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晚,古诗是什么意思
《春晚》诗词全文
——————————————————————————–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诗词注释
——————————————————————————–
【注释】:
1、题原作“春暮”,据《王令集》改。
2、更:复;再。
3、犹:还;仍。啼血:指杜鹃鸟的啼鸣。
[注释](1)更:再,重。(2)檐:屋檐。子规:杜鹃鸟。(3)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译文]暮春三月,花儿谢落了,但也有再开出新花的,小燕子每天飞到小檐下筑巢。杜鹃半夜三更还在悲鸣,我相信春风也会被感动,再回大地。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词注释】
[注释](1)陂:水岸,寒漪[音“椅”]:水的波纹。
[译文]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到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回村,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悠闲的随口乱吹,谁也听不出是什么曲调。
2. 春晚,古诗是什么意思
《春晚》宋·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释]1.更:再,重。
2.檐:屋檐。子规:杜鹃鸟。
3.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诗文意思为:暮春三月,花儿谢落了,但也有再开出新花的,小燕子每天飞到小檐下筑巢。杜鹃半夜三更还在悲鸣,我相信春风也会被感动,再回大地。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
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
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3. 题春晚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诗人,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继而又远看树林。稍远处有一片树林。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最后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头,远远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捕鱼,一路归来。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题中“晚”字,而起笔“花落”则点明了“春”字(诗中指暮春)。三景相合,融汇成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然而,诗人笔下所的静境,又并不显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点缀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鸟飞鱼跃的活泼气息,诗人就置身在这恬静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饶有兴味地“小立”观赏。
后二句的意思是吟完诗在栏杆边小立片刻,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
4. 春晚的诗意是什么
《春晚》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抒情诗深沉婉曲,寓愤世之情于暮春之景。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作品名称春晚创作年代淳熙六年春(1179年)作品出处《范石湖集》文学体裁七言律诗作 者范成大春晚 荒园萧瑟懒追随①,舞燕啼莺各自私②。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③前花老不供诗④。
吾衰久矣⑤双蓬鬓⑥,归去来兮⑦一钓丝。 想见篱东⑧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 注释译文 编辑 诗句注释 ①追随:追寻赶趁。 ②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③樽(zūn):这里指酒樽。 ④不供诗:不能提供诗的题材,不能激发诗情。
⑤吾衰久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里说“吾衰久矣”,委婉地表示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⑥蓬鬓(péng bìn):鬓发蓬乱,是失志、失宠之态。
鲍照《拟行路难》:“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⑦归去来兮:陶潜有《归去来兮辞》表达弃官归田的心态。
⑧篱东:隐指隐居之地。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
[2] 白话译文 荒芜的园子冷落凄清, 我懒得去寻游观赏;燕子翻飞黄莺欢叫,全不管别人心情怎样。 白天愈来愈长,正好在窗下多睡一会儿; 酒樽前花儿已经凋谢,激不起诗的联想。
我久已老(梦不见周公),只落得两鬓蓬乱;弃官回乡吧,跟一竿钓丝相傍。 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
[2] 创作背景 编辑 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回到故乡吴县,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诗。
[2]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鉴赏 诗以“春晚”为题,借暮春之景,抒忧愤之情。 诗起笔描写暮春园景:园中已不再是百花争艳,而是又“荒”又“萧瑟”,可见其春老花残,落英狼藉。
“懒追随”,透露出诗人已无游赏之兴。然而这“荒园”毕竟不乏“追随”者。
那些燕与莺,又“舞”又“啼”,多么得意;但他们贪恋荒园,不过是因为腐枝败叶问小虫多,便于捕食罢了,故日“各自私”。这里,“各自私”的燕与莺,“萧瑟”的“荒园”,显然别有喻意,隐射时事,他联想到即将崩溃的南宋小朝廷,联想到朝廷中那班争权夺利的小人。
颔联紧承首句。“日长”、“花老”,既点出暮春时令,也暗示诗人心绪。
常言道:“欢愉恨夜短,愁闷觉日长。”昏昏醉眠,日长难遣,尊前花老,诗情难觅,于是止不住把满怀愁绪,直接抒写出来。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这是全诗的转折,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由“花老”而联想到人老。这里“吾衰久矣”,既是字面义,也是暗用典。
诗人巧借其意,以“吾衰久矣”慨叹当时南宋小朝廷不能振作,他所向往的大宋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恢复无望。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只好“归去来兮一钓丝”——退归故里,隐居垂钓。
“归去来兮”也是用典。陶渊明身处东晋行将灭亡之际,因不甘心向小人折腰,毅然抛弃官职,赋《归去来兮辞》,归隐故乡。
诗人以陶渊明自况,表明了他的高洁情操。 诗到此,意旨已明,似无可说,但诗人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好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春水漫漫,疏篱如屏,柳丝垂挂,小舟荡漾,该诗句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意境。“小舟无伴”,那小舟似乎急切地等待诗人归来作伴哩。
这里还需弄清“篱东”一词源于陶句“采菊东篱下”,后借指故园。这一联,不仅进一步渲染思归之情,而且这幅美好的暮春图,与开头那“萧条”的“荒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见诗人的爱憎和归意。
“春涨动”、“柳丝垂”,还点明《春晚》诗题。[2-3] 这首诗颈联所谓“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反映的就是既然难遇明主,退隐才是正路的思想。
其余各联首颔两联说荒园萧瑟、花鸟不通人情,自己也毫无情绪,典型地表现了刚刚从政治核心隐退时难免出现的苦闷消极情绪。转念一想,退隐方是上策(颈联),于是尾联提出:料想春水已涨,小船正停在岸边等待我驾舟泛游呢!全诗写心理活动,写思想情绪的变化,真实而深入;且全用形象的语言,显得含蓄而能尽意,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艺术功力。
[2] 名家点评 清代诗文家潘德舆说: “声情婉转,微嫌近于词耳。”[4]。
5. 古诗村晚的意思是什么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