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左夷吾 世说新语 帮忙翻译一下,急,高分

温峤出任刘琨的使者初到江南来。这时候,江南的政权刚开始建立,纲目法纪还没有制定。温峤初到,对这种种情况很是忧虑。随即拜见丞相王导,诉说晋(愍)帝被囚禁流放、社稷宗庙被焚烧、先帝陵寝被毁坏的惨酷情况,表现出亡国的哀痛。温峤言语间忠诚愤慨、感情激烈,边说边涕泗横流,丞相王导也随着他一起哭泣。温峤叙述实际情况完毕后,便真诚地提出结交的意愿,王丞相也真诚地予以接纳。温峤出来后,高兴地说:“江南自有像管夷吾那样的人,我还有什么担忧的呢?”

始尔,开始。尔,词缀,没有实际义。

纲纪,指国家的各项制度、法纪。

陈,陈说,叙述。

主上,皇帝,这里指晋愍帝司马邺。公元316年11月,刘曜围攻长安,晋愍帝投降,并被赶到平阳,一年后,被杀。

幽越,幽囚颠越,即流亡监禁。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来也引申泛指国家。

山陵,皇帝的陵墓。

《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周王室东迁洛阳后,有人到镐京一带,看到原来的宗庙宫室被夷为平地,种上了黍稷等作物,顿起忧伤,哀痛周王室的衰微,便作了这首诗。后来用以表示亡国。

忠慨深烈,指忠诚愤慨的感情深厚强烈。

泗,鼻涕。《广韵》解释为涕泗,其实,古时候涕、泗是不同义的。所谓“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后来眼泪鼻涕不分了,都用来形容哭泣的模样。

深自陈结,真诚地陈说结交的意愿。

厚相酬纳,真诚地表示予以接纳。

管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齐桓公的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史记》云:“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 诗经 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到底是什么意思

1.《诗经》“二南”释义 周代诗歌总集《诗经》,有关荆楚、巴蜀之风(民歌),几乎是个空白。

清人廖元度编辑的《楚风补.旧序》曾曰:“楚何以无风?楚之风——‘江永汉广’,《周南》已载之。”“然则楚何以无风?‘江汉游女’、‘错薪翘然’,楚风之洋洋盈耳,沨沨乎入人深者,自古在昔,而匪今斯今矣!”(署名:时康熙戊辰、山阴何天宠昭侯氏题,下同)这恰好说明楚与巴蜀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区色彩。

不过,这是从诗歌本身寻求的某些缘故,即选诗的二重标准,但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 西周末,周王朝早已衰落,而南方的蜀国、楚国却先后兴盛起来,成为扩张拓疆的大国,而楚文化(风)的传播又是以军事扩张为先导的,这就不能不引起周王朝统治者的恐惧心理。

加之中原华夏民族历来把南方的诸侯当作“蛮夷”——这种社会心理,自然就不可能在《诗经》中给楚、巴、蜀与北方诸侯同等的位置了。然而,统治者总是怀有一种矛盾心理,虽然无法用军事手段来制服南方诸侯,便在恐惧之余,又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

正是统治者的这种矛盾心理,才有了“二南”,并把它们冠于《诗经》首位,成为中央王朝对诸侯教化的楷模,却回避了“楚风、巴风、蜀风”这样的称谓。因此《吕氏春秋·音初》发挥道:“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之女乃令其妾侍禹于涂山之阳,女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这不过是一种猜测。 关于《风》诗,历来有多种解释。

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太子长琴,始作乐风。”注:“风,曲也。”

从一般的概念说,《风》就是乐曲之意。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国风”的概念及来源作了经典性解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是以诸侯采之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

旧说二南为正风,所以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朱熹的解释,上承《毛诗序》,影响后世至今。

《诗经》问世后,对“南”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宋人程大昌在《诗论一》中指出:“盖《南》、《雅》、《颂》,乐名也,若今乐曲之在某宫者也。《南》有‘周’、‘召’;《颂》有‘周’、‘鲁’、‘商’。

本其所从得,而还以系其国土也。”他又在《诗论二》中说:“其在当时亲见古乐者,凡举《雅》、《颂》率参以《南》。

其后《文王世子》又有所谓‘胥鼓南’者,则《南》为乐古矣。”清人崔述在所著《读风偶识》中云:“《南》者诗之一体,盖其体本起于南方,而北人效之,故名曰《南》”。

他们大体上指出了《南》是《诗》中独立的一种乐歌。归纳起来,对《南》共有六种观点:一、《南》为南化说:《毛诗·关雎序》曰:“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

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二、《南》为南乐说;三、《南》为南土说;四、《南》为南面说;五、《南》为诗体说;六、《南》为乐器说,《南》本是乐器(铃)之名,后孽乳为汝、汉、沱、江一带的南方乐调之名,是南国之风。

