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01生产成本上升导致毛利率下降。
  • 02现金流充足的“炒股专家”。
  • 03独特的竞争优势
  • 04周期性减弱
  • 国内需求压力越来越大,海外市场拓展缓慢。

以前海螺搭上基建和地产的顺风车,业绩飙升,股价飙升。2020年8月以来,股价掉头向下,大量资金出逃。除了“风险上升”,或许市场更担心的是海螺的基本面变化。

01生产成本上升导致毛利率下降。

海螺的主营业务是水泥、商品熟料、骨料和混凝土的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用于房地产、铁路、公路、机场、水利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此外,疫情发生后,对煤炭等商品的需求逐渐增加。2020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一路飙升。煤炭是水泥成本中最大的部分,煤价飙升导致公司生产成本大幅增加。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水泥及熟料营业成本474.79亿元,同比上升18.5%。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能源消耗和环保政策的双重控制,使得水泥供应量逐渐减少,再加上电力供应不足,产能受限。导致水泥市场供不应求,水泥价格大幅上涨。

即使水泥价格在上涨,但在2021年上半年,水泥价格的涨幅低于煤炭价格的涨幅。因此,总体来看,公司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公司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降幅为11.5%。

毛利率下降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下降。2021年上半年,公司核心利润177.7亿元,同比下降11%,核心利润率下降17.5%。

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财务指南针”智能分析系统

随着煤炭价格的上涨,整个行业的效益下降。2021年上半年,水泥行业整体实现利润730亿元,同比下降7.2%。未来煤价还会持续坚挺吗?申宏源研究院钢铁煤炭领域负责人孟文祥表示,预计2022年春季煤价短期内将小幅回调,但至少在未来3-5年内,国内煤价将维持在1000元/吨以上,甚至1500元/吨左右。

这样水泥行业的生产成本在近几年都会维持在较高水平,毛利率会受到较大影响。海螺未来几年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煤价的限制。

02现金流充足的“炒股专家”。

近年来,海螺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造血能力强。201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85.3亿元,2020年归母净利润已达到351.3亿元。有了这样的利润增长,股价飙升是自然的。

来源:公司财务报告摘要

2021年上半年,受生产成本上升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净额为122.97亿元,同比减少22.65亿元,但仍非常健康。

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财务指南针”智能分析系统

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目前在理财方面的现金投入高达248亿元,在a股市场并不多见,可见其有着雄厚的家族背景,公司现金流相当充裕。

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财务指南针”智能分析系统

今年三季度以来,海螺已斥资约5亿元,分批买入亚泰集团5%的股份。海螺不止一次做过这种操作,美其名曰“战略投资”。可以肯定的是,海螺在股市的投资还是很成功的。

2006年,海螺以9373.8万元收购潮东集团19.69%股份,一年赚四个“小目标”;2008年二级市场投资收益1220万元;2017年,减持宋庆建华和冀东水泥获利18.6亿元。不得不说,海螺确实是“炒股专家”。

03独特的竞争优势

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公司所在的长三角拥有丰富的石灰石矿山,公司石灰石储量约150亿吨。随着环保政策的逐步深入,一些小型石灰石矿逐渐关闭,对开采新矿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公司的石灰石矿产资源将越来越有价值。自有石灰石矿产使公司的生产成本比同行更具优势,为公司的发展和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运输路线依赖长江两岸,水泥、熟料、骨料等建材水路运输成本远低于陆路运输,大致为公路运输成本的20%。海螺内水路运输可达500公里。与内陆水泥企业相比,海螺的运输成本具有竞争力。公司还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提出“T型战略”,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公司的运输成本。

除了独特的地理优势,海螺的规模化生产也是其竞争力强的关键。当水泥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单位产量消耗的煤电就会少一些,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低一些。更大的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

规模大是现在海螺的优势,但从规模扩张来看,海螺的生产规模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产能空的增量已经很小了。从历年水泥产品营业收入来看,2016-2019年公司水泥收入逐步增长。2020年水泥收入961.26亿元,同比减少34.25亿元。但水泥价格震荡攀升,显示公司产能布局趋于完善,规模难以大幅扩张。再加上国家对能耗的控制,未来公司产能将趋于稳定。

04周期性减弱

过去,水泥行业一直被认为是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其周期性类似于猪周期。根本原因是行业技术壁垒不高,参与生产容易。行业景气度高时,大量厂商投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价格逐渐下降;当产品价格下降到无利可图时,部分厂家逐渐退出生产,供不应求,产品价格逐渐上涨,形成循环。

然而,近年来,随着能源消耗的双重控制和环保政策的逐步深入,一些小型水泥生产企业因环保和能耗不达标而被迫关闭,新增产能的准入条件也变得更加严格。海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环保和能耗方面出类拔萃,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环保政策压力不大。毕竟作为上市公司和头部厂商,是供给侧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随着小厂家的逐渐退出,新的产能难以进入,因此未来水泥行业将逐渐形成垄断格局,行业整体供应将更加稳定。随着产能的逐渐集中,水泥价格的波动区间会缩小,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会更强,周期性自然会逐渐减弱。

国内需求压力越来越大,海外市场拓展缓慢。

从国内对水泥的需求来看,需求压力日益凸显,房地产和基建行业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房地产方面,虽然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5%,但房地产大规模开发的红利期已经过去,炒房已经成为过去。未来新增楼盘将大幅减少,房地产行业长期下行的历史性拐点已经到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人口下降的问题不容小觑,而房地产长期依赖人口,未来楼市惨淡是大概率事件。

基础设施方面,“十四五”规划提出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等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因此基础设施投资不会大幅减少。2021年中国基建投资保持低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水泥需求。但和过去十年一样,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已经过去,很难吃到大的增量蛋糕。

从近几年的营收占比来看,公司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处于较低水平,公司份额未超过2%。海外市场对利润的贡献相对缓慢,2021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1.66%,同比下降16.58%。

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财务指南针”智能分析系统

好在公司一直在积极布局海外。目前,公司已在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缅甸、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设厂。乌兹别克斯坦Karhi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其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海外市场是海螺未来的亮点之一,但目前收效甚微。

结论:

以前海螺赶上了一个好机会,搞基础设施建设,搞房地产。公司发展迅速,市值也大幅增长。海螺本身经营状况良好,业内地位较高,也被投资者称为“泥毛”。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现在海螺的基本面已经不一样了。成本方面,中长期煤价对海螺生产成本不太友好,会挤压部分利润;规模方面,受能耗和环保政策影响,加上近年快速扩张,产能提升空有限,业绩增速承压;需求方面,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将逐渐减少,基建增速有限。

只有供应方对海螺友好。未来新的产能很难进入,落后产能会逐步退出。行业大概率形成寡头垄断格局,海螺的产品定价权将得到提升。虽然需求有压力,但行业整体供给也会减少,水泥价格不会像现在这么低。最近几个月,水泥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也推动了业绩的增长。

“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是海螺现状的真实写照。乍一看,这句话是在赞美海螺。从历史发展来看,海螺确实是一只好股票;但这句话也反映出海螺目前的规模确实足够大,也意味着未来想要有大的突破会越来越难。

在投资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双赢,价值投资者要时刻睁开眼睛,看看企业的基本面是否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投资逻辑是否还在。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