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2个问题,我的经验和观察是:

第一,一提到作文,孩子就觉得“难”和“怕”。有一种心理障碍,因为我们很容易把名字和意义附在作文上,使它只出现在严肃枯燥的纸上,以至于孩子害怕字数要求,害怕被评判和拒绝,不会写,时间长了也写不完…

第二,写作是关于“主题”的综合表达。如果没有按部就班的练习,突然提出一个要求,孩子其实不知道怎么形容,很容易感到不知所措和沮丧。一旦掺杂了恐惧,就会失去兴趣。

第三,投入是一个缓慢的量化过程。

出于专业和兴趣的角度,我研究过一点作文课和作文书,上来之后教过孩子写作技巧123,我觉得有利有弊。干货的技术虽然好,但如果缺乏主动求知的乐趣和热情,要么用起来生硬痛苦,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灵性;要么就是难以内化。这次会用,下次就不用了。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都不好。

有了满足感和成就感,人才容易提升——写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不怕”!如果认真教育孩子“不要怕”,只会让他们负担更重。我们最好找到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的点,打破它们。

01

利用爱好,消除心理负担,提高熟悉度。

交朋友,你得先做个熟面孔。如果看不到对方,你们就是完全的陌生人,完全没有感觉,所以交不到朋友。

Eason喜欢听故事,特别喜欢听凯叔讲故事。四五岁的时候,他郑重的告诉我,他的偶像是凯叔。他开心地听完故事后,我总是唠叨:如果你用笔把刚刚听到的写下来,那就叫写作,所以写作文和讲故事基本是一回事。

编故事成了一件好玩的事。孩子刚到这个年纪,空的想法是挡不住的。虽然很多不成熟,搞笑,不着边际,但在我看来特别珍贵。不知道多少次,我要么把他编的东西随便记下来,要么用手机录下来。在兴趣高涨的业余时间,我会用更“奢侈”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做成图文账号。他也会分享给家人或朋友——目的是让他享受自己的作品,有机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享受满足感。

对了,上小学之前,我们写字不多,就和他一起写字画画。结合小学的实际感受,建议学龄前儿童日常多写,不要那么多,要从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果小学的要求和作业量比较高的话,会写字是很有优势的。嗯,写作是我们正在解决的一个问题…

图/手机录音机里的口述故事

图/豪华版记录

图/故事?诗歌?作文?童言无忌?什么都不重要…

而故事写作,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熟悉的通道,是希望他在“写作”之初留下一些自由和满足的回忆,而不是一开始就把它当成一条危险的道路。

敢写敢说比什么都不说要好得多。

我也选了一套作文书,但都不是主流。起初,我只是凭着对朱氏姐妹的天然好感和信任——朱天翼的作文课。喜马拉雅有免费音频,我可以直接听,不用买。我的直觉是对的。天一一开始就坦言: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最大的努力不是教写作技巧,而是“祛魅”,摆脱不必要的内心束缚。

睡前放一段时间给他听,结果是越听越兴奋。听完了你要说,然后你要听。我依稀记得第一篇关于“食”的文章。他听完之后就说起了红烧肉和麦当劳,以至于连我都饿了,都想吃…两个人咽了咽口水,在床头灯下一起笑了起来,化作了温暖的回忆。但是后来,我不敢在睡觉前玩了!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听完一本书。

让写作文少一点“生疏”,有一个完美的形式或要求而不用动手(而且我觉得不太可能会有什么要求)。孩子能理解“这是什么”“没什么大不了的”。第一步,即使他们已经向前迈了一步。

其他问题,等你准备好了再说。

02

由简单到复杂,分解小步骤,建立信心。

虽然在“写故事”方面有过很多愉快的经历,但是小学的时候Eason看图说话还是大头。他耷拉着耳朵说:妈妈,我不会写字!我一听这话,头更大了,耳朵耷拉下来,心想,平日里积累的快感是不是无效了?

长大后,我分析了孩子说的“不会写”,大概是指这些事:

1.日常说话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由快乐地说。但说到图片,图片有限,部分图片内容陈旧。让孩子把句子连起来,试着写出“不无聊”,真的太难了!

也许他脑子里已经有了“理想故事”的情节,但是这个情节怎么表达呢?在日常生活中,重点是“想象”,而看图写字时,重点是“描述”。这两件事是不同的。孩子爱想象,但不习惯有限的描述。这确实涉及到工具层面的实践。

既然有了针对性,就能找到办法。

2.当一个孩子按照日常习惯用“野方式空”说出“画面”时,很多想象都超出了画面,甚至远离了画面的主题。这个时候我们引导和纠正他的方式和态度,不恰当的话会让孩子受挫。和孩子一起焦虑,千万不要做。

3.从说到写,一开始把字写在纸上肯定是慢的。还涉及到格式问题,这也是对耐心的挑战。

我的结论:我们有权发现它“困难”!不难治疗!

