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菲和谢霆锋疑似分手的传闻甚嚣尘上。本来,不关我们的事。专心教育好孩子比什么都好。但是午饭的时候,老公给我看了他的手机,说王菲原来是回避型人格,和她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个观点是一个学心理学的老师提出来的。她发现王菲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这对她的感情影响很大。原来,在王菲七岁之前,用“动荡”来形容她的人生一点也不为过。父亲单位不固定,母亲常年演出,年幼的王菲寄养在亲戚家或全日制幼儿园。

可以说,七年来,王菲没有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所有带她一起的亲人和老师给王菲的评价都是这样的:她喜欢一个人发呆。这样的童年非常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模式。

也就是说,当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及时回应,一次次忽视孩子的感受。渐渐地,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不再抱有希望,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再求爱,被迫形成“爱自己”的方式。这样长大的王菲,自我意识很强,非常重视个人感受。当她在一段感情中,哪怕感到一丝不适,也会及时抽离。

在王菲的第二段感情中,王菲曾经很果断的说过一句话。我最怕的就是做作。她不喜欢讨好任何人,也不喜欢任何形式的炒作。有一段时间,王菲频繁陪同前夫李出席活动进行宣传。有一次,她直接把脸贴在舞台上,这让李很下不来台。我想当时的王菲已经发现她和李不合适了。

小学以后,王菲的家庭开始稳定,父母也有时间陪她,但是母爱不是温柔的,温柔的。她很强势,为王菲做各种制度,反对她唱歌。此时王菲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控制和克制。王菲变得很叛逆,但这无形中让她走上了歌唱的道路,成就了天后的地位。

从此没有人能约束王菲了。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更尊重自己的内心,从不做违心的事。可以说,王菲的自我是一把双刃剑,让她走上天后的人格道路,但也为她的爱情生活埋下了不稳定因素。这样的王菲,婚姻给不了她安全感,时间久了会有窒息感和被控制感。她注定不属于任何男人。

回避型人格到底好不好?

其实没有绝对的说法。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在荒野中与世隔绝的隐士,很可能是回避型人格。但是,现在的隐士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世外桃源,所以他们倾向于封闭自己的内心,喜欢独处。这类人往往不喜欢接受公职,害羞,喜欢逃避,很少有知心朋友和红颜知己,害怕暴露内心。但是,他们对认识的人是深情的,真诚的,真心的。

所以好不好不重要,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如果你不迎合它,它就不会取悦你。谁说不是一种态度?

依恋是孩子与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关系,也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而回避型依恋是一种消极的依恋。它们通常发生在孩子的童年,他们渴望爱和被爱。但如果这种要求经常被拒绝,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抗思想,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失望,不受伤。

如何避免孩子的回避型依恋?

1.带上你自己的孩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稳定而牢固的,一个稳定而持续的依恋对象对婴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在一岁之前,孩子的任何需求都要尽量满足,自己的孩子,尽可能自己带,可以让孩子产生积极的依恋关系,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非常重要。

所以父母的陪伴也要有效率。并不是孩子在玩,父母在看手机。两个人共处一室,这叫陪伴。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容易让孩子不知所措。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会让孩子失去对他的依恋。

2.亲子关系要稳定。

当孩子被父母拒绝或训斥时,她会有想法。父母不喜欢我。还有谁喜欢我?当他觉得自己的感情不值得被回应时,他会有罪恶感,开始回避与他人的交流和交往。这其实是一种自卑,而这种自卑源于他的童年,所以童年是改善他人格障碍的最佳时期。

就算是高高在上的王菲也不能免俗。她的身体一直在重复着童年的痕迹,这也告诉所有的父母,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不苛责,不打骂,给他一个持续稳定的情绪输出是多么重要。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