不妨视为《风》诗之一体。这六说以“南化说”为主构成了“南”的六要素,缺一不可。

2.《诗经》“二南”的地域 《楚风补·旧序》曰:“夫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陕之东,自东而南也;陕之西,自西而南也;故曰‘二南’。

系之以‘周南’,则是隐括乎东之南、西之南也”。这里已明确地指出了“二南”的地域,“周南”即周公采邑之南,包括楚国和巴国部分疆域;“召南”即召公采邑之南,包括蜀国和巴国大部分地域。

朱熹在《诗集传》中称:“周国本在禹贡雍州境内岐山之阳,后稷十三世孙古公亶甫始居其地,传子王季历,至孙文王昌,辟国浸广。于是徙都于丰,而分岐周故地以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且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

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他接着推测说:“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

言自天子之国而被于诸侯,不但国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

言自方伯之国被于南方,而不敢系于天子也”。朱熹既指出了“二南”的大致地域,同时也再次说明了“二南”的来源。

这样,我们就可以大体上断定:《周南》就代表楚风;《召南》便能表征巴蜀民歌。 西周时代,巴、濮两族尚居在长江以北的江汉区域。

《左传》昭公九年载周景王使詹桓伯对晋人曰:“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西周时代巴、濮、楚、邓并为南服的四国。

其中巴国为周王朝敕予姬姓的封国,其它三国却是殷亡后臣服于周。濮是国名,后来濮族分散称为百濮。

西周之时,南方最强大的国家是濮国,而楚国却是在东西周之际,濮国衰落之时,强大了起来的。《史记·楚世家》称楚为鬻熊后,其子孙即以熊为氏。

战国时代秦《诅楚文》也称楚怀王为楚王熊相(《史记》作槐),但春秋战国时代楚王自铸铜器,则称楚王酓章(惠王)、楚王酓悍(。

3. 踽踽独行意思

踽踽独行

jǔ jǔ dú xíng ㄐㄨˇ ㄐㄨˇ ㄉㄨˊ ㄒㄧㄥˊ

〖解释〗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 踽 jǔ 〔踽踽〕形容独自走路孤零零的样子。 慢步行走〖walkslowly〗。如:踽步(慢步的样子);踽踽(小步慢行的样子) 〖出处〗《诗经·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后用“踽踽独行”形容一个人孤单地独自走路。刘心武《栖凤楼》二六:“于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尤其是被乱七八糟的思绪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心灵,他往往处踽踽独行。”

〖示例〗他成了一个~,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形人。长空里,一只孤雁。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单身行走。 明 吾丘瑞 《运甓记·手板击凤》:“ 峤 ( 温峤 )思都督左右,密谋忠告,无一可人。况踽踽独行, 峤 身荣辱未卜,奈何以眼前一命之荣,而负知己数载之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异乡丐妇,踽踽独行,猝遇三健男子执缚於树,肆行淫毒。”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三:“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零人。”

4. 形容一家人连续遭遇不幸的词

颠沛流离 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出处:《诗经·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颠仆流离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同“颠沛流离”。 出处: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己酉冬,金自江西犯饶信,所在居民皆空城去,颠仆流离道上。”

东飘西泊 指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出处:《荡寇志》第一一二回:“车夫道:‘只有一人想该斗得他过。

’徐槐听了,忙问是何人?车夫道:‘这人姓颜,名叫树德……向来东飘西泊,不知住处。” 东扬西荡 指飘泊无定。

出处:《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见怜,怎样着落妹子死后魂灵,不至东扬西荡。” 断梗浮萍 比喻漂泊不定。

出处:宋·秦观《别贾耘老》诗:“人生百龄同臂伸,断梗浮萍暂相亲。” 断梗飘萍 比喻漂泊不定。

同“断梗浮萍”。 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祝发》:“想归海楼船未有期,梦与飘风会,似断梗飘萍谁可系。”

浮踪浪迹 浮:飘浮;浪:流浪。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

比喻四处飘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

梗迹蓬飘 比喻漂泊流离。梗,断梗;蓬,飞蓬。

出处:明·范受益《寻亲记·相逢》:“梗迹蓬飘,跋踄山川岂惮劳。” 祸不单行 祸:灾难。

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出处:汉·刘向《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来,祸必重来者也。”

吉凶祸福 吉祥、不幸、灾祸、幸福。 出处:《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

家败人亡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出处:《晋书·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 家破人离 犹家破人亡。

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二回:“王庆从小不曾叫王砉一声爷的,今值此家破人离的时节,心中也酸 起来。”

家破人亡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出处:《晋书·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 兰摧玉折 摧:折断。

