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大。

佛教大概是汉明帝时代传进来的吧,到了唐宋,中国的文学作品起了很大的变化,观察这些变化的人指出来,到处可以发现佛教的成分. 胡适写《白话文学史》,他说中国文学一向是白话文学,从诗经开始就是白话文学,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我现在谈的是中国现代的白话文学,也就是文学革命、白话文学运动以后的文学,中国文学受了欧风美雨的影响,又起了一次很大的变化,这时候,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一部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文学革命家没办法把它革掉,佛教也就成了新文学内容的一部分,有时候也是文学形式的一部分。

佛教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影响,我至少可以举出三点来:一、佛典使文学语言更丰富增加词汇:如世界、演说、究竟、因果、律师、道具等等。增加成语:如单刀直入、一丝不挂、聚沙成塔、作茧自缚等。

二、增加作家的想象力 如轮回、无量世界、缘起不灭、真空妙有等。三、增加文学作品的原型 古典的故事框架,供后世作家变奏或重新诠释。

先说语言,中文翻译的佛经给中文增加了很多新词,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句法,我搜集了一部分,很多名词、很多成语,我们经常使用,也许认为这是中国的土产,现在一看,发现是取经取来的,是进口货。词汇增加、句法增加,也就增加了中文的表现力,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文采。

佛经伟大的想象力我要赞叹佛经伟大的想象力,它说宇宙无限大,除了咱们大千世界,还有三千世界、无量世界。过去有无量劫,未来有无量劫,无始无终。

它规画出地狱、西方乐土的具体面貌,有大量的细部描写。它的神话是那样的丰富壮丽!文学创作非常需要想象,中国作家阅读佛典,进一步释放了想象力,发展了想象力。

有一次,释迦牟尼和他的学生对话。老师问:「恒河里的沙是不是很多?」学生说:「是的,很多。

」老师说:「如果恒河里的每一粒沙都变成一条恒河,所有恒河里的沙加在一起,是不是很多?」学生说:「是的,很多。」老师说:「如果每一粒沙都变成一尊佛……」那一段对话,听起来好像是文学创作的教室里对想象力的训练。

佛典以它非常的想象力重新设计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咱们中国,儒家注意人与人的关系,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似乎相反,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忽略人与人的关系。

不管人与人的关系也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好,他们也都看得太简单。至于人与超自然的关系,儒家、道家好像都没有认真面对,这对诗歌小说戏剧的创作都不利。

因果关系对文学的影响佛家强调因果,强调「法不孤起」、「缘起不灭」,他又设计了三世轮回,人跟人的关系突然紧密起来、复杂起来,人和人紧紧纠缠在一起,大家是拴在一根在线的蚂蚱。这个发现对作家的诱惑太大了,作家笔下的情节,也就有了无穷的变化。

老天不下雨,一棵绛珠草快要枯萎了,一个男孩子来给它浇水,因生果、果又生因,居然发展出一部《红楼梦》来。一个农夫捉到一条蛇,一个男孩子买了这条蛇,带到野外放生,因生果、果又生因,居然发展出一部《白蛇传》来。

牛郎织女眉来眼去,因果相生没完没了,居然做了七世夫妻。学者说,幸亏有白话文,小说才可以写得那么长,他的话很对,不过白话毕竟是工具,咱们还得加一句:幸亏有佛教,小说家才有那么多情节可以写。

增加文学作品的原型文学有个术语叫「原型」。中国古代有一个神话,它说有一个人,一个巨人,一个大力士,他跟太阳赛跑,几乎追上太阳,可是终于追不上,他累死了,渴死了,他倒下去的时候,整个大地都震动,这是一个原型。

后来作家描写英雄人物。写他本领很大,意志坚强,一定要怎样怎样,可是形势比人强,人不能胜天,后来还是惊天动地的失败了,这就是使用那个追太阳的原型。

原型是非常重要的文学遗产。 佛经给中国作家提供了很多原型。

释迦牟尼出来散步,看见人生的痛苦,他就出家了,这是一个原型,现在证严法师成立功德会,是因为看见一滩血;圣严法师出家,是因为看见天灾,可以说都出于这个原型。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就是天河,沿着黄河一直往上游走,找到黄河发源的地方,也就找到天国。

