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绿地集团将行业类别由“房地产”变更为“土木工程与建筑”。

绿地,张玉良只是用了和16年前一样的招式。

它充满了精彩的故事。慢慢来。…

出品|凤凰。com

作者|王婷婷wtt

01

16年的老把戏。

2005年,绿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性改革,宣布组建除房地产之外的“四大集团”,即绿地能源集团、绿地建设集团、绿地商业集团和绿地汽车服务集团。

事实上,在此之前,张玉良对此并不太了解。

因为2005年是中国房地产发展最成功的时候,所有的家庭都在享受房地产的黄金时代,而绿地用了五年时间才在全国站稳脚跟。

“上级领导会同意吗?”

我觉得它不怎么样。张玉良干脆给上海市政府有关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包括做四个综合产业的理由:

第一,这是绿地集团冲刺世界500强企业的需要;

其次,这是绿地集团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再次,这是绿地集团更好地利用和整合内外部资源和多元市场的需要;

第四,这是绿地集团为下属企业提供更大发展舞台的需要。

不过,当时张玉良私下说了一个理由——

成立实业集团,因为银行的贷款政策偏向综合性集团。如果绿地被认定为房企,以后贷款就没那么方便了。以后尤其是涉及到监管的时候,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房地产从来都是抓手,不是靠山。

伴随着这项政策成长起来的张玉良可能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这一点。

02

命悬一线的启示

也可能是因为,大家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绿地几乎“危在旦夕”。

经历了2003年非典时期的短暂刺激后,2004-2005年楼市调控力度开始加大,并触发了“国八条”。顺驰倒下的同时,同样疯狂扩张的绿地也遭遇了“缺血”。

当时绿地分管财务的总经理蒋林根回忆,2005年真的太难了。之前绿地资金链紧张,往往通过关系和岗位调整顺利解决,但那时候经常睡不着觉想第二天钱从哪来,怎么补缺口。

那时刚出国的张玉良一度感到害怕。“差距再大,我们就撑不住了。”

依靠降价、促销、借贷、融资等多种方式,绿地度过了危机。

也是在那个时候,张玉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话——

监管的坚定背后,是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态度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机会所在。

当时很多人将此解读为“张玉良坚信绿地作为大型房企的优势”,他本人却笑而不语。

当年的孙宏斌,如今东山再起,成就了融创;当年经历了“生死考验”的碧桂园、绿城、万达,现在似乎都过得相对不错。

所谓运势,不是吗?是福是祸是变。

03

关于职业变化动机的辩论

16年后,非典“变”到了新冠肺炎和锅巴条,演变成了“调控常态化”。在清理房地产风险的大潮中,绿地似乎是有“问题”的绿地。

从事建筑行业转行,往往被解读为绿地突破“三条红线”的一种方式。

理论上是这样的。属于建筑行业,所以监管政策和估值标准不一样,很难被房地产的很多细节所约束。

事实上,2019年绿地基建行业收入已经超过房地产。2020年基础设施行业收入2334亿元,占比51.19%,2021年上半年占比提升至55.65%。

根据规定,公司某项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的,可以确立为主营业务,对应相关行业。

然而,绿色空间进展缓慢。最后,在2021年底这个“敏感时刻”,行业属性发生了变化,时间点确实很投机。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将两条红线变绿,预计年内将有三条线完全变绿,无需转行避开三条红线。绿地的二次混改正在推进,随着主营业务的变化,属性应该是清晰的。

而绿地变化的动机,同样有争议的是效果。

即使转为建筑企业,深耕房地产,融资也不是一往无前。

目前绿地的PE是3.8倍,在民用建筑行业没有优势。

而且,截至2021年上半年,绿地大基建业务毛利率仅为5.06%,贡献毛利79.7亿元,绿地大基建业务与地产业务仍有明显差距(地产业务毛利率23.19%,毛利225亿元)。

这个时候,我不禁想起一个传言。据说张玉良在指导决策时喜欢说一句话——

“不可能100%无风险的做战略商业决策,但只要有70%的把握,就可以做决定。”

在这个转行的决定上,这个典型的上海男人似乎又粗了。

04

65岁,拒绝被“定义”

事实上,建筑是“第一位的”,这可能连张玉良自己都没有想到。

毕竟16年前,当他开始构思能让绿地“突破限制”的结构时,他要找的第二根支柱是能源,第三根支柱是金融。

当时的架构更像是“头疼”。

因为绿地在90年代收购了宝钢建设,拥有7个国家一级资质,但实力一直不强。

直到2015年,绿地才开始大规模收购省级建设项目。

通过混改,绿地先后纳入了贵州建工、江苏建工、Xi安建工、天津建工、河南工程局、广西建工、上海水利工程集团。

2018年,绿地正式成立绿地基建,2019年变更为“绿地基建集团有限公司”,与绿地的很多行业不同,他们独立运作。

大型绿色基础设施的规模已经上升到一万亿元,张玉良甚至计划“2025年创造8000亿元的基础设施收入”,这意味着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8%。绿地也凭借大型基建首次在全球250强承包商中排名第九。

20多年来,绿地慢慢找到了“大基建”这个新身份的认同。

建筑毕竟是一个起点低,鱼龙混杂的行业。

当初很多人提醒张玉良,建筑行业江湖人多,要当心出问题。

据说张玉良当时只说了几句话——

“如果绿地决定发展建筑行业,那么所谓鱼龙混杂,人在江湖,是无法避免的。不用怕,就看核心价值观是不是绿地需要的。

总之,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其他的小事都可以忽略。\”

也许,这就是在余红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着独特的气度。

从25岁成为村支部书记,30岁出头下海经商;从做城市绿化到打造“绿地”,再到冲进房地产成为开发商;从发展十大产业,到主业进入基建…

事实上,格陵兰的身份一直在变化。65岁的张玉良也拒绝透露姓名。

因为这群理想主义的“92派”知道机会稍纵即逝,也不必局限于小节,但一定要知道时代的方向,与政府同行。

(参考:《是人为的:绿地20年进入世界500强》)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