧宫石窟为最好。

王牧宫石窟发掘于北魏,中央为塔穴。图/冯木波,图/《中国平凉风光》

陇海铁路重塑西北交通版图后,平凉仿佛处于一个交通不便的地区。但在过去,她总是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干线上,沟通东西方文明,连接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出长安往西就是平凉。“这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平凉延续着长安的繁华。

道教精神发源于此,佛教也真正从这里“进入”中国。农耕和游牧的生产方式在这里划分,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平凉见证了关中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咽喉之地”。号称“西长安第一城”,真的不是空。

黄土地的人文密码

平凉灵台县秦腔剧团演出现场。图/吉姆,图/《中国平凉风光》

在平凉,最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说唱(一种口头艺术形式)。自唐五代以来,涉及宗教、情感、生活的历史往往被口头记录下来,包括民间传说、经文和属于老百姓的幽默故事。这种说唱艺术一直流传到明清,给从东向西迁徙的文人和商旅的骆驼商队带来了片刻的放松。

孩子们为村子里的表演盛装打扮。图/孙廷勇,图/《中国平凉风光》

平凉说唱艺术的传承至今没有断代。艺术家们经常在寒冷的冬夜用钢琴声召集人们。乐器不多,三弦四页瓦就够了,有时候甚至只是一把香椿做的板胡。但平凉艺人和他们的听众似乎并不在意,从庙会、婚丧嫁娶到阳台落成、春节社火。

平凉也有曲子戏,但和秦腔比起来似乎有点“生涩”。平凉艺人是自由的,田野、院落、街巷都是他们表演的舞台。平凉曲子戏没有明确的角,一出戏有三个演员:生、旦、丑。在华亭,曲子戏又叫“街摊”、“笑摊”。据说十年前有人建议班长放在舞台上,导致班长一次又一次地把头戴上:“‘地摊’是在地上表演的。跑上台是什么丑闻?”

平凉社火。图/孙廷勇,图/《中国平凉风光》

这种看似自由的“散漫”形式,与民间的社火文化有关。平凉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社会消防队,这在生活方式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是很少见的现象。这是老百姓的盛大宴会。每年正月,马会火、车会火、高抬、高跷、秧歌队开始走村串户,平凉人称之为“旱船出,狮子进,席上秧歌,歌背”。

小演员化妆。图/左,图/《中国平凉风光》

除了中国常见的社火表演,平凉还有一种颇为特殊的传统民俗——放马,而这种民俗的守护人就是平凉泾川县万燕村人。

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有过长期的拉锯战。虽然古长城把两者隔开,但长城附近长期处于暧昧的氛围中。今天,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许多人都有游牧的祖先,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农耕的。唯一能区分他们的,是他们与汉族人不同的姓氏,以及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察觉的略有不同的长相。

洪雁村祠堂里的洪雁·阿古达雕塑。图/吉姆,图/《中国平凉风光》

平凉的完颜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村民人数5000人,大部分都姓完颜。没错,这个“完颜”出自著名的游牧民族首领——完颜宗弼(金兀术)。至此,你可能会发现,你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印象并不深刻。简单来说,他就是岳飞的“死敌”。时至今日,万燕村百姓眼中的兀术,并不是《岳飞传》中的蒙面大反派。很少有人在这里阅读和观看有关岳飞的书籍和电影。

村里“放马”的传统。传说黄金帝国大赦天下,鹰、狗、马从天而降。图/孙,图/《中国平凉风光》

“放马”是纸糊的鹰、狗、马从山顶的十字架上顺着黄绳滑到山下的十字架。当地祭祖仪式的主要组织者万艳元贵说:“鹰在天上飞,马是坐骑,狗在地下跑。他们是女真人的三宝。”

平凉有很多民俗,除了唱歌放马外,还有皮影戏、点灯耍猴、打秋、泾川王牧宫庙会等。

泾川王牧宫庙会。图/郭永生,图/《中国平凉风光》

始建于西汉的王牧宫已臻鼎盛,西王母祠堂庙会自宋代开宝以来已延续千余年。祭祀西王母是华人世界最大的仪式。

电动抬猴仪式。图/齐玉成,图/《中国平凉风光》

在崇信、泾川、灵台等地区,婚后正月初一十五在新娘家度过。新娘家做的脸猴放在塔顶上。天黑后,新郎点亮桌椅上的面灯和猴灯。第二天,他把脸猴带回家,做成花卷吃。

点亮猴灯。图/付强,图/《中国平凉风光》

平凉皮影戏。图/左,图/《中国平凉风光》

除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平凉还出产瓷器,曾经被称为“陇上瓷”的安口窑就位于平凉华亭市东部的安口镇。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所有的粘土,称为白垩土,被陶器艺术家用作精致的工具。全国只有五六个地方,北方有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方有全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婺源、惠均祁门,“足以证明安口陶在明代备受世人推崇。

清代安口窑。图/华亭博物馆

如今,曾经住满人的姚口镇(高镇村),已经被历史的尘埃吞没,成为一个荒芜的村庄。安口镇只有一家安口陶瓷厂,里面有8个陶工,靠订单勉强维持。虽然难,但还是持之以恒。

安口窑,最后一个工人。图/张鲁堂,图/《中国平凉风光》

安口窑,最后一个工人。图/张鲁堂,图/《中国平凉风光》

平凉的饮食习惯有北方食物的共性:爱吃面条。各种面食,是平凉人最深的味觉记忆。面条、粉面、手擀面各有特色,其中灵台手擀面在整个西北地区都很有名。

羊肉泡。图/张鲁堂,图/《中国平凉风光》

从前,从东到西的文人墨客和驼队在平凉相遇。如今,她位于西兰公路、312国道和青兰高速的交汇处。著名的“静宁烤鸡”就是在这人流中诞生的。不仅静宁烧鸡好吃,平凉红牛也是一绝。就南来北往的食客而言,两者势均力敌,难分胜负。

宁烧鸡王。图/王天助,图/《中国平凉风光》

宁苹果园。图/李,图/《中国平凉风光》

在淘宝输入静宁,相关度最高的词是“苹果”。你可能没去过静宁,但你一定吃过这里出产的“红富士”。2003年,农业部将静宁县定为中国苹果最佳种植区。2017年,静宁县生产的粮食作物中,果树、玉米和小麦不相上下。这里几乎整个县城的人整天都在和苹果打交道。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