有一个人去找天河源,他花了好几年的功夫,千辛万苦,最后到了河水的尽头,那地方天有多大地有多大,一眼看不到边际,但是一片荒凉,河道也不见了,到处是水。他迷了路,找来找去看见有个女孩子在洗衣服,他上去问路,洗衣服的女孩子不说话,举起洗衣服用的棒槌来,劈头给他一棒。

他睁眼一看,已经回到家乡,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这个故事的原型,应该是「当头棒喝」。

有一个女孩子对她的丈夫不满意,心里烦闷,到酒吧里去喝酒,正好碰见从前的男朋友也在那儿喝酒。女孩子向他诉苦,男人听了半天,叫酒保开香槟,香槟用冰镇过,很冷。

男人拿整瓶香槟浇在女孩子头顶上,女孩子一动不动,两个人好像有默契。香槟酒从她头上流下来,流到脸上,流过脖子,流进衬衫里,她承受了这瓶香槟以后,脸上露出笑容,愁云惨雾一扫而空。

这个情节的原型,应该就是「醍醐灌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

2. 佛教对中国文学有哪些广泛的影响

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在文学方面:由于佛典的翻译,刺激了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

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启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由反切产生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绝。中国人向来作文,都主张多读多看,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中国是没有文法可言的国家,但在唐朝时代,却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译,也将印度的文法输入了中国,比如“八啭声”,即是名词、代名词、动词、助词等,又如佛典中的“六离合释”,就是梵文文法的一种,现代人多以马氏文通是中国文法学的鼻祖,其实唐朝时代,中国就已有了文法学,只是未能普遍地为民间运用而已;再如“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及作法——文学批评论的不朽名著,但它的作者刘勰(法名慧地),却是在佛教寺院中成长的,晚年也出了家,他的作品,颇受佛教文学的暗示及鼓励(注十五)。

到了唐代以后的文体,多能近于写实而顺畅,乃是受了佛教文学的感染;经隋唐而至宋代,“弹词小说”或“平话”的出现,那是受了佛教所用“变文”的影响;近乎语体的唐宋诗,如白乐天及苏东坡等的诗,是因禅宗的“颂古”以及寒山、拾得所作深入浅出的新诗而来,乃至梁启超先生要说:中国古诗中的第一长诗“孔雀东南飞”,是受马鸣大师所作“佛所行赞”的影响。唐代的禅宗诸大师,创用白话的语录体,说明佛法的要义,因此而有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出现,完全是学的禅宗的笔法。

明清的小说是由平话及拟平话而来,小说中“有诗为证”的风格,散文之后以韵文作结的形式,以及弹词里的说白与唱文夹杂并用,明明白白是受佛经中“长行”与“偈颂”并用的暗示。由于佛典的翻译,也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语。

在艺术方面:魏晋的佛教建筑,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形态,佛教的建筑,虽不如近世西洋的实用,但却由于佛经中叙述天宫及佛国净土的施设,力求艺术化,建筑物的布置、点缀、庄严、雄伟,都是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又如佛教输入的佛塔建筑,也为中国的建筑史,带进了一步,开拓了新的里程。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也给中国带来了塑像的艺术,在此以前的中国,尚没有塑像的技艺,唐朝的佛教塑像,美丽尽致,曾极一时之盛,数十年前有日本人曾在苏州某寺发现了唐人的塑壁,后得蔡元培申请政府保存。

洛阳的龙门,大同的云岗,那些伟大的佛像雕刻,浩大的工程,精湛的技巧,均有飘飘欲仙,栩栩如生之势,那不唯是中国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性的艺术伟构。在绘画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享誉世界。

正如莫大元先生所说:“云岗石室与敦煌石室、龙门石室,不啻中国北方之三大佛教美术陈列馆”。又说:“后汉以降,佛教输入,中国之美术,遂由贵族美术一变而成为宗教美术,建筑则从宫殿楼台而变为寺院佛塔,绘画雕塑则从君臣肖像而变为佛菩萨像,工艺则从器皿服饰而变为宗教之佛物法器。

