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什么是中秋节)|七月半。

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兰盆节。“中原”这个名称起源于北魏,它在农历七月十五,部分在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半,元朝中期,地方官员的生日,地方政府的庆典。

鬼门关大开,逝者归家,也求团圆。

当月圆的时候,我总是想念我的家人,

宰杀鸡鸭,焚香焚衣,

天下家家准备祭品,等待亲人的灵魂归来。

中原普渡

中秋节曾是中国八大节日之一,但由于现代历史原因,其盛况已不复存在。过去,许多人会在旧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之间,用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行祭祀活动,以告慰正在人间游玩的鬼魂,祈求他们一年到头平安顺利。更为隆重的是,甚至邀请和尚、道士为死者诵经修行。在这段时间里,有人会请地藏菩萨、目连尊者之类的佛像摆上高台,或者请艺人扮演驱魔人钟馗(有的请艺人操纵钟馗的木偶),以平息死者的戾气。

古代盛况

宋代《东京梦》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秋节。前几天市场卖的是明器,靴鞋帽,金犀牛假腰带,五颜六色的衣服。放在纸架子上卖。娄炳洲东西瓦子也是七夕。到处玩还卖水果,种子,花果等。,并印刷销售尊圣木莲经。也是用竹竿、树枝编成三个棚子,高三至五尺,编织成灯巢的形状,称为兰盆,挂衣服在地上烧。乐手们,从七夕节开始,就像‘目连救母’杂剧,一直演到十五日,观众翻了一倍。”

从七夕到中秋,大街小巷依旧灯火通明。市场上的乐手为了表示孝心,改演了《目连救母》等剧,一直演到七月半,那时候看戏的人比七夕还多。燃烧的蜡烛,陈果蛋糕和挂在街上的钱,烟花弥漫在空气中。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去扫墓祭祖。

点一盏河灯,烧纸锭,

到处都是火,照亮了死者回家的路。

陆是阳,水是阴,

神秘黑暗的水下,隐藏在冥界,

鬼魂沉在那里,所以他们在水里放了灯,

悼念逝者,祝福亲友。

秋色满湖星寒,万朵金莲花彻夜明。

祭祖

七月本来是小秋,一批庄稼熟了,民间照例要献上新米等祭品。《东京梦鲁花》卷中说:

“在中国元朝的前一天,我买了练习用的树叶,在享受祭祀的时候铺好桌子,又买了一窝芝麻,也绑在桌子的脚上,通知我的祖先秋成。”

七月,庄稼熟了,讲究孝道的中国人要向祖先报告,要他们尝试新的东西,所以照例在七月祭祖。

“中原”又叫“鬼节”,

每个新的失去亲人的家庭都会像往常一样去一个新的坟墓,

为了防止鬼魂作怪,也为了祭祀鬼魂,

设一个民间道场,请一个法师来做,解除恩怨。

超度死者,祈求好运。

所有的人都在关注它,场面非常壮观。在祭品中,衣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七月酷暑,要换衣保暖,与世界“七月热,九月衣”。

牺牲土地

在7月15日,人们仍然流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入田野。纸烧好后,用剪成碎片的五色纸包裹在庄稼的穗上。传说可以避开冰雹,获得丰收。同时,有的地方还要去后土庙祭祀,门前挂麻黍。

松阳街

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它也被称为“羊节”。汉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羊是吉祥的。”甲骨文的“甲骨文”也叫杨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总是代表着好运。在老北京和华北农村,民间流传着七月十五,外甲文社的爷爷、叔叔给小侄子送活羊的习俗。

这个习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陈香为救母亲劈山后,不得不追捕虐待母亲的叔叔二郎神。二郎神每年7月15日送陈一对活羊,重建兄妹之间和叔侄之间的友谊。据说这是陈翔和陈翔母亲的姓“杨”的谐音,为了两家团圆。从此以后,舅舅送活羊的民俗就留下来了,后来逐渐演变成送一对羊。

做茄子饼

人们相信茄子饼可以作为文佳社会百科全书已故祖先去玉兰盆俱乐部的干粮。中秋节那天,老南京人家做茄子饼,就是把新鲜的茄子切成甲文社百科,加面粉,放油里炸。其实茄子饼现在已经是常见的家常菜了。如果你想吃,你可以做一盘来满足你的渴望。

放一盏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通常,灯或蜡烛被放在河灯的底座上。在一月中旬的夜晚,它们被放入河流、湖泊和海洋中,任其漂浮。燃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溺水鬼和其他鬼。点亮河流,尤其是黄河,非常壮观。

明朝的张岱在《七月半西湖》中写道: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散。我辈一舟,十里荷花酣睡。香味是逮捕,我的梦很愉快。”

可见,在古代,七月半也是赏月的时候。现在的人虽然不关起门来出门,但也可以在家缅怀先人。

七月半,秋天刚刚到来,

夜是干燥的,但晚风不凉。

满月,中秋前赏月,

一张桌子,一个家庭,院子里的一个月亮,

滴下槐花露,香柏树风。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