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战国时的“雅言”是什么意思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西岐(今宝鸡市东岐山县)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

【特点】:有八音,尖团音,做诗词有平仄。

【音系】:上古音系。

【出处】

《论语· 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颖达《正文》:“雅言,正言也。”

【历代普通话名称】(春秋)雅言——(汉代)通语——(宋元)天下通语——(明清)官话——(民国)国语——(新中国)普通话

2. 孔子为什么推崇《诗经》

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诗经作为可以演奏的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诗经与个人品行修为、文化传播、政治教化、意识形态的确立都有很大的功用,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言”.

附:孔子对于诗经功能的言论:

子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

孔子不但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也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3. 壹执礼皆雅言出自大学还是中庸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述而》。

原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所说的雅言,读《诗经》《尚书》和行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诗书:《诗经》和《尚书》。

执礼:行礼,执守礼制;掌赞礼之事;依据礼制。

雅言: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就出现了“雅言”。

洛阳雅言,古称河洛语,河洛话,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其音系为华夏传统的上古音系。春秋时期,孔子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据传,孔子正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的。

4. 诗经 广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广雅〗十卷。三国魏张揖撰。揖字稚让,河北清河人,明帝太和中为博士,精通文字训诂,著述很多,有《埤仓》、《古今字诂》等,除《广雅》外,余皆散佚。此书全因《尔雅》旧目,博采汉儒笺注及《埤仓》、《说文解字》诸书以增广之。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5. 诗经 广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广雅〗十卷。

三国魏张揖撰。揖字稚让,河北清河人,明帝太和中为博士,精通文字训诂,著述很多,有《埤仓》、《古今字诂》等,除《广雅》外,余皆散佚。

此书全因《尔雅》旧目,博采汉儒笺注及《埤仓》、《说文解字》诸书以增广之。《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6. 【《诗经》是怎样搜集的

《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我们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使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美刺诗之外,《诗经》中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二,《诗经》的编定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三种渠道汇集起来的作品数量一定很多,然而今传的《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的编选整理者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最早提出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司马迁认为孔子对古代搜集来的三千多首诗进行了删选,编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并未曾删诗.论据如下:(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出使,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十五《国风》名称与顺序都和今传的《诗经》本子基本相同.这说明当时《诗经》已经编集成书了,而那一年,孔子只有八岁.(2)《史记》载孔子删诗在自卫返鲁之后,而《论语》载,此前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3)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出自今本《诗经》,可见当时已经有通行的《诗经》定本,而此风在孔子之前便已流行.孔子虽未曾删诗,但是他曾经对《诗经》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过整理修订,并且将《诗经》用于教育,这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诗经》最后的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诗经》的流传关于《诗经》的流传,首先要掌握四家诗和今文三家.所谓的四家诗是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韩人燕婴所传,毛诗则为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四家诗中齐,鲁,韩三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在汉武帝时已经立于学官,合称为三家诗或今文三家;而毛诗属于古文经学,到东汉才立于学官.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释.此后,三家诗逐渐衰亡,而毛诗独传. 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四始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始”之意义,一说分别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一说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四诗说:又称二南独立说.所谓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十五国风中有十三个以”风”为名,惟独二南例外.因此,到了北宋,苏辙在他的著作《诗集传》中首次提出了二南独立说,认为《周南》,《召南》应该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另立一类.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南”是乐歌之名,诗之一体,相应的,《诗三百》也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这也就是所谓的四诗.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本子是依照风,雅,颂的体例来编排的.那么风,雅,颂又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关于这一点今人多认为是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中国有音乐文学的传统,在《诗经》的时代,诗和音乐是融合为一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在当时都是歌词.所以按照诗歌的音乐来划分风,雅,颂应该是合理的.对于风,雅,颂的具体含义,前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歌谣,这里的民俗歌谣之诗是相对于朝廷诗乐而言的,在作者的阶级身份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诗经》共十五国风,160篇作品.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朝廷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称周天子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称之为雅乐,正如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为雅言.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