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经“桃夭”的拼音

桃夭:【táo yāo】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艺术特色: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村的物侯特征。《文心雕龙》:“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总之,这首诗虽然并不长,但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体现了先民社会特有的那些礼俗和风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营养。

词条标签:

2. 诗经桃夭拼音版

táo yāo 桃夭

táo zhī yāo yāo , zhuó zhuó qí来 huá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zhī zǐ yú guī , yí qí shì jiā 。

之子于归,宜其自室家。

táo zhī yāo yāo , yǒu fén qí shí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zhī zǐ yú guī , yí qí jiā shì 。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táo zhī yāo yāo , qí yè zhē知n zhēn 。

桃之夭夭,其道叶蓁蓁。

zhī zǐ yú guī , yí qí jiā rén 。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 【请给我一些诗经名篇的拼音版诗经里的名篇有好多字都认不到现在我

关关雎(jū) 鸠(jiū),在河之洲.窈(yǎo) 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wù) 寐(mèi) 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yuè)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还有哪个不知道的我手动补OTZ……。

4. 《大学》中的《桃夭》有带拼音的版本吗

有的。

但《桃夭》是出自《诗经》。 拼音版本: táo zhī yāo yāo ,zhuó zhuó qí huá 。

zhī zǐ yú guī ,yí qí shì jiā 。 táo zhī yāo yāo ,yǒu fèi qí shí 。

zhī zǐ yú guī ,yí qí jiā shì 。 táo zhī yāo yāo ,qí yè zhēn zhēn 。

zhī zǐ yú guī ,yí qí jiā rén 。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65633936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介绍: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

5. 桃夭的注音

fén

假借为黂。大麻;大麻籽 [hemp;hemp seeds]

菽、麦、蕡、稻、黍、粱。——《礼记·内则》。陆德明释文:蕡,大麻子。

麻之有蕡者也。——《礼记·丧服》传。疏:“是子麻。”

共蕡烛庭燎。——《周礼·司烜氏》。司农注:“独麻烛也。”

zhēn

(1) ㄓㄣˉ

(2) 〔~~〕a.草木茂盛的样子;b.荆棘丛生的样子。

(3) 同“榛”②。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