此种美术形态之延续,自后汉以迄于今……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占有极重要之地位”(见“中国佛教美术”)。由于佛教的许多碑碣的保存,也为中国的书法,储蓄了无价的财富,许多名家的字迹,多由佛教的流传而得遍及民间。

“鱼山梵呗”,是受了佛教梵音而来的中国音乐。从敦煌石室的发现,知道在冯道的印刷术之前,佛教于隋唐时代,就已有了通俗宣传的刻板印刷品。

在科学方面:佛教入汉以前中国虽已有了邓析、惠施、墨子及荀子等类似论理学(名学)的提出,中国之有完整的论理学,却自佛教输入以后的因明学开始。中国从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行禅师所定的历法,那是根据印度的天文学而来。

在哲学宗教方面:佛教初入中国时,道教的排斥很大,但到了魏晋时代,讲佛学的引用了老庄,讲老庄的也引用了佛经,从此之后,道教典籍的日益完备,在许多方面都是取材于佛教,比如地狱及阎罗的观念,道教便欣然地接受了也运用了,在佛教未来之前,中国没有阎罗的印象,到了宋时的全真教,根本就是佛化的道教。由于禅宗的启发,宋元明的儒家——理学的出现,根本就是禅化的儒教,虽由于偏执他们的门户之见而反来抨击佛教,他们却是“坐在禅床上骂禅”;禅宗仅是佛教的一支,宋明的理学家却连对于禅宗的法门也只浅尝半口而不敢深入,唯恐在深入之后,会迷失了他们自己的立场,朱熹看的佛典较多,朱熹就有这样的体验。

近世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中,比如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梁启超、胡适、梁漱溟等,虽然未必信仰佛教,他们却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启发。最近(西元一九六四年六月至八月)在夏威夷召开的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中,中国的方东美,也强调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佛教所要建立的宗教世界。

史家钱穆,对佛教有极高的敬意。哲学家唐君毅,自称受到圆觉经等的启发很多。

可见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过去有了那许多,现在仍然有,未来也将必定有了。其实,佛教不唯对中国是如此,对全人类也是如此啊!在民间的风俗方面: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

3.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dreammay88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一般认为它于两汉时期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佛教中的“空”的思想与中国本土道儒的“道”“天”思想非常接近。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对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佛教对哲学的影响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只会,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至于宋明理学,在“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明心见性”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佛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开端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然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清代学术概论》)。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本人以及谭嗣同等。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

4.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从不参预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

而且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史来看,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始终贯穿着佛教的哲学思想;而宋明理学,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 近代,维新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谭词同也还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来推广社会改良。

至于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于 兰盆会、吃腊八粥等民俗活动也是渊源于佛教,甚至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观念,如烦恼、世界、因缘。

而佛教的道德更对我们的人生 有着相当的影响,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 如 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史来看,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始终贯穿着佛教的哲学思想;而宋明理学,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 近代,维新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谭词同也还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来推广社会改良。

至于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于 兰盆会、吃腊八粥等民俗活动也是渊源于佛教,甚至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观念,如烦恼、世界、因缘。

而佛教的道德更对我们的人生 有着相当的影响,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如 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 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 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

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

精巧的佛教建 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 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佛 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 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 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 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 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

唐代音乐又吸 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伴 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

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 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

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至今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几乎都是佛教经书图像。佛 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辨证思 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 一已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

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那 么佛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过程中还有没有作用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

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 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

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 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 态。

研 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事实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时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经至公元1175年朱熹、陆象山鹅湖 之会(前者标志一个新的文化运动——佛学之开始,后者标志又一个新的文化运动——理学之创立),这一千余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时期,也就是中外学者 盛称的魏晋六朝隋。

6.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陈广恩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佛教作品本身就是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如古代用来解释佛经音义的《一切经音义》、《续一切经音义》等。中国古代的《一切经音义》有两部,均成书于唐代。

一部是初唐僧人玄应所撰,又称《玄应音义》,共25 卷,解释佛经音义,详注反切。另一部为中唐僧人慧琳所撰,又称《慧琳音义》或《大藏音义》,100卷,博引古代韵书、字书以解释佛经的音义,并录玄应、慧苑各家音义编纂而成。