实践分享

上周末,我带他去星巴克,本打算换个地方交流,帮他缓解对吃苦的恐惧,但我毫无头绪。我只是相信炎热的冬天和美味小吃的力量…吃食物的奇妙直觉…

在食物的安慰之后,我指着星巴克墙上的一幅画问道:“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只说一下子跳入你眼帘的最显眼的。”

“树叶、果实和树枝,”他说。

我一个一个写在一张纸上,说:“看着我。我写了一幅画,还写了字:树叶、果实、树枝。”

“什么!这是作文吗!”他皱着眉头,冲我“笑”。

“是的,我看图写字的时候看到了这个。”我是无辜的。

“嗯,你有点太单纯了!”

“这是图片的核心信息,但它似乎有点简单,”我说。“谁能帮我稍微改一下,比如加个量词什么的,这样我就能知道有几片叶子了?多少水果?”我向他求助。

他看着墙,叽里咕噜地说:“九片叶子,三十三个小果子,两根树枝”,他兴高采烈地说。

“哇,真具体。我一下子就知道画面有多大了。”写下后,我用手捂住眼睛,假装没看见。“有了量词,大小就知道了。它看起来像什么?有人能帮我描述一下吗?”

“九片绿叶,三十三个亮晶晶的小果子,两根长长的树枝!”他快乐地继续。

“哦,画有颜色,我闭着眼睛都能看见!这是因为你用了一些修饰词。”我又写下来了。“你看,我的作文改了。”我去了之后一遍又一遍的读着写好的句子。“我现在的问题是,那九片绿叶枯萎了吗?!……\”

“哈哈哈,不会吧!”(怪话是吸引男生的法宝……)

“那他们在干什么?我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状态,细节的样子,像画画一样。画完轮廓,就得有详细的线条画……”

我还没说完,他就打断了我。“九片绿叶在此,摇摆不定,大小不一,叶脉呈螺旋状。”三十三个亮晶晶的小果子,圆圆的,满满的,可爱极了。两根又长又硬的树枝,非常挺拔。\”

我又从《树叶、果实、树枝》开始,读了一遍,他笑了。

“你刚才用了你的眼睛。如果你用耳朵,你能听到什么?”我一直在问。

他双手捂住耳朵,闭上眼睛,在旁边走了几步,对我说:“我听到了呼啸的风声,沙沙的树叶摆动声,小果子碰撞的声音,然后他们就睡着了,还有鼾声。”

想象他擅长什么,帮助他把擅长的用在项目上,是我唯一能做的。

“闻到什么了吗?”

“你等我戴上VR眼镜,”他转身将设备“武装”在空空气中,然后说,“空空气有两种气味,小水果很好吃,树叶散发出香草的香味。”

“哇,我也想玩你的VR”,我问。“如果你的VR可以随意设定一个角色,触摸眼前的风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想了一下,“大地”,“微风清凉。我感觉叶子很薄,像许多张纸,果实很丰满,像一个迷你球。我摸到叶子的那一瞬间,就像孙武空拿着金箍棒,踩在草地上像踩在绿色的地毯上。”

而是爬到凳子上,说自己又变成毛毛虫了,小水果的味道又酸又甜…

在工具层面,我把这种方法称为灵感魔毯,由五个小人(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驱动。Eason坚持称之为“VR眼镜”,那就随他去吧。加上我们自己的“编程模块”,我们现在有两个写作工具。

新工具,等我继续研发。

这些冗长的“游戏”看似“没有设计”,但孩子们已经体会到了文字是如何一点一点变化的。从简单到丰富的过程,在操作层面,把孩子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让他有了自信。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回应了最后一个问题:先解决心理障碍。

说实话,那天在咖啡店我很累。这么长时间没弹了…如果每一首曲子都要这样灵感的话,那就太难了。好在那天晚上他提了一个要求:以后写作的时候,不要看他写,因为他会紧张,写完可以看,可以提建议。我很开心的点头说好!

当然,我也准备好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先解决恐惧,不管是不是,下一阶段再说。

03

积累简单的功夫。

这个话题太大了。

日常的听说读写都是积累,阅读是最有帮助的。一方面,要拓宽阅读视野;另一方面,阅读也是值得探讨的,比如精读和泛读的搭配,比如阅读材料的分类,比如因人而异的阅读速度和方法。比如说,当你讲故事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成长,想要被种草…再写一个。

技巧,往往让人忍不住抓紧时间,每个人都想要一个“一劳永逸”风格的招数。但在阅读的另一面,却绝非如此。昨晚Eason看了一本叫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的书。因为有点晚了,我忍不住催了他很多次。结果他用班主任的口吻教我:你能快点做完吗?不觉得?你不想看看插图的意思吗?……无法反驳。

让我们全家臣服于阅读本身。

至于如何帮助写作,我们会有更深的体会,再来讨论。目前我还会让Eason边看书边用铅笔画画,任何他觉得有趣或美好的单词和句子。但是,我也希望所有的行动不要影响阅读本身的兴趣体验,不要有什么“任务”…总之,如果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建议,请留言或投稿,或者微信分享给我!

下面分享一段朱天一老师的感受:尽量分享而不是索取,鼓励多于纠正,让自己成为一个耐心的陪伴者。只要孩子愿意写,愿意写,那些容易发生的错误,都会随着心智的成长而迎刃而解,熟能生巧。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