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上关于被蜱虫叮咬的新闻比较多。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你怕什么?从小到大没见过扁虱。”?散了!“事实上,扁虱可能就潜伏在我们周围。如果你不相信我,看看…

一家三口被蜱虫叮咬,两人死亡。自4月份以来,鼓楼医院已经收治了17例患者。

蜱叮咬人后会引起过敏、溃疡或炎症,但一般都比较轻微。

蜱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媒介微生物,可以传播很多疾病。已知蜱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和32种原虫,如森林脑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Q热、兔热病、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这是非常有害的。

媒体报道的患者因蜱叮咬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新布尼亚病毒)。

蜱虫的危害真的很大,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防止它们咬人呢?

1.尽量避免长时间坐卧在蜱的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

2.如需进入此类区域,应注意个人防护,穿长袖长裤;收紧裤腿或者塞进袜子或者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以很容易发现是否有蜱虫附着;针织的衣服表面要尽量光滑,这样蜱虫就不容易粘上;穿袜子不穿凉鞋;从野外回来要换衣服。

3.暴露在外的皮肤、衣物和帐篷可以涂抹和喷洒驱虫剂几个小时。避蚊胺、哌卡啶和伊莫宁是有效的抗蜱剂。儿童应按照说明书使用驱避剂,但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驱避剂,3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柠檬桉叶油驱避剂。驱避剂不应用于儿童的眼睛、口腔和皮肤病变。

4.从可能有蜱出没的地方带宠物回家时,先检查宠物身上是否有蜱。

5.洗澡时要特别注意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臀部、手腕、腹股沟等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蜱虫叮咬。

那么,被蜱虫咬了怎么办?

请及时就医(尽量在24小时内取出,减少感染概率)。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医疗帮助,可以考虑自己取出。

不要用火或其他东西捏、拖、刺激蜱,因为这样做可能会使皮肤中的蜱的口器破裂;二是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你要做的就是找一把尖头镊子,把它的口器(位于头部)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然后垂直向上拔出来,不要左右摇晃。拔出蜱虫后,用酒精或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进行消毒。如果可能的话,不要扔掉去掉的蜱虫。放在密封的塑料袋或瓶子里,放在冰箱里冷冻。这样,一旦将来不幸出现蜱传疾病的症状,将有助于医生更容易地找到病因。

被蜱虫叮咬后,有一定几率患上蜱虫疾病。因此,蜱虫叮咬后,叮咬部位出现发热、炎症、溃烂、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如果这些蜱传疾病能够得到准确及时的诊断,大部分是可以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的。即使是目前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仍可完全康复。

此外,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对已发病患者的家属要提高警惕,防止因照顾患者而被感染。家属特别是陪护家属要注意自我保护,接触患者时要带好防护设施,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呕吐物。

总而言之,扁虱刷存在感的季节来了,但是扁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只要我们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懂得如何处理蜱虫叮咬,身体不适及时送医,那么我们就真的不怕这只小蜱虫了。

在这种炎热的天气里,不仅蜱虫猖獗,各种蚊子也层出不穷。苍蝇、蚊子、蟑螂……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你了解它们吗?请带着孩子空参观江苏省预防医学会江苏省有害生物科普馆~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帮助预防疾病,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为什么不呢?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