辽朝也是一个十分崇尚佛教的政权,辽僧人希麟在慧琳《一切经音义》的基础上撰成《续一切经音义》,共10 卷,可补《慧琳音义》所未备。这些作品对研究中国古音、词的古义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慧琳音义》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尤为突出,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十分重视,已出版研究专著数部。 第二,佛教对中国的音韵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佛教的传入,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语言学的交流。从汉末开始,梵学传入中土,开阔了中国音韵学的视野,反切的广泛使用、四声的发现、等韵学建立,都多少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反切是中国古代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清初编纂的著名字典《康熙字典》就采用了这种注音方法。 至于反切的产生,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比较准确的答案。

但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即认为是在汉末佛经翻译中受梵文拼音学理的启发而产生的。(宋)张昊《云谷杂记》卷二记载说:“古者字未有反切,故训释者但曰读如某字而已。

至魏孙炎始作反切,其实本出于西域梵学也。”声律理论的建立,也与佛经的翻译与唱诵有很大关系,早在三国时期,中国的文学家就于创作之中追求声韵之美,如曹植“深爱音律,属音经音”(《高僧传·经师论》),尝“撰文制音,传为后世。”

(《法苑珠林》卷四九)北朝后秦弘始三年(401),印度高僧鸠摩罗什入长安,对汉译梵文佛经,曾有过批评。由北朝而入东晋的僧朗尝师事鸠摩罗什,宋齐时代的周颙又曾受过僧朗学说的影响。

周颙“音辞辩丽,出言不穷;宫商朱紫,发口成句;泛涉百家,长于佛理”,“每宾友会同, 虚席唔语,辞韵如流,听者忘倦。”(《南齐书·周颙传》)不独言谈如此,周颙又借鉴转读佛经三声,对汉语语音的天然声调实行规范,创为四声,著《四声切韵》(已佚,见《南史·周颙传》)。

可见周颙关于声律的理论建树,受到过佛经转诵的影响。汉语等韵学也与佛教有关。

等韵学是中国古代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一门学科。等韵学中的门法,是古人为了使用等韵图而制定的规则和条例,是等韵学中重要内容之一。

而门法的产生,可以说是由宋人张麟之开始,后代续有继作,至明代,有个叫真空的和尚,根据元代刘鉴制作的《门法玉钥匙》和《玄关歌诀》,进一步编成了《直指玉钥匙门法》,在门法十三门的基础上增加到二十门,从而使等韵学门法臻于完备。 第三,佛教对中国的文字也有影响,如我国藏族使用的藏文,据记载是7世纪时由图弥三菩扎参照当时的印度字母创制的,共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

历史上曾用藏文翻译和编写了大量的书籍,留下了珍贵的文献,不但促进了藏语的发展,而且也丰富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古印度字母以天城体的字母最为重要,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这种字母曾被用来拼写经典的梵语,因而在许多世纪中保持了固定的字体形式。

现在印度的印地文所使用的就是这种字母。而印度的字母文字正是通过佛教传入中国西藏及内地的。

第四,佛教丰富了汉语词汇,为我国语言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词语。佛教的专门用语很多,比如:拘摩罗(童子)、因陀罗(帝土)、摩沙(豆)、末罗(力士)、刹摩(土田)、、弗若多罗(功德)、僧(大众)、萨(众生)、戍羯罗(金星)、优昙钵罗(昙花)、禅(静虑)、偈(颂)、般若(智慧)、菩提(正觉)、悉檀(成就)、优婆塞(善男)、优婆夷(信女)、伽蓝(寺院)、迦楼那(悲哀)等等。

这些词通行于钻研佛经的一些人中间,尚没有成为全民的语言成分。但另一些词的情况不同,它们已进入全民的语言里,如佛、禅、寺、庵、塔、菩萨(借自佛教的“菩提萨垂”,意为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罗汉、三藏、居士、法名、受戒、沙门、沙弥、行者、方丈、主持、禅杖、衣钵、施主、化缘、忏悔、地狱、阎罗、涅、刹那、僧多粥少、大吹法螺、大慈大。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