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住在南阳农村的亲戚拿出一袋盐,说前几天“26元买了一盒50袋的食用盐”,问“这么便宜,应该有质量问题吧?”

看包装的正面。河南常见的“魏群”碘盐每袋重400克。我不经常购物。依稀记得有一次买了一包两三块钱的食用盐,具体价格不记得了。但是亲戚买的这么几毛钱一包的食用盐,价格却出乎意料的便宜。

看这个盐袋的背面。有各种日期和防伪标签。它看起来不应该像假的。另外,如果是假的,一袋400g的食用盐一袋要50多美分。就算是没有成本的净利润,也花不了多少钱。

看正规精致的外包装,好像不是小厂的。至于里面的精盐,能是工业盐吗?我无法判断构图,但直觉上,我不这么认为。毕竟亲戚吃了些日子了,人也没事。把剩菜喂给鸡鸭猫狗就可以了。

剩下的可能性,以作者的生活经验来看,无非就是零成本私盐。

私盐是个老话题了。在这些宋、明、清的封建社会里,盐税很重,属于官商。像jy和程这样贩卖私盐的不法之徒不顾一切地从事这一暴利行业。

民国时期私盐的情况我不清楚,只是从电视剧等作品中略知一二。他唐宓雷锋镇卖盐,高麻子带人从陕北到国民党统治区。看起来利润应该很可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南阳农村有人开着拖拉机到村里卖盐。基本上,它们都是大块的盐。大的有冰糖那么大,好的有花生那么大。盐贩通常被称为“大清盐”,卖盐的人通常手持斧头去砸盐块。农村孩子喜欢围着盐车寻找有规律的盐结晶。

南阳农村人也按形式称之为“马牙盐”、“沙盐”、“细盐”,但细盐是“销售网点”从县城进口的正规盐,价格较高。

那时候80年代,老母鸡舍不得下蛋,攒鸡蛋换盐钱很正常,买大清盐也很正常。买大盐块,在家里捣碎,磨成玉米糁,最后装在黑黄粗陶做的盐缸里。

几乎都是湿湿湿的,天气干燥,盐都硬化成硬壳了。做饭时,筷子需要用擀面杖敲打。食物自然是咸的,难以控制。如果是咸的,就别说咸了,叫杀盐卖盐。不说淡,盐贵。

如果有人运气不好,那就叫盐罐坏疽。碾碎的盐容易含杂质,吃盐和米饭是常事。

中原缺碘,大脖子八村可见。90年代的一天,学生在学校吞下两片碘甘油片。于是,碘盐走进了千家万户。袋装细盐、食盐专卖已成常态。没有脖子大的年轻患者,这很好。

几年前,碘盐已经不是居民用盐的唯一选择,随后进行了食盐专营改革。大家以为盐的价格会降,可以吃外省的盐,看看外省盐的包装,改变魏群一家独大的现状。

然而,几经博弈,尤其是盐业体制改革后,南阳市方城县盐业以起诉的方式成功“打赢”了涉盐“官司”。“盐贩子”从平顶山厂家买盐,卖不进方城县。

居民盐的零售价格仍然和盐改前一样,甚至一些添加了配料的精盐也成了“高档货”。

然而,在农村地区,价格低到让人无法拒绝的“魏群盐”仍然很受粉丝们的欢迎。虽然是老包,但毕竟不是盐的价值问题。我挤了一撮盐放进嘴里。太好吃了!不,是“真咸”!

回头我买一盒!不是贪小便宜,而是真的穷,买一盒可以用好几年。但是抛开价格,外包装,垄断土地等因素,做盐焗鸡不是很咸吗?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