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观后感

提起张恨水先生,很多人会陌生。但说到《金粉世家》,那部暑假档播放的电视剧很多人都会打开话匣会。

张恨水先生在《金粉世家》中虚构了富家子弟金燕西和平民才女冷清秋的爱情生活,并以此为主线向读者展示北洋军阀时期的富裕一家由强盛到衰败的全过程。而那句“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的歌词依稀在脑中回荡,从中我能感叹出丝丝哀伤,而自己也曾被金燕西的纨绔觉得气愤,为冷清秋的才气感动不已。

那一年我翻起了那本小说,看到他在第十二章的描写:“燕西笑道:‘冷小姐,你看这所屋子怎幺样?’清秋道:‘很好,艳丽极了。’燕西笑道:‘这就是我的小书房,和小会客厅。’清秋点头微笑,说道:‘这地方读书不错。’燕西又引着她转过两重门,绕了几曲回廊,花明柳暗,清秋都要分不出东西南北了。这时,只见有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穿着黑湘云纱的大脚裤,红花白底透凉纱的短褂,梳着一条烫发辫,露着雪白的胳膊和脖子在外,面如满月,披着海棠须的覆发。”这是两位主角第一次在金燕西书房见面,其中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文中大量对女性的服饰外表的描写那叫一个精彩。你看那“几曲回廊”、“花明柳暗”本是景色词句却用在女人身上不禁让人感觉生动起来了。

故事就由此展开,高干子弟金燕西平时游手好闲,却唯独对诗词颇有兴趣,也带着某些不羁的思想,刚好和热爱文学的冷清秋不谋而合。而在相处的过程中毕竟存在某些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小摩擦,也注定引起了两人的最终分开。书中多以对话的形式和场景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一段“因为天气很早,在山下并没有找轿子,二人就步行上山。转过了别墅面前那道小山弯,走到一丛树林里,就嗅到一种沉檀香味,由树梢上吹了过来。凤举道:“这里并没有庙,哪里来的这股子檀香味?”燕西道:“山上是很幽静的,人的心思一定,远处的香味,只要还有一丝在空气里流动着,也可以闻得到,这就叫心清闻妙香了。”凤举也不答话,步行到了大门前那片广场上,却有一群小山雀,在草地上跳跃着,人来了,哄的一声,飞上树梢。那香味更是浓厚,这就闻着了,乃是后进屋子里传出来的。”从词句中我虽然以景写情的手法不由赞叹,也深深的感受到了金燕西的后悔的伤感。我突然好想大叫一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两人的结合其实完全有转机挽回的,双方却不愿意退让,也许要是愿意主动点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我们再从书中的主人公另外一条主线聊起吧,金燕西作为当时高干子弟,相比他的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并未做出任何成绩。但是在当时还是一个军阀的年代,他曾经可以深爱着家庭并不富裕的才女冷清秋,尤其是在当时的风气之下,可以不顾门第之见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正所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在这一点上,我引申到了关于思想束缚的话题,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往往会认为事情的处理方法就应该这样的,因为多年前就是这样,所以现在也是这样。其实不然,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哲学上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才能保持我们的创新性。当然其中这个人物还有些小心眼,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心理是我们要杜绝的。

冷清秋是小说中公认的才华的代言词,特别是其中略带悲剧的结尾。问题出在这份才华貌似与当时人群相结合,包括她的诗句也一直沉浸在自我的美好幻想中。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群体和非群体的概念。俗语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有一半的赞同是因为工作和生活都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过程,我们还应该如蛟龙入海,融入到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中。

反观这本书和其作者经历,也是其一生中的部分写照。从家庭富裕到家庭没落再到振兴家境,从文中略带悲伤的诗句中惊醒自己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而在结尾的两辆平行的列车产生的幻觉可以捕捉到作者还是希望我们去拥抱这个美好的世界,珍惜这个世界上的温暖人。

最后,请允许我用“伊人何处?总在寒冷清秋。”这句书中我觉得最美的句子来爱这个温暖的世界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