兰草、美玉都折断了。旧时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死。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尝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颠沛流离 流离失所 流离:转徒离散。

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出处:《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流落他乡 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外地。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舍父逃走,流落他乡,撞东磕西,苦哉,阿弥陀佛。”

流落天涯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穷困潦倒,到处漂泊。

形容生活不安定,极为困苦。 出处:宋·德佑太学生《祝英台近》:“叹良阻!有恨流落天涯,谁念泣孤旅?” 命途多舛 舛:不顺,不幸。

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饯别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漂泊无定 飘泊:随水漂流或停留。

随水飘流到哪里就停在哪里,没有一定的方向。比喻为了生活而四处奔走,生活不安定。

出处:宋·范成大《元夜忆群从》:“遥怜好兄弟,飘泊雨江村。” 家破人亡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

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出处:《晋书·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

凶多吉少 凶:不幸;吉:吉利。指估计事态的发展趋势不妙,凶害多,吉利少。

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你去后多凶少吉,干这般尽忠竭力。” 遭家不造 遭:遇到;造:成。

原是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指遭遇家中不幸的事。

出处:《诗经·周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

5. 大学语文的问题简答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

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

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

豳风·七月》是一首农事诗。诗歌描写了周族早期的农业社会生活情况,是现存最古老的农事诗。

这首诗的社会背景向有争议,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初期社会等说法。诗歌形象地描写了三千年前农民的衣食住行,真实地再现了农民们的农业劳动生活。

诗歌共八章,一章总写农夫冬日的困苦与春日的农事生活;二、三章写妇女们的桑蚕纺织等劳动生活;四章写秋后狩猎;五章写岁末准备过冬;六章写农夫们的食物;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服杂?保话苏滦创⒈⒓漓搿⑹栈瘛⒀缁帷U馐资Ò韵质抵饕宓拇醋鞣椒ê透车谋硐质址ㄕ媸刀蜗蟮卦傧至说笔钡纳缁嵘钔季埃绕涫且云铀氐陌酌枋址栊淳拔锖蜕罨嫦嗟背錾¡F湟帐踅峁挂越诹钗ؾ砸率匙⌒形َ常莺峤淮恚钩烧錾缁嵘罨妗P鹗隆⑿淳啊⑹闱椤⒔恢谝黄穑视胂斜省⑹本坝氡臼孪嗌嘤常盏搅私虾玫囊帐跣Ч?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它启示人们不要把文学看成茶余饭后仅供消遣的东西,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诗经》可谓是历代民歌承袭的渊源,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 《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卫风·氓》是一首古老的弃妇诗,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自述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及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

全诗歌共六章:第一章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及结婚;第三章总结婚姻爱情的教训;第四章申辩自己无辜被遣;第五章写自己辛勤操持家务,却遭到粗暴的对待;第六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此诗在叙事上采用了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抒情上运用了叙事言情、议论抒情及直抒胸臆的手法。

诗歌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主,但比、兴手法也运用得相当出色。起兴中兼有比喻。

而两处比喻也不是简单的明喻,而是运用了借喻和暗喻。 诗歌的结构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条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线索;一条是按心理情感变化的抒情线索,情节的变换与情感的起伏变化交织在一起。

《秦风·蒹葭》是一首怀恋情人的恋歌。深秋的早晨,诗人望着那芦苇霜花的景象临水怀人,反复追寻着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中人,抒发着眷恋爱慕和惆怅失意的情怀。

诗歌以赋法写成。每章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它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再现,同时这种深秋时节的萧瑟、空旷、冷落的景象,也是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凄婉心境。

接下的两句点出诗人所思念的对象,然而他的意中人却好象是在虚无缥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最后四句诗人展开了反复追寻、苦苦求索的描写,透露出了诗人那眷恋企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的意绪。

全诗意在抒情,却无一“情”字,而是采用了以景衬情和叙事言情的手法,达到了曲婉动人的抒情效果,同时也创造出了凄婉而朦胧的意境。 3、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

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

《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每章都是先写景起兴。

6. 骑虎难下什么意思

骑虎难下 拼音 [qí知 hǔ nán xià]

释义: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 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出处: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苏峻反;温峤推陶侃为盟主;侃西归;峤说道侃曰:‘……今日之事;义无旋踵;骑虎之势;可得不乎?’”

造句:

1、投资方的突然回撤资,使得这个项目骑虎难下。

2、因为当初没人,我勉强承担这个活,到现在已是骑虎难下了。

3、你是个聪明人,怎会把自己逼入骑虎难下的窘境中?

4、因为对形势作了草率的评论,他现在真是骑虎难下。

5、事情照此情形发展下去,小心自己骑虎难下,答无法脱身。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